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會,貨幣的形式有很多,常見的無非就是金銀,或者是“孔方兄”,也就是外圓內方的銅錢,而這也是西漢五銖錢所奠定的模樣,歷朝歷代也基本都沒有變過。但是唯獨在南宋時期,官府一時頭腦發熱,搞出來一種特別的銅錢,結果百姓不用,商家不收,成了真正的“臭錢”,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銅錢呢?今天就讓小編給您揭示真相,看看這銅錢背後的深層祕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89年,家住寧波市鎮海區的一位農民,在公社大隊勞動的時候,從地下挖到了一塊長方形的小銅片。當時他沒在意,後來仔細一看,發現上面有字,所以覺得這可能是一件文物,於是就把這塊小銅片交給了大隊領導,可是這位領導是個大老粗,他琢磨了半天,也沒看出來是個什麼東西,最後就和當地文管會取得聯繫,並將這塊小銅片交給專家做鑑定。但可惜的是,由於技術水平有限,文管會的專家們研究了數日也毫無進展,甚至還懷疑這就是普通的銅片,並不是什麼文物。

  後來文管會就將這枚銅片上交到了寧波市博物館,事情終於纔有了轉機。經過博物館專家的仔細研究,很快判斷這是南宋時期的文物;緊接着又對銅片上的銘文做分析,經過確認一面的銘文是 “準三百文省”,而另一面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腐蝕嚴重,所以暫時難以辨認。

  根據“省”字,專家推斷出這是一枚貨幣,因爲“省”就是“省陌”,表示與金融貨幣有關,這在《資治通鑑·後漢隱帝乾佑三年》中就有記載:"舊錢出入,皆以八十爲陌……謂之省陌”;而“準”和“文”字就很好理解了,“準”在中學文言文中都學過,有“相當於”的意思,而“文”就是幾文錢的意思,所以這“準三百文省”的意思就是:這枚銅錢大致相當於三百文銅錢。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這是幣值爲300文的銅錢(按當時的貨幣制度換算應該是231,便於理解就姑且當成300)。

  很快,銅錢另一面的銘文專家也已經修復完成,並且做出了正確的解讀,所寫的是“臨安府行用”。這時專家們才意識到這就是史書中記載而又十分罕見的南宋“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比如在《宋史》中記載:“宋帝南渡,杭州自建都後……皆名臨安府……朝省因錢法不通,杭城增造焊錫牌,以便行用”,這裏的“錫牌”指的就是“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當時除了用錫以爲還會用銅,而這次所發現的就是銅製的錢牌。另外,根據史料的記載,除了有“準三百文省”,還有“準貳佰文省”和“準伍佰文省”,而如此大額的貨幣(要知道當時銅錢都是一文的),也揭開一段塵封於史書記載的往事。

  在南宋末年,金遼兩國大舉犯境,宋帝退避杭州爲都,史稱臨安府。當時由於長期戰亂導致國庫空虛,爲了填充國庫和消除通脹,於是官府就鑄造了很多“大額貨幣”,也就是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但是官府發行如此的大額貨幣,故此,臨安市面上的東西都被買走了,老百姓看着市場上,空空的貨櫃,害怕了,這麼大的貨幣,根本買不到東西,我不能要,不能砸手裏。

  商家也害怕,南宋小朝廷朝不保夕,一旦官府宣佈這種貨幣退出市場流通,或者出現風吹草動,我收這麼大的貨幣,豈不是當接盤俠?

  故此,這種錢,就成了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臭錢”。

  不到五年時間,這種臨安府錢牌就被歷史給“淘汰”了,所以今天還能留下來的那就都成了稀世珍寶。而這件當年的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也經常在全國做巡展,它除了具有文物價值以外,還是南宋滅亡的的歷史見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