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劉正風和曲洋,可能取自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典故,很唯美。不說別的了,你的問題需要推論。

首先金庸的《笑傲江湖》年代不明,書中也沒說。但是,一般認為故事發生在明朝。至於明朝什麼時候,不好說。但是根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歷史規律來看,笑傲裡面的魔教勢力很強大,穩壓正派一頭。可見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朝代,因為只有王朝快要更迭的時候,民間才能出現這麼牛逼的邪教門派!否則,早被朝廷剿滅了,朝廷遲遲不來,只能說明,朝廷自己也自顧不暇了。請記住,歷來,每當一個朝代快要玩完的時候,民間總會出現很多大牛!

而根據令狐沖冒充「吳天德」吳參將這件事情來看,確定是明朝無疑。「參將」是明朝的職務,金庸本身就是研究歷史的,他對這個職務應該比誰都熟悉,應該暗有所指。因此,年代出來了。

大牛忙可以推論一下,笑傲故事要麼發生在永樂初年,燕王朱棣剛剛趕走侄子,無暇顧及民間,只想著怎麼鞏固統治,建立東廠(前朝太監的武功能流傳下來,也證明「前朝」時間不長,不然武功應該失傳了)。要麼就是崇禎末年,朝廷都快完蛋了,哪還有心思去考慮江湖紛爭?

我比較傾向於後者,因為只有這個時候,魔教纔有滋生的土壤(上萬教眾)。否則,朝廷不會允許民間出現一個可能威脅到自己統治地位的勢力。咱們說一下為什麼劉正風被殺而朝廷不出面,大牛忙認為應該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朝廷很聰明,恨不得讓江湖人鬥個你死我活,減輕自身壓力,並坐收漁利。第二,朝廷末年,上下溝通出了問題,買官賣官很常見。劉正風被殺,賣官的人正好可以再賣一次,巴不得這樣。第三,朝廷確實有心無力,再也拿不出一點力量去圍剿武林人士了,或者地方官員都在保存實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想管那閑事。

以上三種都有可能,無論怎麼說,都證明要換天了。大牛忙就分析到這裡吧,你可以自己選一種認為合理的解釋。當然了,可能也有其他大牛忙沒想到的原因,就這樣吧。


因為江湖門派的爭鬥,沒有影響社會的穩定,沒有動搖朝廷的統治,所以朝廷才懶得管呢。

金庸的武俠裡面,朝廷參與江湖上的事情,一般都是你們的爭鬥,影響到我的社會穩定,甚至統治根基,我就不得不管了。

例如,《倚天屠龍記》裏,江湖六大門派和明教,本來沒有那麼大的仇恨,就算所謂名門正派要替天行道,打壓一下囂張的明教,也不會那麼你死我活的。

為什麼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時那麼拼?因為他們受到了成昆的挑撥,而成昆的背後是汝陽王府,汝陽王府的背後是元朝朝廷。

為什麼朝廷要挑撥六大門派去剿滅明教?因為明教那時候在搞反元的活動,在造反,已經影響到朝廷的統治根基了。

所以才讓汝陽王府設計了這麼一個坐山觀虎鬥的局,然後再由趙敏帶領王府的武士拘禁六大門派的高手,坐收漁翁之利。這樣一來,不管正派武林還是邪派的明教,都已經大傷元氣,造反盛勢也就可以打壓一下了。《笑傲江湖》裏,武林人士,包括正派魔教,都不怎麼跟朝廷來往,而且很多人聽說劉正風買了個官做,只是鄙夷了一下他,並沒有對朝廷的恨意。

他們武林之間的江湖鬥爭,也不會危及社會穩定和朝廷根基,對於朝廷來說,也就是一幫民間人士的打架鬥毆,就算打死人了,我事後法辦就是了。

沒有必要上趕著管這麼多閑事。

所以劉正風被殺,朝廷根本不當回事,當地官府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笑傲江湖》有別於金庸的其它小說,並沒有具體交待所處的朝代,也極少有官場人物出現,不像《天龍八部》、《射鵰三部曲》、《飛狐雪山書劍》等有眾多皇帝、高官與名將。我個人猜想,也許是想給讀者們奉獻一個純粹的江湖。也只有純粹的江湖,才能笑傲,摻合進官場人物,在諸多事物無法做到毫無顧忌。

雖然沒有什麼官場人物,但《笑傲江湖》裏的江湖門派儼然就是官場作風。日月神教教主的做派與皇帝無異,五嶽盟主的命令與聖旨也沒太多差別。

劉正風雖然買了個參將,卻不是實職,嵩山派的藉口也貌似光明正大,讓劉正風殺曲洋,否則就是與魔教妖人同流合污。於是松鶴手陸柏殺劉正風的子女,託塔手丁勉偷襲掌震定逸,使定逸師太帶恆山派撤走。

泰山派的天門道人本身就是個沒有大局觀的莽夫,他不懂得出手,而華山派的嶽不羣心懷復興華山派的大戰略,樂得見其他門派削弱。而其他門派眼看五嶽劍派都互不相幫,於是也不敢或不便干涉,干涉就是與強大的嵩山派為敵,就是與魔教妖人為伍。由此,在威懾與道義的雙重壓迫下,屠殺不可避免。

衡山派劉正風的滅門慘案,也類似於官場的滿門抄斬。江湖就是不講理的江湖,就是強權的江湖,正道不正,魔教不魔,這也為後來令狐沖不羈放縱廣交魔教朋友埋下了伏筆,只有看懂了江湖,只有純粹的實力才能笑傲江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