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盒模型:目的,結構,關係,領導力,獎勵和有用的機制。

六盒模型由韋斯伯德(Weisbord)於1976年基於OD經驗總結提煉而成。2010年被引入到支付寶,2013年在阿里被廣泛應用。阿里的HR結合實際,加入自己的理解,融匯貫通,應用過程中的診斷問題高度阿里化,「不管業務和組織架構怎麼變,六個盒子跑一遍。」。因其在阿里的成功使用,該模型以「阿里的六個盒子」而聞名。介紹阿里如何使用六個盒子的文章與課程不少,本文在此不做過多介紹,簡要解析韋斯伯德六盒模型的原貌。

韋斯伯德(1976)在他的組織診斷模型中提出了六大類:目的、結構、關係、領導力、獎勵和有用的機制。

  • 組織的目的是組織的使命和目標;
  • 韋斯伯德將結構視為組織的組織方式;
  • 人與單位互動的方式稱為關係;在關係框中包含了人們在工作中與技術交互的方式。
  • 獎勵指的是人們與他們工作聯繫的內在和外在獎勵。
  • 領導力指的是典型的領導力任務,包括其他盒子之間的平衡。
  • 最後,有益的機制是滿足組織目標的計劃、控制、預算和信息系統。

模型中也描述了外部環境,但它並未被表示為「盒子」。韋斯伯德將資金、人員、想法和機器作為實現組織使命的輸入。輸出的是產品和服務。

韋斯伯德模型中,隱含的兩個前提對於理解模型中的框架(盒子)非常重要。第一個前提是正式系統與非正式系統:正式系統是組織聲稱要做的那些政策和程序;相反,非正式系統是那些實際發生的行為。組織內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系統之間的差距越大,組織的效率就越低。第二個前提是組織與環境之間的契合,即現有組織與組織應對外部需求的方式之間的差異韋斯伯德將外部需求或壓力定義為客戶、政府和工會。

韋斯伯德對每個盒子都提出了診斷問題。例如,他建議OD諮詢師確定組織成員是否同意並支持組織在目的框內的任務和目標。這個問題關於組織內部正式和非正式系統的本質前提。一些問題例子如下:

  • 目的:組織成員是否同意並支持組織的使命和目標?
  • 結構:組織的目的和內部結構是否一致?
  • 關係:個人之間,部門之間以及個人與工作性質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嗎? 關係的質量是什麼?衝突的模式是什麼?
  • 獎勵:組織正式獎勵什麼,組織成員覺得獎勵和懲罰是什麼?該組織需要做什麼來適應環境?
  • 領導力:領導者是否確定目標? 他們是否在計劃中體現了目的?什麼是規範的領導風格?
  • 有用的機制:這些機制是否有助於或阻礙組織目標的實現?

小結

六盒模型主要關注組織內部問題,主要通過「診斷問題」來解決「是什麼」和「應該怎樣」之間的匹配問題,提出的問題不是由模型預測的,而是基於他的OD經驗產生的。問題不是來自於模型的邏輯推演,而是通過問題歸納出模型。同時,韋斯伯德忽略了盒子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六盒模型僅簡要提及外部環境是如何影響該模型的,但並未對此深入解析。

關注和信學社,歡迎交流,共同成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