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做腸鏡檢查?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在我國已經成爲一個高發腫瘤,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據今年2月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無論男女,都位列腫瘤發病率前四名。

  腸癌約90%是腸息肉演化而來,它從腺瘤性息肉演變爲癌變,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因而,在息肉階段發現並切除,是預防腸癌的有效途徑,而發現腸息肉最好的檢查,就是腸鏡檢查。

  所以,到消化科看病,醫生往往會建議你做一次腸鏡檢查。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羣及有腸道症狀者。

  在美國,大腸癌是高發癌症之一,也是二號癌症殺手。在中國,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腸癌的發病率也迎頭趕上。據悉,目前在一些一線城市,有超越肺癌躍升爲新癌王之勢,且發病年齡正在年輕化!

  每個人的風險不同,平均來講,大約每二十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人可能會患大腸癌。如果直系親屬中有人患直腸癌,風險會增加兩到三倍。

  90% 的大腸癌見於50歲以上的人羣。近年,年輕人的發病率有所增長。

  大腸癌早期症狀既不明顯也不典型,非常容易被漏診。早期症狀包括便血,黑便,排便習慣改變(突然便祕或腹瀉,次數增多,排便不盡等),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變形等),腹脹腹痛,不明原因的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等。

  大腸癌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吸菸,過度飲酒,過多攝入紅肉及加工肉製品,缺乏體力活動,家族史,遺傳因素及其它腸道疾病等。

  大腸癌的預防包括控制體重,戒菸,調整飲食結構,減少肉食,多攝入高纖維食物,堅持規律的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

  大腸癌是如何形成的?

  引起大腸癌的準確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但是絕大多數大腸癌最早只是一個小小的息肉,一般不會引起任何症狀。息肉是一種瘤狀的組織增生,有很多種,有的不會發展爲癌症(可以統稱爲良性息肉),有的可以發展成癌症(可以統稱爲癌前息肉)。

  從癌前息肉開始,經歷一些基因突變,發展爲不典型增生,再發展到癌症往往需要數年乃至十年的時間。有家族史的病人發展會快一些。從早期癌症發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時間,其進展速度往往取決於癌症的惡性度。

  在50歲以上的人羣裏,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這種癌前息肉。篩查的目的就是發現這些癌前病變和比較小的早期癌症,及時幹預,以絕後患。

  雖然大腸癌仍然是高發癌症之一,但是大腸癌也是可以預防的爲數不多的癌症之一。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大腸癌的治癒效果很好,早期腸癌的無年存活率大於90%,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能夠徹底治癒。

  過去二,三十年,美國大腸癌發病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這主要得益於各種篩查手段的推廣。從2000到2010年,在美國50歲到75歲的人羣中,腸鏡篩查率從19%上升到55%,同期,大腸癌發病率下降了30%。

  而我國的適齡人羣腸鏡篩查率低於5%!

  這就是我國大腸癌雙率持續增長的原因之一!

  在中國,大腸癌也已經成了高發癌症, 而且大多數發現時就已經是中晚期。更可怕的是,中國大腸癌年輕化趨勢很明顯。

  中國人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48.3歲,比美國人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69.8歲)整整年輕了20歲。所以,早發現早治療尤其重要。

  美國癌症協會和FDA推薦的大腸癌篩查方法有好幾種。腸鏡大概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腸鏡不僅可以直接檢查腸道,同時還可以去除可疑的病變。

  腸鏡檢查的過程有哪些?

  1.準備工作:

  檢查前一天,病人只喫流質食物而且要喝醫生開的瀉藥來清洗腸道。這些準備很重要,清洗乾淨了,檢查的時候醫生纔可以看得很清楚,才能發現那些細小的病變。

  2.腸鏡檢查:

  簡單講,腸鏡是一根細細的,柔軟靈活的,帶光的管子,末端有個小鏡頭。醫生把它放進病人的腸道來檢查有沒有息肉或者其它異常變化。如果有,腸鏡前端一個小小的裝置會把病變組織切下來。

  整個檢查過程一般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切下來的組織要送病理醫生做顯微鏡檢查。雖然做腸鏡的醫生根據病變的形態會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但是這些病變是良性還是惡性,最終要靠病理醫生來確診。

  一般來說,腺瘤性的息肉癌變率很高,即使切除後,你也要和您的醫生商定合適的複查頻率。因爲復發的可能性很大。

  做腸鏡是不是很痛苦?

  現在很多醫院都有“無痛腸鏡”,一般二級醫院都配備了內鏡中心。

  做之前,通常是消化科內鏡醫生給病人用一些鎮靜藥物,必要時請麻醉科醫生做麻醉。

  所以,99%的病人都可以輕鬆地完成腸鏡檢查。絕大多數病人要麼昏昏欲睡要麼一覺醒來根本不記得做過這樣檢查。

  沒有麻藥的情況下,腸鏡很疼嗎?

  一般人還是會有痛感的,程度因人而異。據做過的人描述,輕者如同腹瀉,重者翻江倒海,也有的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受。總之是有些不愉快的體驗。

  但是無痛檢查就會減輕許多或者完全沒有疼痛。睡一覺,檢查就結束了。

  做腸鏡會不會有風險?

  只有受過專門培訓的醫生纔可以做腸鏡檢查。雖然腸鏡是外科醫生髮明的,但如今,多數情況下是消化內科醫生在做。

  任何操作都不可能絕對沒有風險,但是腸鏡相對來講是很安全的。引起腸穿孔的可能性小於千分之一,出血的可能性小於1%。

  所以,腸鏡檢查是有效的可行的大腸癌篩查方法。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平均風險的人羣,45歲開始,每十年做一次。如果風險高於平均,建議更早開始篩查,具體情況跟醫生探討。

  預防腸癌,除了腸鏡外,還有哪些檢查方法?

  1、CT腸造影(CT Colonography):CT影像檢查,每五年做一次。

  病人同樣需要清理腸道,但不需要鎮靜劑或者麻醉。受分辨率所限,很小的病變可能看不出來。如果發現異常仍需要做腸鏡。

  2、直腸鏡(Flexible Sigmoidoscopy)和乙狀結腸鏡:類似腸鏡,但是隻檢查直腸和部分結腸。每五年做一次。病人需要簡單的清理腸道,大部分時候不需要鎮靜劑或者麻醉。

  和直腸指診一樣,只能診斷大腸的下段,對高位病變無能爲力。

  3、糞便潛血檢查( 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gFOBT) 和糞便免疫化學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 :都是基於糞便中血液的檢查。病人無需清理腸道或者麻醉,按程序留取糞便送去檢查即可。每年檢查一次,如果檢查結果陽性,需要做腸鏡。

  4、糞便DNA檢查(Stool DNA test):檢測糞便中的有可能跟癌前病變或癌症有關的DNA變化,同時也可以檢測便血。每一到三年做一次。如果檢查結果陽性,需要做腸鏡。

  5、膠囊內鏡:膠囊內鏡檢查前準備與大腸鏡檢查相似,它是一次性使用,無肝炎、艾滋病等交叉感染機會,無痛、無創、無穿孔風險的消化道疾病診斷最佳手段之一。缺點是無法取活檢。

  6、腫瘤標誌物檢查:只能作爲輔助手段。

  結束語

  大腸癌是高發癌症之一,但也是可防、可控、可治癒的癌症。除了控制體重,戒菸限酒,調整飲食結構,堅持規律運動,保持良好心情之外,早期篩查對適齡人羣至關重要。

  篩查方法不止一種,腸鏡檢查最爲直接有效。開始篩查的時間,具體篩查的方法因人而異,建議跟自己的醫生商討。

  一般建議,無症狀的低風險人羣,45歲,高危人羣40歲甚至35歲前開始第一次腸鏡檢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