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的首富頻頻易主。而誰又成爲中國的首富,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對於一些老牌的首富,很多年輕人聽都沒有聽過,如果再沒有人向年輕人解釋,那他們真的就要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中國民營企業標誌性的人物樑穩根,是三一集團的創始人也是曾經的中國首富,他的故事可謂是非常精彩的。

  作爲中國機械領域的代表人物,三一公司已經開始慢慢淡出主流媒體的視線。曾經在2012年瘋狂擴張的集團,在一夜間迅速跌落谷底。企業發展的高速模式,給行業帶來巨大的反噬也讓樑穩根從首富的位置跌落下來。樑穩根對記者表示,從三一集團創立開始,像國外的日立、小松等世界老牌機械生產商就是他們的目標,帶領自己的員工們從湖南衝到北京,又從中國開往歐洲,那時的三一就是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名片。但是產業的弊端暴露,行業市場崩盤在即,樑穩根才發現這一路他們走的太着急了,這並不是歐洲也不是美國,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爲了改變現狀,樑穩根帶領他的三一集團進入了漫長的休整期,而這也是國家製造業改革升級所必須經歷的事情。

  在2012年的時候,樑穩根將自己的總部從長沙搬到了北京,負責產業園管理的是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向文波曾經和朋友說過自己的夢想是做一名教師,但陰差陽錯的卻成爲了一名企業家。向文波背後的工廠卻還在不停的運轉,對於高效業務已經是三一很長時間沒有見過的。談起過去,向文波說當年他加入三一集團作爲第五個聯合創始人,樑穩根問他是要公司10%的股份還是年薪10萬元。向文波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股份,他自己坦言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未來三一會發展成爲什麼樣,只是知道樑穩根他們確實沒有太多資金,自己也不缺生存的錢。這個選擇最後也讓向文波獲得高昂的回報,在2011年的時候三一重工一度達到1500億元的市值。

  談起2011年那段時間,三一重工就像一臺印鈔機。當時三一重工副總裁周萬春表示,自從2008年國家推行“4萬億”政策之後,整個工程機械市場火爆非凡。作爲三一的營銷經理根本不需要跑市場,只需要在公司調度發貨,只要協調好公司和代理商人的關係就好。那個時候三一工廠的貨,即使用全款都不一定能夠及時拿到貨,很多老闆都排隊搶貨,產品還在生產線上就有人開始預購。

  那個時候三一工廠的員工鼎盛時期,人數超過6萬人。事實上除了三一集團,其他工程機械製造廠也都陷入了瘋狂模式,這麼大的利潤也將白酒行業大佬五糧液引了進來。但是當烈火燒完之後,整個工程機械市場原本將近100家的品牌,最後卻只活下來20多個,可謂非常悽慘。

  出現真正的拐點是在2012年,由於市場調正降低了75%,這一調就調了5年。樑穩根表示當時自己覺得也就是一兩年市場正常的運作,沒想到會這麼厲害。也正是此次寒冬的到來,讓原本市場部經理終於走出辦公室開始進行催款。周萬春說,拿一年公司業務真的是斷崖式下跌,僅僅一年的時間業務量就下降了80%,原本一個月就可以銷售30臺,現在一年纔不過十幾臺。由於資金的缺少,客戶也出現大範圍違約,兩年的時間讓三一重工的淨利潤從56.86億跌落到7億,而這還在不斷加劇。曾經公司只想着怎麼招人,工人一度達到6萬名,現在爲了緩解壓力裁員漸進一半。樑穩根表示,工程機械這個行業在已經過去的15年裏,只要夏天和冬天,而現在處於冬天日子誰都不好過。

  事實上對於這個冬天,讓原本百家品牌變成現在僅有的二十家,也是對這個行業的改變。能夠剩下來的都是優質企業,以前行情好的時候大家渾水摸魚,企業不知道好壞,但是大浪一去能夠存活下來的都是幹實事的企業。而樑穩根也明白,企業需要改革需要回歸他們的起點,三一過去成功不是抓住市場的熱點,而是堅持企業的價值觀迎來發展機會。對於現在的三一來說,在新的發展階段堅持“品質改變世界”的理念和堅持“三個一流”的方案,將是未來發展前進的根本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