身邊或者網上都會見到這樣一些人,每次看到有其他人無私得幫助別人,立刻就會懷疑這些人是別有用心的。

當然這種情況肯定也是有,但是過於泛濫的懷疑也會讓好人心寒吧。那麼這些人是出於什麼原因而本能得產生這樣的反應呢?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心理鏈路(潛意識裡迅速完成的,你自己意識不到),也有一些是家人在你面前從小評論他人他事,造成了你的慣性思維:鏈路大致如下:

1。發現有人需要幫忙

2。我要去幫么?糾結.迅速完成各種權衡。

3。決定不幫,但產生了內疚

4。拚命找各種理由,解釋為什麼不用幫,不能幫,以解決自己的內疚引發的內心衝突

5。找到理由,內心回歸平和

6。發現別人出手幫忙了,再次引發內心矛盾衝突

7。繼續找理由拍死那幫忙的,這丫的另有目的,絕不會比我善良高尚,正常人不幫忙才是常態!對吧?

8。找到理由,內心回歸平和

==

如果一個人不經過強大的有意識的認識調整,那麼基本上就會隨著上述的潛意識,永遠循環在這個狀態下,稍稍調整過的人,會有改善。

比如:

第2步中,克服潛意識一下,自主意織決定自己該去幫這個忙,去了

第2步沒有幫忙的,在第3步,主動接納這份內疚,承擔帶來的心理痛苦,感嘆"看來我還是自私的呀,沒有XX有情懷呀"

此時,第4,第7步的無恥心態就不會出現。即使7會再次出現"此人另有目的?",也會被理智"再有目的,他也做了好事,還是比我強啊,該承認就得認"給接納。

多做幾次心態和認識的調整,能調整過來。咱們雖然做不了好人和英雄,至少不應該縱容自己去傷害那些做了我們做不到事情的人。

就像巜追風箏的人》里,我覺的第一次懦弱旁觀是可以原諒的,但之後為了逃避自責,選擇一再傷害甚至陷害趕走那個他傷害的人,實在不應該。

思維鏈路,其實還包含以下現象:

比如老人詐倒的新聞下,無理老人強讓座的新聞下,為什麼那麼多人興奮不己的一再叫囂再也不去扶老人了?再也不給老人讓座了?其實有理智的人很清楚,這種上新聞的現象是少數,真實生活里遇見更多的是正常的人,而很多人,一輩子也沒遇上需要你去扶老人的場景,而幾乎每一天坐公交的,都能遇到正常讓座的青年和老人。但一旦給出一個"非常有力的理由"來讓自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來不去做一些會令自己糾結和麻煩的事,最急於把它們Pick起來大肆叫囂的,反而正是那些本來就不打算去做的人。而那些始終把公益當作日常的一部分,時不時做幾次的人,早就見多識廣了,知道這其中的沉默成本,某幾次的遇人不淑也會被更多的良人反饋所消彌。


謝邀~

主要是每個人的認知都是片面的,沒有人曾經達到過全部,就算有,人們都不會相信,因為他們的片面足夠局限他們了。所以你說:「每次看到有其他人無私得幫助別人,立刻就會懷疑這些人是別有用心的。」這很正常因為在他的腦袋的認知里,壓根就沒有人這麼干過,所以他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就成了這種心態了。

至於你說:「當然這種情況肯定也是有,但是過於泛濫的懷疑也會讓好人心寒吧。」這個情況也是你個人認知的局限性而推敲出來的,做真實的自己,跟著自己的心在行動的人,從來不會覺得心寒。除非他的善來自於虛偽。


我非常抵制學生階段學習心理學,或者去了解心理學。

因為在心理學的範疇,

人皆有病,雖然有病沒錯,但是會給孩子們帶來莫名的焦慮和恐懼,甚至會莫須有的懷疑一切,比如他人的善意,甚至是父母的關心。

在思想道德教育書本上,我們知道,人有生存需要,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

而在心理學裡面,

一切行動根源,

都是因為有神經病心理疾病。

幫助他人關愛他人是個人不自信,需要尋求認同,

聽話乖巧,是沒有個人主見放棄自我的表現,

積極努力向上,歸結於因為恐懼,只好用權利地位降低恐懼,

如果是消極慫起來不參與競爭,更是害怕受到傷害的表現。

簡單一句話,

學了心理學,

世人皆有病,七宗病。

建議小孩子們沒到三十歲,別看心理學,

因為,這種病,就算髮現了,

也沒法治療,徒增煩惱啊。

最後,我不是說心理學都是壞東西,

只不過對於小孩子來說,大概率是危險的,是不好的,當然,也許2.2億來逛知乎的985211年薪百萬的人不一樣吧!


現實生活是很複雜的,幫助他人的人確實可能有不同的動機,這些動機有些可以說出來,有些不能;有些是意識到的,另一些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所以基於現實和經驗,對別人的動機有疑問是心智成熟的一種反應。正常的人會帶著這種疑問進行現實檢驗,也就是看看事情的後續發展是不是能證明自己的懷疑,並且接受檢驗的結果(如果證明自己懷疑錯了,也會認錯)。

如果懷疑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接受現實檢驗的結果,那很可能是一種防禦——投射,也就是把自己身上不能接受的部分(自己認為不好的動機、願望)歸結到別人身上。


正常啊!讀讀老子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