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信息傳播中產生的偏差。我們知道,古代通訊不發達,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依靠口口相傳,而在這一個人一個人的口口相傳中,每個人在信息經過他的時候,都會向這條信息中添加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觀點,傳的人多了,添油加醋的也就多了,到最後,這條信息中的人或事就會被改的面目全非,和本來的面目相差甚遠了。

再次,人們在評判一個人的時候,總是習慣於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好人就好的腦後生光圈,如同在世聖賢,壞人則壞的頭頂流膿腳底生瘡,無可救藥。這是因為,人們總是在潛意識地維護自己的觀點,潛意識地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造成,一個平日裏我們認為的好人,突然有一天做了一件壞事的時候,我們就會下意識地為他找藉口,比方說「他的本意不是這樣的」「他的心是好的」等等藉口,認為他從頭到腳都是好的,而一旦出現了確鑿無疑的證據,人們的態度則會一下子來個180°的大反轉,將結論一棍子打死,認為他打孃胎裏就是一個壞人,之前的好事會全部被推翻,並且前面發生過的不能確定誰做的壞事也都會被扣到他身上。這實際上是人類潛意識維護自身面子觀點的一種行為。

最後,古代百姓生存在社會的最底層,經常會收到不公正的待遇,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的困苦,所以他們實際上從內心深處渴望被一個偉人拯救,同時也渴望傷害他們的壞人受到懲罰。於是,當他們終於遇到一個善待他們的人的時候,就會把他們的希望寄託在這個人身上,並不斷的美化自己所認為的好人,最終使這個人成為他們內心的一個和其本人無關的偶像符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傷害了百姓,就會被百姓記在心裡,天天在心裡扎他的小人,並把所有的不好的東西都添加到這個人身上,到最後也會成為百姓心裡的偶像符號,只不過是壞的偶像。

所以,這樣的人或事經過口口相傳,經過添油加醋,經過人們的美化或醜化,就成為了人們心中標準的好人或壞人,然後最終就成了一個個臉譜化的人或事了。


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有用的話,就點個贊點個關注吧!( ^ω^)

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