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芙小姐》比預想的好看多了。

處女作大都被真誠和時間浸泡過,創作者憑的是多年淤積的一口熱血,不吐不快,擊築而歌。但也往往因為對觀眾和工業的片面,夾帶著多多多少的莽撞和偏狹。

作為一部導演處女作,它最難得的是有禮貌,懂進退。

在技術上,用的是放。

《泡芙小姐》看得出對手藝的敬畏,故事請了皮三,攝影請了侯詠,音樂請了梅林茂。在電影裏,幾位也的確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幾次大海的場景,兩次通道里的爬行,醉酒一段的效果,都看得出功夫。

在主題上,用的是收。

在尊重的縫隙間,也看得到堅持。

這份堅持不是張歆藝作為導演、明星的光暈效果,而是她作為一個女人本能的感受。 我尤其喜歡這種近乎於生理體驗的誠懇。

電影之所以是一個魔術,是因為技術、設備這些有形的東西,其實都在為一個無形的東西服務。

這種無形的東西,最後會以感染力的形式發散出來,如郭敬明在《小時代》裏,對時尚的偏執。吳京在《戰狼》裏對英雄的狂熱。 在《泡芙小姐》裏,是張歆藝對愛情的坦白和直率。

女比男大五歲,見面三天就領證,沒畢業就懷孕,男方玩消失……但又能怎樣,我就他媽的愛你。

一股孩子氣的真和拗。

但因為如此,《泡芙小姐》也成為一部危險的電影。

這是一個對美好和堅持隨時保持懷疑的年代,就連超級英雄都需要用黑化的形式,去強調所謂人性。

這是一個不再相信浪漫和童話的時代,自嘲、耍寶纔是有效溝通、獵取喜愛的第一法則。

《泡芙小姐》裏敘述的愛情,生長了太多的稜角,又收割了那麼美好的結局。

真的嗎?

只能說張歆藝的青春期太長了。

青春期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理年齡,更像是一種心理狀態。

曾經中國人的青春期很長,像柳永,一生都在愛情和詩歌裏。

曾經中國人的青春期還可以在瓊瑤、席絹的文字裏,臺灣的校園民謠裏,繼續蔓延。

而現在,那段人類公認的最好的時光,在郭敬明的小說裏短暫停留後,就異化為韓寒文字裏的憤怒。

這是大家對抗世界、保衛自己最順手的方式。

那些敏感、脆弱、猜測,擔憂、海浪一樣起伏的心事過後,我們羞於再提。

所以,混不吝的《前任》會受到熱捧,而《泡芙小姐》這種小角度電影,會讓很多愛情之外的人尷尬。

這是一部仍然相信愛情的人,在一個不再相信愛情的時代,拍攝的一部溫度炙熱的愛情電影。

它也許不合時宜,但我無法不尊重它。


在中國拍電影的門檻太低,無論是圈內跨界還是八竿子打不這的藝人經紀人或是暢銷書作家,只要投資人覺得你可以拍電影,就能成型。

然而很遺憾的是,演員張歆藝並不適合做導演——

「演而優則導」這句評價用在《泡芙小姐》這部導演處女作上面,顯得非常尷尬。

《泡芙小姐》試圖去做一個迎合市場的小妞電影和都市愛情輕喜劇的商業類型定位,然而無論從劇情臺詞還是人設表演,都出現了比較大的失控。

這一方面是影片導演功底的稚嫩,導致整部電影的敘事節奏都在失控。

最明顯的例子大概是,影片作為一部喜劇,所有笑點實際上都是靠著各路客串的演員來撐起來的,而這些笑點又和劇情主線並沒有太大關係。

而另一方面,是劇本改編的失誤。

原版動畫《泡芙小姐》是一部頗為小資的都市輕漫畫,故事主打都市年輕人的情感生活,風格小而輕。

改編成電影,要將其中的故事拉長到九十分鐘,勢必要對故事進行補充。

而電影版《泡芙小姐》則是空洞的填充了女主角泡芙的「父女情」和「追愛夢」,但刻畫卻都停留在簡單的臺詞說教上。

女主角泡芙一面說著自己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父親,可電影的主線卻與父愛無關;當她遇上了王櫟鑫飾演的男主角顧上,不顧一切的追愛,看似像是一場都市童話。

但童話是需要對現實有所映射的,而電影中,泡芙懷孕之後顧上消失。

當顧上再度出現的時候,從一個花花公子的人設,突然就過渡成為一個顧家的男人,手持一份4A公司的offer,打造了一個看似夢幻的婚禮。

導演在這種轉變之間,居然毫無任何性格塑造,純粹就是想到哪兒拍到哪兒……

所以這部電影片苦口婆心地告訴觀眾一個道理:

哪個女導演的心中可能都埋藏著一顆少女夢,區別在於有些人扮少女會討喜,而絕大多數人出演傻白甜只會讓觀眾感到反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