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俠指古代稱豪爽好交遊、輕生重義、勇於排難解紛的人,遊俠的來源本身既有一定的歷史淵源。遊俠的來源與諸子百家的「墨家」有直接淵源。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墨家與儒家同為顯學,被墨子斥責: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墨家的仁愛觀念與儒家有著本質的不同。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有差別的仁愛,有一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內在順序。而墨家的仁愛是真正的天下平等、天下一同的仁愛,與儒家 「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提出「天下之人兼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因此,墨家的仁愛相比儒家有更為廣泛的範圍和內涵,也就使得其一定程度上成為遊俠精神的來源。墨者主要分為兩類:墨辯之士從事論辯,墨俠之士修習武藝。

《墨子?公輸》記載墨子為救宋國與公輸盤的論戰,文末公輸盤欲殺墨子,墨子說「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這便是墨家遊俠精神的反映。先秦時期的開放的社會氛圍以及動蕩的社會環境,許多貴族爭相養士,不僅為了士人多帶來的功用,也是為了愛賢的美名,這就為遊俠這一特殊羣體的存在提供了生長土壤。


正想給悟空提問什麼是"散人",悟空卻邀我回答"遊俠",本人才疏學淺,免強混為一談。遊俠和散人,大意指不依賴任何團體或組織,單獨行動之人。遊俠,藝高膽大熱心古腸見義勇為;散人,方寸散淡不理世俗不趨炎附勢隨波逐流。兩者沒有明確界定。古有之,今有之。古代詩文小說傳奇等文獻都有記載,不必多說。單說現在在各類遊戲中,此輩大有人在。本人就是。博而不精,雜而不全,如在《頭條》裏,東一鎚子西一喇叭,遊而不俠,散而不閑。說白了,就是一個平庸無能之輩,在此濫竽充數,消遣消遣打發時光而已。


遊俠的性質類似於現在的僱傭兵,但又不同於僱傭兵。古代的遊俠,出身卑賤,具有一定的功夫,比如說擅長劍法、刺殺什麼的,還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他們接受僱主的僱傭,幫助僱主完成一些僱主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說刺殺、找人什麼的。但是這羣人做事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一旦僱主的任務違背了他們的準則,他們就是瀕臨死境也不會去做。遊俠最擅長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經常或是為了實現自己許下的諾言,或是為了一時的意氣之爭,或是為了完成僱主的任務,或是純粹是遇到了自己看不下去的事情而殺人,所以他們大多命案累累。但他們社會交遊廣泛,處理事情手段多樣,遊走於黑白兩道之間,很多豪強、官吏通過正途沒辦法解決的事情,都不得不交給遊俠處理。所以說遊俠雖然命案累累,有時為了避免遭遇仇家復仇,不得不四處遊走,但是政府也不會去為難他們。於是,部分遊俠由於不受政府限制,官員有時還有求於他們,他們就開始肆無忌憚地通過各種手段積累田產,招募門客,成為稱霸一方的豪強。


遊俠此類人在歷朝歷代,都是受到社會底層,弱勢羣體極立推祟的仗義形象。他們仗義疏財疾惡如仇,殺富濟貧身懷絕技。

遊俠們大多都犯有命案,在家鄉無法生存立足,就盲遊各地,由於沒有生活來源,只好邊遊走邊劫財。有時也幹一些,受人錢財替人消災的不義之事。一般情況下,他們針對的目標只鎖定富甲一方的達官貴人,很少傷害普通老百姓,所以在民間無民憤,反而成了百姓心中的英雄!

遊俠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體現出封建社會制度的垢病。說白了,遊俠就是亡命徒,他和如今的在逃犯很相似,他們是社會穩定的破壞者,是逃避法律制裁的羣體!不值得推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