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對於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意義非凡。近年來,隨着文博類紀錄片及電視節目的風靡,中國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成爲當下的“網紅”。“文博熱”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愈發強烈。今年兩會,來自博物館界的代表委員也紛紛聚焦新時期博物館建設的話題。

挖掘核心能力,讓文物更有“眼緣”

“博物館是爲了讓文化遺產更好地被老百姓所理解,特別是被年輕人所瞭解、熱愛、傳承。年輕人是文化創新的主體,他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而激發創作熱情。”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說。

在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看來,要讓年輕人走進博物館,首先要加強對文物內涵的挖掘,用文物自身的信息和文物背後的故事來吸引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認爲,博物館首先要承擔好展覽策劃、讓文物“說話”這些基本職能,發揮好博物館的核心能力。王春法說:“博物館最重要的產品是展覽,最重要的能力是策展能力,最迫切的挑戰是通過不斷推出精品展覽,讓公衆瞭解博物館、瞭解館藏文物。”

展覽不能僅僅是簡單地展示文物,更要善於藉助高新科技手段。王春法介紹,目前國博正在推進智慧國博建設,採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希望未來能將收藏在博物館“深閨”中的文物數據公佈。

挖掘非國有博物館巨大潛力

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從2011年底到2016年底,我國非國有博物館從456家增長至1297家,總數佔比從13.35%增長至26.65%。從2015年國務院發佈《博物館條例》,到2017年國家文物局出臺《關於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非國有博物館的優勢和發展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鼓勵。

在本屆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作了題爲“活化非國有博物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傳承”的發言。“非國有博物館的特性和優勢未能有效充分地活化利用,亟待有運營經驗和戰略思維的主體來參與、引導,助力發展。”許榮茂說。

在今年人大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院長王勇超也將目光投射在非國有博物館的現狀及發展上。他認爲,非國有博物館應與國有博物館在政策方面享有同等待遇。此外,王勇超還提出了“博物館要深入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建議。

同樣,許榮茂也認爲,相比於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擁有更靈活的市場機制、更多元的參與主體和更貼近生活的收藏內容。許榮茂建議,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全面參與非國有博物館的運營和建設,並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助力非國有博物館“進民心”,打破大衆生活和文化遺產之間的壁壘。

理順機制,優化人才資源配置

“過去10年,平均每年有200多個新的博物館建成,但建設博物館不光是蓋房子,還需要有相應的資源配置,配置中有兩個核心點,一是收藏,一是人才。”安來順說。

“中國博物館界正面臨嚴重的人才瓶頸。”安來順發現,博物館相關學科的配置與博物館的實際需求不吻合,這方面的問題可以借鑑國外的一些模式予以解決。安來順還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可以研究鼓勵不同辦館主體的博物館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的法人治理結構。(本報記者 薛 帥 張 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