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潛在原則在手機界存在很久了:大核CPU只會出現在相對高端的手機產品中,而相當一部分強調八核的手機CPU實際上是與大核絕緣的。高端的手機選用大核CPU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對手機的性能至關重要。

大家知道手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是由手機的CPU來決定的,大家也知道手機CPU的核心數是有差別的,然而很遺憾的是,大部分用戶並不知道手機CPU有大核、小核的區分,那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什麼是大核CPU?

手機CPU的大小核概念是Arm公司在2011年提出的,在此之前CPU只有核心數的差別。

然而,手機的應用場景區別於過去所有的計算場景,它在某些時刻需要爆發力(極致但是短暫的高性能),以便給用戶最快的反饋。比如,所有的點擊操作我們都希望有個更快的反應,或者滑屏滾動時需要連貫不卡頓;另外有些場景需要持久力,這時候對效能的訴求高過性能,比如聽音樂、看視頻。過去的CPU設計要麼面向高性能,要麼面向低功耗,沒有一個可以兼得的方案,而大小核的技術初衷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簡單說來,就是需要高性能的短暫時刻用大核確保性能,其它時間用小核確保續航。

大核CPU早在2014年就開始出現在華為和三星的旗艦產品中,用戶反饋非常好,然而它有個缺點就是昂貴。所以,即便5年過去了,雖然不斷湧現出新的手機CPU產品,然而其中很大量是只有小核的CPU,也許它是8核心,但是就像沒有高中鋒的籃球隊一樣,缺失了性能的制高點。

為什麼大核很重要?

大核心的流水線為三發射甚至四發射(小核心的流水線一般為雙發射), 加上小核心不具備的亂序執行技術,加快了指令處理速度,提升了匯流排吞吐能力,直接帶來的就是大核心性能比小核心高2到3倍。

數據統計,在絕大多數用戶使用場景下,均是單核在發揮作用,單核的品質對手機的性能起著決定性作用。單線程應用場景也是用戶操作場景最多的,比如說安裝或啟動一些app。引入一個大核,可以將用戶體驗飆上一個新的台階。

一個形象的比喻能說明單核性能的重要性:「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核心在幹活,剩下的核心在圍觀。」

怎麼判斷手機里是不是大核CPU?

對於用戶來說,怎麼判斷自己使用的手機里是不是大核CPU呢?可以通過系統工具軟體來查看CPU的配置,或者通過GeekBench等性能跑分工具,來查一下手機CPU的單核跑分成績。通常情況下,同樣是採用了2.0GHz頻率,大核的單核跑分至少也在1600以上,小核至多也就1200。

市場上的安卓智能手機採用的都是Arm架構,大核指的就是Arm Cortex-A72、A73、A75等核心,小核一般指的是Arm Cortex-A53等核心。有些8核產品用A53跑在一個較高的頻率來充當大核,但是這種假大核的性能還是很難與真大核相比。

四核配置為何能有八核性能?

紫光展銳於4月初發布了新一代LTE平台虎賁T310,採用1顆大核心2.0 GHz Cortex-A75處理器核心和3顆小核心1.8 GHz Cortex-A55 處理器核心組合,主打「四核配置、八核性能」。

1+3的配置,1個大核心主打高性能,在可接受面積和功耗下為手機提供最高的單核性能。小核心的作用是降低功耗,追求的是在更小的面積和功耗下提供一定的多核性能。

紫光展銳還率先在虎賁T310上,採用了中高端平台才會用的Arm DynamIQ架構。DynamIQ是big.LITTLE技術的重要演進,它能夠對單一計算集群上的大小核進行配置,可對每個核配置不同的性能,進行獨立的頻率和電壓控制,這樣的架構特性可使CPU在獲得更高性能的同時,又能精細化的控制功耗,而這在過去的架構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下圖可以看到,1+3的配置在多個常用場景下擁有性能優勢,某些場景下,甚至高於8小核產品。展銳虎賁T310的1大3小配置,擁有四核的續航和成本優勢,為客戶提供了接近旗艦機的性能體驗。

在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在手機的屏幕、材質、外觀和顏值上狠下功夫,但手機基本的續航能力以及使用體驗是消費者最基本的訴求。用戶體驗幾乎是每家手機廠商都會重點強調的賣點,如何在宣傳噱頭的干擾中,始終做到將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是手機廠商培養忠實用戶和好口碑的基礎。

引入大核CPU對智能手機的使用體驗是如此重要,所以,紫光展銳的虎賁T310擯棄了華而不實的配置,一切圍繞用戶體驗,讓人人都用得起大核CPU,也讓科技普濟眾生。(校對/范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