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乱差、人满为患、火车挂人,或许是大多数人对印度的第一印象,而实际上有些印度农村家庭连厕所都没有,村民大多到野外上厕所,为此,印度政府以“清洁印度”为口号举行了一场卫生改善运动,提出到2019年把农村厕所普及率提高至100%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真实的印度:虽然差,但是正在往好的方向努力。

  同为文明古国且在近代都遭受入侵,印度在人口、宗教、经济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比如2015年孟买的班德拉地区,云集了包括施华洛世奇、劳力士等高档品牌店,这像极了2000年-2005年间的北京和上海。而就经济而言,印度与中国的差距也大约在十年左右,2015年印度的GDP达到2.1万亿美元,与2005年中国的2.28万亿相比差距不大。

  并且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两国的基础条件都还大致相同,只不过后来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开始大幅增长,印度从此沦为追赶者角色。

  1、印度经济开始起飞,2019年底彻底超过法、英国?

  2005年左右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在2005-2015年10年里中国GDP增加了近4倍,达到了10万亿美元。同样,落后中国十年的印度经济在2015年之后也一直受到好评。

  印度在2015年超越了巴西、意大利、俄罗斯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一跃成为第七大经济体,2017年印度GDP以微弱优势超越法国成为第六大经济体,甚至有人预测,印度最终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的确,印度GDP增长连续多年在7%以上,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中央统计局2019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印度20172018财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的经济增长率为7.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预测2019年的印度经济增速将达7.5%,2020年升至7.7%。

  2018年印度经济总量已经和法、英等国家处于同一水平,预计到2019年底印度将彻底超过法、英。

  2、莫迪政府将带领印度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经济能有现在的局面,莫迪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台之后大力改革,推出了“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智慧城市”“清洁印度”“季风计划”“环印工业走廊”“废钞令”、统一商品服务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举措,改革的确正在让印度变得“自立、强大”起来。

  “莫迪经济学”也交了一份足够好的经济数据报告,2014年至2018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7.4%、8%、7.1%、6.7%和7.4%,年均增速达到7.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国家

  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调查中,印度名次上升了53位,达到历史最好的全球第77位。孟买股指由莫迪就职之初的24374点攀升至当前38024点,上涨56%。

  3月27日,莫迪还宣布印度已经加入太空强国之列,“印度已经成为第四个能够摧毁太空低轨道卫星的国家。印度已加入太空强国之列。”

  如今印度大选将至,莫迪更是豪言:2030年前,将印度发展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印度的现状却不是第三大经济体该有的样子。

  3、印度经济并没有表明看上去的那么好

  莫迪豪言壮语是放出来了,但是从印度现状来看并没有多少说服力。

  货币贬值

  印度新卢比自从废除旧卢比之后就一直处于贬值状态,美元印度卢比更是在去年10月11日触及历史最低记录至74.4849,跌去13%。

  由于印度是石油纯进口国,货币贬值推高了能源价格等,这不利于印度各行业的生产。同时燃料价格上涨也给印度百姓的生活带来影响,印度国内汽油、柴油等燃料价格连创新高。

  为此,印度政府只得下调汽油税和柴油燃料税以降低燃料价格,但这会给财政收支带来压力,治根不治本。货币持续贬值,还会使得换算为美元的GDP数据缩水,加大GDP追赶难度,延缓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脚步。

  就业下降

  尽管印度政府在失业数据上足够乐观,莫迪在2014年的大选后承诺会创造1000万个新职位,又说他的政府在2017至2018年度创造了700万个职位。

  但独立智库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数据显示,仅2018年印度就减少了1100万个就业岗位。印度经济监测中心则表示,去年印度失去的1100万个工作岗位大部分集中在贫困、未受过教育的妇女身上,印度的性别歧视在就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Azim Premji大学的私人研究显示,印度常年7%以上的GDP增长却只让就业率提高不到1%。

  制造业萎缩

  印度有着巨大的人口市场,发展制造业一条很好的出路于是印度学习中国提出了make in India战略

  得益于“印度制造”计划以及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措施的配套推出,印度制造业5年来明显提速,2014年至2018年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10.2%、8.9%、9.1%和6.9%。

  小米、纬创、富士康、比亚迪、苹果等企业纷纷在印度办厂,就连在中国的印度本土手机生产商Micromax也已经将工厂从中国搬回印度,支持本国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制造”似乎前景一派风光,但其实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铁路线和港口统统不足,改善行动又进展缓慢,获取土地也困难,营商环境算不得多好,如今印度制造业已经缩减至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反而不及1995年的峰值18.6%。

  除了人力成本其他什么都贵”,这已经成为印度制造业现状最好的写照,印度空有人口红利,却连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制造业也保不住。

  4、高增长经济数据或造假?印度经济走向还得看莫迪!

  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并没有转化为许多印度最贫困人口的繁荣。很多印度民众并未能实际感受到经济增长,对政权抱有不满。甚至印度政府还有经济数据造假的可能,因为印度有过前科。

  印度2015年初调整了GDP的计算方法,不再采用此前的根据供给方价格来计算的方式,而是替换成了根据需求方价格来计算的方式。调整后,印度过去的GDP增长率大幅上涨。2014年7-9月期的增长率原来为5.3%,而调整后为增长8.2%。根据新的计算方式,印度2015年增长率为7.6%。

  印度为何要在经济数据上造假,可能为稳固现执政党地位,也可能为引进外资,但经济下行显然弊大于利,既然如此,“美化”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势头,印度政府需要做出更多实事。

  印度财政部2月1日发布的2018年度(2018年4月-2019年3月)预算案显示,财政支出较2017年度增加了10%,为24.4万亿卢布,连续3年呈两位数增长。

  也是为了能够重回8%左右的经济增长。我们正在坚定地向超过8%的增长率稳步前进,印度财政部长贾伊特利预算演讲开头这样强调。

  因此,如果印度想要实现自身经济的一个奇迹,莫迪政府的作为相当重要,能否在接下来的大选胜出就显得至关重要。只不过,印度国内情况越糟糕,那么以莫迪为首的人民党在大选的情况也就越糟糕。

  5、印度大选与印度命运息息相关

  印度定于今年5月的大选是议会下院的选举,议会下院有543个席位由选举产生,任何政党或联盟需要取得至少272席才能单独组阁。

  2014年,人民党在428个席位中赢得282席,这也是人民党在其竞争的这是1984年以来首次单一政党在大选中赢得绝对多数。当时有超过8250名候选人代表464个政党参加了大选,比首届参选人数增长将近7倍,由此可见竞争之激烈。

  此次选前民调显示,人民党比反对派国大党支持率只高出十个百分点,莫迪所在党派虽然仍有望胜选,但可能失去国会大多数议席优势,从而影响莫迪连任。

  莫迪敌对党派印度国民大会党现在只想把莫迪所在党派拉下执政党位置,该党在2014年的大选中遭遇最大挫折,从206个席位跌至44席,并且只获得不到20%的选票。

  印度国民大会党甚至已经准备联合其他党派争夺下议院席位,如果莫迪所在人民党无法继续在大选中取得绝对优势,那么莫迪改革将会面临被迫停滞的局面,甚至还会被推倒重来,所以这场世界最大规模(9亿选民、5000亿资金、耗时一个半月)的民主选举不仅对于未来印度经济走向至关重要,还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

  至于到底印度能否在2030年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甚至在未来超越中国、美国登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呢?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回答,或许就如同大部分研究机构预测的那样:有希望,但也有难度,一切看印度自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