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前形勢下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

□凡事都得曉得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就是補齊鄉村這塊短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那麼,在當前供給側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城鎮化建設和脫貧攻堅的形勢下,如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呢?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村居小區化

新農村建設要實現村居小區化。

為什麼要小區化?因為實現小區化有大大的好處,主要是能夠節約土地。

以前的民居缺少規劃,道路和院落佔地過多,並且村民蓋房子習慣向外擴,導致村中產生很多荒蕪的老宅,我們重新規劃、集中居住能夠節約出大量土地,就像高黨村新村建成後,騰出了土地1000餘畝,這些土地均為黃河灘面上的優質二合土壤,具有較高的土地產出價值,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永久性資源。另外,小區化還能改善人居環境,便於水電網氣的管理,便於亮化、綠化和城鄉環衛一體化,減少污染、增加舒適度。

前些年新農村建設來自村民的阻力很大,於是產生了一些強拆事件,也經常有人詬病逼迫農民上樓,其實那是短視的表現。

大家都知道圈地運動,它是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規模侵佔農民土地的活動。其目的是使農民與土地分離,土地與資本結合,用暴力消滅小農經濟,建立資本主義農場,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大約在13-14世紀時,就有一些領主開始強制圍圈農民的公有土地為私有的牧羊場。從15世紀最後30多年開始,掀起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再到18-19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

在這場運動中,農民失去了土地。於是我們站出來批判,資本家多可惡啊,萬惡的資本階級迫害農民。但是我們來看它導致的結果,那就是圈起來的地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原料,大量失地農民湧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一開始食不果腹,後來實現了溫飽,再後來也有了八小時工作制、保險和養老金,再後來他們成了中產階級,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車。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市民化實現了,城市文明發展了,工業革命如火如荼開展起來了。

從當時看是殘暴的行為,從歷史長河來看卻是一種發展進步。並且,隨著產業工人的產生,無產階級發展壯大了,進而催生了社會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政黨,推進了無產階級革命。

我們再舉個近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時代楷模王傳喜同志,他所在的代村社區,以前是個貧窮的小村莊。當年拆遷建社區,很多人反對,很多人阻撓,主要是大家習慣了既定的生活模式,對住樓沒什麼概念,以致於產生了「上樓後我的農具放哪裡」「我家的雞鴨鵝怎麼辦」「柴火放哪裡,怎麼燒火」和「上樓還要自己交一部分錢,我們沒有」等等顧慮。可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們看到,大家都過得很好,特色農業大發展實現了機械化,還要什麼農具,超級市場開在門前也沒人去養雞鴨鵝了,通了天然氣也不需要燒柴火了,建了農業公園和代村商城,大家也都找到了工作掙了錢,生活環境和條件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再回頭去看看那些因為有阻力而放棄作為的村莊,過去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是什麼樣子,面貌基本沒有改變,這就叫沒有當擔、錯失機遇,簡稱「缺當失機」。

工作中肯定會遇到問題,會有陣痛;發展過程中肯定會存在矛盾,會有阻力。但是問題是臨時的,長痛不如短痛;矛盾是在發展中解決的,可以化阻力為動力。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學習那些只看到前方三五米距離的人。

由此本人還聯想到了兩個事情,一個是自然村合併成行政村,另一個是社區實體化。

前些年,為了便於管理,我們把很多自然村合併成了行政村。其實,這種合併並沒有發揮作用,不同的村有不同的生產生活空間,合併後仍然沒有多少交集,管理時仍然需要一村一個班子。真正的合併應該將兩個村拆遷、新建一個居住區,將居民打亂、融合,拉近空間和情感上的距離。

當前,各地正在推進社區實體化,一般是由原來的工作區或者管理區改名掛牌,包含五六個村。但是,社區服務中心建起來後,各個村還是很分散,辦理業務很不方便,缺少社區的氛圍,本人認為應該將各個村進行統一拆遷,集中建設一個大的居民區,村民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實體化。

(二)三產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要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

以江蘇省睢寧縣高黨村為例,該村位於姚集鎮東北黃河南岸灘面上,該村傳統木業與編織等手工業為遠近聞名的特色產業,其新農村建設於2015年8月拆遷動工,新村集中居住區建設在原址周庄及以北區域。新村建成後,我們看到,該村居民都住上了樓房,主要沿街有很多商鋪,村內還有服裝加工廠,村外是葵花種植基地,村民既可以從事特色農業種植也可以從事服裝加工還可以從事服務業,呈現出一幅祥和、生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景象。

高黨村實現了典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如果沒有產業的融合發展,光有樓房和寬闊的馬路,不能算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應該是生活興、生產興。本人認為,一二三產業有個先行問題,即先發展哪個產業。事實證明,應該優先發展工業。

首先,工業發展為農業發展提供條件。以前我們提「農村支持城市,工業反哺農業」,今天鄉村的工業發展也是存在「反哺」農業的行為。一方面,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種植已經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而工業發展消化了大量農村的勞動力,讓群眾在自己家門口轉化成了產業工人。比如高黨村的這個服裝加工廠,讓大家既不離故土,又能獲得更多收入,減少了人口的遷徙和留守老人、兒童問題。另一方面,農人脫離土地,有利於土地的流轉和規模化、特色化經營。據統計,中國的農業的生產效率不及美國的十分之一,問題就出在我們的規模化和機械化不夠,每個人種二三畝,成本肯定高。其實大躍進時期的公社化思路是對的,把所有的土地合併來一起耕種能夠實現規模化,但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我們還沒有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市場經濟沒有建立起來,產供銷體系也不通暢,所以說人民公社是超前了。後來分田到戶,調動了農人的積極性,大家開始吃飽肚子,然後到今天,我們又不能滿足於現狀,要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就必須再把土地合併起來,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前提就是我們的科學技術和市場制度已經允許這樣做了。

其次,工業發展能夠推動服務業發展。村裡的工業發展了,集體收入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也多了,消費能力就提高了,就會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需求和動力。我們經常看到,一個企業建立起來後,如果的它的職工能夠達到幾百甚至上千人,那麼它的周邊就會開始出現餐館、理髮店、小賣部甚至賓館和娛樂場所;如果這個地方有很多企業入駐,那麼水電管網、環衛、快遞、醫療、教育等服務都要跟上,間接又促進很多人就業。高黨村的商業一條街建起來了,鄉村旅遊也發展起來了,這跟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二產業促進了第一產業的轉變不無關係。

(三)打造特色小鎮

去年,江蘇省確定25個創建特色小鎮名單,經過共同努力,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業宜游、富有創新活力的特色小鎮初步湧現。這些特色小鎮包括未來網路小鎮、高淳國瓷小鎮、鴻山物聯網小鎮、太湖影視小鎮、新橋時裳小鎮、沙集電商小鎮、石墨烯小鎮、殷村職教小鎮、智能感測小鎮、蘇綉小鎮、東沙湖基金小鎮、崑山智谷小鎮、呂四仙漁小鎮、海門足球小鎮、東海水晶、盱眙龍蝦小鎮、數夢小鎮、汽車小鎮、頭橋醫械小鎮、大路通航小鎮、丹陽眼鏡風尚小鎮、句容綠色新能源小鎮、醫藥雙創小鎮、黃橋琴韻小鎮、電商築夢小鎮等。

在產業集聚方面,首批25個特色小鎮共吸引2589家企業,完成投資347.2億元(不含房地產),億元以上投資項目共171個,鎮均達到6.8個。在創新平台方面,共集聚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基地、眾創空間123個,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405家,設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創新)中心70個。在創新人才方面,吸納從業人員達17.9萬人,其中,中高級以上職稱2.3萬人,吸引國家及省級「千人計劃」人才63名,省級以上大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鄉土人才100名。

《中國特色小(城)鎮2018發展指數報告》前段時間在北京發布,公布了特色小鎮50強。其中江蘇省的東海縣水晶小鎮、崑山市智谷小鎮、泰州醫藥高新區醫藥雙創小鎮、南京市江寧區未來網路小鎮、江陰市新橋時裳小鎮、宿遷市宿豫區電商築夢小鎮6個小鎮上榜特色小鎮50強。

近年來,我們臨沂市堅持分類指導、示範帶動、梯次推進、共同發展的思路,聚焦支撐我市長遠發展的裝備製造、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兼顧名優酒水、柳編、奇石、石雕、中醫藥、蔬菜、罐頭等傳統經典產業,打造了「木業小鎮」、「靜脈小鎮」、「罐頭小鎮」、「美酒小鎮」等一批鎮園合一、產城融合的「特色小鎮」,並扶優扶強,推薦列入國家、省創建計劃。目前,我市共有30個鎮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中國特色小鎮、省級示範鎮、省級特色小鎮、省級宜居小鎮等省級以上稱號,義堂、探沂、馬站等12個鎮列入全國、全省示範試點,褚墩、地方、蘭陵等5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全面啟動,省級示範鎮、市級優先發展重點鎮的典型示範作用進一步發揮,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步入正軌。

去年,臨沂5個入選山東省特色小鎮的,就有蘭陵美酒小鎮。其實,除了美酒小鎮,蘭陵縣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打造特色小鎮。例如,鐵礦比較多的鄉鎮可以打造成礦產小鎮,蔬菜種植比較多的可以打造成菜園小鎮,旅遊資源豐富的鄉鎮可以打造成休閑小鎮,冷庫比較多的鄉鎮可以打造成倉儲小鎮,而像我們礦坑這種板材企業比較多的鄉鎮可以打造成木作小鎮。另外我們鎮靠近臨沂城區,特色種植業正在蓬勃發展,下一步完全可以打造成採摘小鎮或者農游觀光小鎮。

(四)藉助互聯網力量

現在有個很熱的詞叫「互聯網+」,理論上互聯網什麼都可以「+」,就看能不能做好結合文章。對於我們鄉村來說,就是要藉助互聯網多好電子商務這一塊。

這些年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改變了產品鏈條上的利益分配關係,縮減了價值鏈中間環節,增加末端節點價值分配,給消費者和商家都帶來便利和好處:網購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權,消費時省時、省力和省錢;對商家來說,網售不僅拓展了市場範圍,還節省了開店和市場拓展成本,同時由於交易是通過第三方交易平台不容易出現欠帳和壞帳。

筆者曾到江蘇省沙集鎮考察,該鎮位於徐州市睢寧縣東部,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東臨宿遷,西靠徐州,南接安徽,北望山東。是徐州市"國家級重點中心鎮","徐連經濟帶"的中心地區。近年以沙集鎮東風村為代表,興起了一種被稱為「淘寶村」的新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在東風村,約有80%的農戶在網上開店,整個沙集鎮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並且帶動了上下游多個產業的新產業鏈的誕生和成長,2016年底,睢寧縣還取得了2018年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的主辦權。

2006年,沙集鎮東風村孫寒等3位青年農民在淘寶上註冊、生產銷售簡約傢具,在這個原本貧窮的地方點燃了電商產業的星星之火,因此他們被當地人尊稱為「三劍客」。在孫寒等「三劍客」的示範帶動下,沙集網銷傢具呈現出裂變式增長態勢。為了支持這一產業的發展,短短几年時間內,當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通過基礎設施投入、技能培訓、土地、資金、考核激勵機制等各種優惠政策,使沙集鎮電商產業逐步走上專業化、市場化、集群化發展道路。2010年,沙集鎮獲得阿里巴巴集團頒發的「全球最佳網商沃土獎」。也就在這一年,全國農村電子商務暨「沙集模式」高層研討會在睢寧舉行,中國社科院、工信部、發改委、商務部、農業部等十餘家部委領導與電商專家出席,「沙集模式」1.0版應運而生。迄今,睢寧電商直接從業人員超過8萬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2萬人。沙集鎮從傳統的空心化農村,逐漸轉變成一個具有巨大就業吸引力的新興城鎮,並進入「沙集模式」2.0時代,創成了「江蘇省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和「江蘇省服務業集聚區」等,探索出貧困地區加快城鎮化進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徑。

網商的發展也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延伸和拓展。目前,沙集鎮建起了電子商務物流園,圓通等多家快遞公司來到這裡加盟。圓通睢寧加盟公司負責人王剛,向馬雲等介紹了睢寧網商依託圓通配送網路的資源優勢,更好地解決了電子商務在倉儲和物流環節的瓶頸的做法。

據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沙集鎮有物流快遞公司(分公司、子公司)73家,物流快遞總收入達7.1億元;擁有網商11696戶,網店15869個,實體企業1693家,皇冠、雙皇冠網店超100個。同時,相關配套產業還有攝影企業24家,電商運營服務機構3家,原材料供應商70家,五金配件36家,床墊加工廠42家,紙箱廠12家,會計服務公司14家等。睢寧全縣的「淘寶鎮」「淘寶村」數量更是位居全省第一,共有3個「淘寶鎮」、22個「淘寶村」。截至9月底,全縣共有網商25276家、網店36289家,實現網路零售額113億元。並且,全縣2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已全部開展電子商務應用,近200家農民合作社等開展了電子商務服務。

當前沙集的農民不僅利用阿里巴巴集團的電商平台(淘寶、淘寶商城、天貓等)開網店,還倚重其它商務平台,如亞馬遜、京東商城、1號店、國美、易趣、拍拍、天天歡樂購(當地的平台)等電商平台,將傢具和互聯網搭上了線,成功實現了轉型升級,而且打造了中國淘寶第一村的品牌。

不光是沙集鎮,其實我們能看到很多通過互聯網運營實現鳥槍換炮的例子,比如浙江「遂昌模式」,即以本地化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作為驅動,帶動縣域電子商務生態發展,促進地方傳統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網商+傳統產業」相互作用,形成信息時代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浙江臨安立足自己的優勢產品堅果炒貨,開展城鄉村企聯動,其中農產品電商示範村7個,500萬以上的38家電商企業銷售總額達到5.65億元;在河北清河,「電商」成了清河縣最具特色的商業群體,清河也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羊絨製品網路銷售基地,全縣淘寶天貓店鋪超過2萬家,年銷售15億元,羊絨紗線銷售占淘寶7成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淘寶縣;山東博興縣將傳統藝術與實體經營和電子商務銷售平台對接,讓草柳編、老粗布等特色富民產業插上互聯網翅膀,實現了農民淘寶網上二次創業;甘肅成縣在縣委書記李祥的帶動下,全縣幹部開微博賣核桃,成立電商協會賣核桃,夏季賣的是鮮核桃,冬季賣的是干核桃,以核桃為單品突破,打通整條電商產業鏈,再逐次推動其他農產品電商;還有陝西武功,縣政府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探索「買西北、賣全國」的模式,立足武功,聯動陝西,輻射西北,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武功打造成為陝西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地、農村電子商務企業聚集地、農產品物流集散地,目前已經成為陝西省電商示範縣,先後吸引西域美農、趕集網等20多家電商企業入駐發展,300多個網店相繼上線,全縣電商日成交量超萬單,日交易額達100多萬元。

這一塊對我們的啟示很大,我想隨著移動互聯的普及和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不走電子商務這條路,必然將錯失發展機遇。電子商務這一課題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馬雲說,中國的改革核心在農村,農村每一次進步都是整個社會的進步。此言不虛,歷史上哪次改朝換代不是始自鄉村,我們建立新中國也是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改革開放也是從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開始的。我們下一步的改革重心還應該是農村,要通過改革讓農村釋放巨大的勞動力,讓土地釋放巨大的生產力。

(五)鄉村也需要產業集聚

很多人沒有到過沭陽,但是可能對它有印象,筆者以前在淘寶上搜花卉苗木時發現大多數賣家都是沭陽,也就是說沭陽這個地方花卉苗木的種植呈現了規模化。

其實沭陽做好的最好的不是花卉的產業集聚,而是板材加工方面,尤其是該縣的賢官鎮。

賢官鎮是沭陽縣重要的工業、經濟重點城鎮,也是宿遷市十大重點鄉鎮之一。素有"文化名鎮、板材之鄉"的美譽,陸續建成了趙集、賢官、蔣園、沙河寺等4個工業園區。該鎮共有工業企業378家,其中木材加工企業282家,市級以上名牌企業20家,省級以上名牌企業5家,通過ISO9000認證企業46家,工人20585人,技術人員1586人,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多家。年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利稅7.8億元。

什麼是產業集聚?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範圍內不斷匯聚的一個過程。產業集聚問題的研究產生於19世紀末,馬歇爾在1890年就開始關注產業集聚這一經濟現象,並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即"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

在馬歇爾之後,產業集聚理論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流派。比較有影響的有:韋伯的區位集聚論、熊彼特的創新產業集聚論、E·M·胡佛的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波特的企業競爭優勢與鑽石模型等。這些理論我們自不必管,但是賢官鎮的產業集聚經驗我們可以學習,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工業發展一定要要實現產業集聚,只有集聚才能才生規模效益和連鎖反應。

(四)積極發展一村一品

臨沂市郯城縣廟山鎮有個樂泉村,該村是個「二胡村」,全村120戶人家中有96戶常年從事二胡、京胡等民族樂器製作,每年有近8萬把樂器從這裡銷往全國各地,佔全國銷售份額的一半以上。當地還籌集了8000萬元的資金建設二胡產業園和發掘二胡文化旅遊。

當然,樂泉村的二胡當前發展也有電商的影子,不過這主要還是得益於他們的「一村一品」。

所謂"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村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今年,我省將大力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使貧困村集中要素投入,實行整村推進、整體開發,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推進農業生產專業化、規模化,做強做大地方特色產業和區域優勢產業,強化脫貧攻堅的產業支撐。

當然這個一村一品,要因地制宜,也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

廟山這個村為啥能把二胡發展起來,首先就是因地制宜了,他們村本來就有這個傳統,很多人從事這個。其次就是順應了發展的趨勢,那就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二胡作為一種樂器,即是音樂文化也是手工藝製作文化。

我市費縣的劉庄鎮有個村叫寺口村,出產金星石,能做金星硯,但是村裡從事這門手藝的人只有十幾個人(而且他們都是第一代從事這門手藝的人),加上當地板材業發達,大多數人從事板材加工,所以做硯台就形不成一個規模,也就不能發展成「一村一品」。本人的老家有個村,該村有很多手藝人,大部分是木匠,他們做的是什麼呢?主要是棺材。有個省派第一書記去買大蒜,遇到一個婦女,婦女說我家有,我帶你去,結果一進村,大街上都是棺材,這個省派第一書記嚇得掉頭就跑。要說棺材這種產品也很有特色,以前還有人找我打聽要批發,但是它與移風易俗是相違背的,與「減少耕地佔用和減輕喪葬負擔」精神是抵觸的,也不能搞成「一村一品」。

筆者所在的鎮雖然沒有豐厚的自然資源,也沒有傳統的技藝和文化遺產,但是我們的種植業很發達,很多的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搞「一村一品」。比如我鎮的南坡村的西瓜種植,單庄的火龍果種植,郭家溝的木耳種植,灰泉村的金針菇種植,湖子峪的地瓜種子,興龍村的煙葉種植,朱柳屯的水果藕種植,後立庄的瓜蔞種植,等等,都可以推行規模化種植,然後包裝宣傳,打造成品牌。

TYt??b

TYt??b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