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么时候想看电影?无聊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太兴奋的时候、下班的时候、约会的时候、跟一群死党混在一起没事干的时候、或者其实就是每周五晚上的固定行程?... 有没有一种可能,在特定的生活事件发生前后会特别想要看相关的电影?比方说正式告白前看《冒牌情缘》、入伍前看《抢救雷恩大兵》、就职前看《华丽上班族》、登山前看《别跟山过不去》、甚至干架前看《艋舺》?

当然若是计划要拯救世界,不妨先把《007系列》通通好好复习一遍。


适逢自己的中学母校校庆,回校前就重温一遍《春风化雨》这部经典教育片吧!当年观赏这部电影的时候虽然是入伍服役中,但是片中对于自身中学生活经验的描述,相似度之高却是惊讶万分的!电影中的Welton Academy 是全男生住宿的升大学预科学校,我的中学母校也是全男生住宿,在这条件相同的环境下,一群全身充满贺尔蒙的高中男生,管他是哪国人,会干的事情大概也都放之四海皆准相去不远了(幸好我们那时候没有人自杀以悲剧收场),像是读书时如坐针毡如入地狱(电影中Wlton被戏称为Hellton),胡诌打屁时却灵思泉涌活灵活现,除了打球运动参加社团发泄过多的精力之外,更热衷于泡妞抽烟打电动等校规禁止的活动。而学校当局方面呢,当然也是升学率挂帅,其他都是次要,麦假了。


这部电影拿到1990年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却没有给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最佳男主角,倒是金球奖一口气给了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和剧本;唉,我总觉得奥斯卡终究是对不起这位出色的演员,只给过他最佳男配角《心灵捕手, Good Will Hunting》。影片的故事就从罗宾威廉斯饰演的英文老师 John Keating 到校就任开始,信奉浪漫主义的他鼓励学生要勇于相信自己、培养独特观点,并且采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法,顿时解放了学生们被威权箝制的心灵,却也遭受保守同僚的排挤。深受鼓舞的学生重新恢复「古诗人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即本片的片名)这个秘密社团,躲在洞穴中透过抽烟朗诗,表现自我的真实感情和挖掘内心真正渴求的人生梦想。然而这美好的教育进程,却在一心想当演员却得不到父亲认同的Neil (Robert Sean Leonard)自杀后,嘎然画下了句点, Keating 老师也成为校方跟家长交代的代罪羔羊被迫离职,而一干学生们则在校方以退学相逼的威胁下,昧著良心和事实签名作证当了帮凶。然而就在Keating 老师要离开教室的时候,发生了最重要的逆转,Todd ( Ethan Hawke )终于受不了良心的煎熬,站在桌子上大喊「O Captain, My Captain!」, 其他人纷纷仿效,成为影史上动人心魄的经典结局。


26年后的今天重温本片,有没有觉得Keating 老师不就是在做现在所谓的「翻转教育」的事情吗?他反对制式的填鸭教育、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就像是翻转教育的精神是要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本身一样;他放弃权威中心,从头到尾只是在一旁帮助学生,也跟翻转教育把老师的角色变成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分析者一般。那就不禁想请问,我们台湾这么多年来的教改是改到哪边去了?教育的问题太复杂,就此打住。最后补上片中Keating 老师引用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名诗句:「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如果那两条路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该选择哪一条呢?真是千古大哉问啊!至少这部电影提供的答案其实是很清楚的:想看不同的人生风景是得付出相当代价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