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寧4月12日訊(記者 李蕾)清明節後,草木競相蔥蘢。濟寧市任城區唐口街道茹行村的蔬菜大棚中,一簇簇甜瓜苗順着吊繩向上生長,較大的甜瓜已經長到約手掌大小。咬一口,脆甜清香瞬間點燃味蕾。據村民介紹,甜瓜下週上市,預計一畝地產值在7萬元左右。

  據甜瓜種植戶茹茂書介紹,因爲甜瓜吊起來生長,能吸收更多陽光。所以甜瓜口感好,上市後能賣到不錯的價格。“現在的產量是畝產7000斤左右,價格能賣到10塊錢一斤。”茹茂書告訴記者。據瞭解,現在唐口街道抓住生態農業這個突破口,學習技術,流轉土地,在蔬菜大棚裏種植草莓、甜瓜、西紅柿,幾個村莊先行,漸漸以點帶面,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草莓味美西紅柿香甜創收益也聚人氣

  走進孟樓西紅柿種植大棚,一株株西紅柿正在旺盛生長着。紅色、黃色、綠色,各種顏色的西紅柿掛滿枝頭。咬一口,濃鬱的果香讓人大快朵頤。原來,從2018年開始投入種植的西紅柿大棚,收益超出了種植戶預期,目前一年能出兩季。“三個棚年利潤保守估計在10萬以上,比在外打工還強呢。”種植戶孟建斌告訴記者。

  孟樓村支部書記楊秀玲,爲了摸清楚西紅柿市場的價格走勢,還經常和村民一起去市場摸行情。“昨天我跟着他們親自上的市場,是三塊五一斤。不管好孬,走到就過,過完人家就給現錢,就點現錢。”據楊秀玲介紹,除了如今西紅柿市場之火超出預期,村裏農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紅利更讓這位20多年的老書記很有感觸。

  “我們這個村,多少年多少代,也沒想到水田地裏能中出西紅柿來。我們唐口這邊祖祖輩輩都是種水稻的,領導多次說農業結構調整,但確實也不好調整。結合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我們學習壯大集體經濟,鄉村振興。就圖爲俺村的村民服好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我也就心安理得了。”2018年,楊書記帶領召開村兩委會議、黨員會議、羣衆代表會、村民大會,商議農業結構調整。而後流轉了216畝土地,其中100畝建蔬菜大棚種植西紅柿,另116畝做稻蝦養殖。一年以來,已經初見規模。

  提到濟寧附近的草莓採摘的好去處,大部分濟寧人會想到唐口街道大流店村。每到草莓季,或三五好友,或一家老小,來到大流店村的草莓大棚,親手摘上幾斤新鮮草莓,已經成爲不少濟寧人的近郊遊模式。

  記者瞭解到,大流店村以“驛路水鄉”田園綜合體爲引領,成立美麗經濟產業園聯合體黨總支,發揮“草莓學院”功能,舉辦“鄉村振興大家談”論壇,先後舉辦了唐口首屆草莓文化藝術節等,帶動周邊15個村發展草莓種植,不到一年的時間,產業園培育的草莓獲得3個國家級金獎。

  “我們成立合作社,採取公司化運營,按照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的四統一模式。”大流店村支部書記張美珠告訴記者。據悉,大流店村已經先後完成田園綜合體核心體驗區、精品美食園、草莓種植採摘園和創業孵化園區建設。2018年大流店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110餘萬元。

  書香浸潤多措並舉促進人才振興

  走進唐口街道張寨村,旋即被這裏濃濃的書香味吸引。張寨村現有320戶,1100人,但已培養出博士後3人,博士7人,碩士及本科生38人,教師28人,成爲唐口街道人才振興的典型村。

  原來,該村黨支部把引導孩子們從小讀書,樹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棟樑之才”的理念貫穿始終,多次開展尊師重教、“教師家庭評選”等系列活動。每年拿出固定資金對莘莘學子進行獎勵和資助,邀請在外留學工作人員回鄉看變化、談感受、論發展,形成了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回報家鄉的良性循環,取得良好效果。

  藉助人才力量,目前8名在外傑出人士在引導村裏發展簸萁柳、西蘭花產業項目,初步規劃2019年流轉土地1500畝,種植簸萁柳800畝、西蘭花700畝。2020年實施簸萁柳、西蘭花深加工項目,帶動周邊村種植簸萁柳300畝、西蘭花200畝;2021年種植簸萁柳、西蘭花及輻射帶動周邊村種植面積達到2500畝。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增加村民收入,創造了良好條件。

  “崇德尚文”的工作理念,很快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村風。“有的村民覺得孩子成才了,爲了孩子也得注意言行。”張寨村村支部書記張存先說。孩子認真學習成才,父母親戚爲了孩子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村民的素質從整體上有了顯著提升。這又爲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