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的第五年,終於消滅了自己的對頭項羽,平定了天下。現在所有的事都平定下來,他決定大封衆臣。

  蕭何被列爲第一功臣,除此之外,劉邦還先封了蕭何、張良等其他二十幾位功臣,但這個時候其他大臣卻在那裏爭來爭去,一個個都覺得自己出力最多、功勞最大,彼此吵吵鬧鬧的爭了一年都無法確定,以至於劉邦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都不知所措。最終在張良的建議下先封了與自己素來就有很深的怨恨的雍齒, 才穩住了大臣們的心。

  在關於誰該被列爲第一功臣的事情上,曹參是衆望所歸的,而蕭何並沒有上戰場殺敵,只是在那裏談論軍事,反而受到的封賞比所有武將都高,實在是不合適。劉邦實在爲難,最後劉邦拋出一套“功人”與“功狗”的理論奚落衆人,不但把衆人駁的啞口無言,而且爭論總算罷止。並且說沒有獵人的引導,獵狗就捕捉不到獵物。衆人都很愕然,但又無話可說。後來鄂千秋又出面爲蕭何邀功請賞,並說如果沒有蕭何就不會有大漢江山,而其他人則可有可無。這番話說出了劉邦心裏所想,劉邦自然是十分開心,於是,蕭何被列爲第一功臣。

  說張良沒有上榜是不對的,只是他沒有向別人那麼在意功勞,張良做人很聰明,視功名利祿爲過眼雲煙。而張良在被分封之前,也曾經遭到功臣們的質疑,是劉邦對大臣們解釋說張良有計謀,讓他自己在齊地自選封地,而張良則拒絕了,只選了一小塊地爲封地,劉邦沒有拒絕,便將他封爲留侯,隨後張良去過了逍遙自在的神仙日子。反觀其他功臣,不是被劉邦找藉口殺掉,就是在造反後被滅。而聰明的張良早就看透一切,不爲利祿所累,從而選擇了功成而退、明哲保身。

  綜上可見,追隨劉邦起兵的大部分都是武將,他們對談論軍事的文官都有點看不起,所以覺得常年在外徵戰沙場,比較容易丟掉性命的曹參才應該是第一功臣,而劉邦則強行改成了蕭何。張良沒有被封爲第一功臣,則是因爲他本身不願與人爭,早在排列功臣位次之前,他就拒絕了齊地三萬戶的封賞,劉邦當然知道他不會再計較自己排名在第幾位的問題,所以自然就把功臣第一的位置讓給了張良之外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