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搬了新家,去她家暖房,本以為新家應該乾淨整潔,可一進屋,我就傻眼了。

不管是客廳、卧室還是廚房,囤滿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口紅一百來支,衣服七八個柜子,掃地機器人四五個,平時從不做飯的她,冰箱里全是吃的。

如果這些還勉強可以理解,那些空了的瓶瓶罐罐、紙盒鞋盒、塑料袋實在讓人覺得無語。

我問她為什麼不扔,她回了我一句,留著,總會有用的。

聽得很無語。

在外人眼裡,我這個朋友是個白富美,28歲,在一家投資公司做高管,底薪5萬,幹練颯爽,處理問題毫不拖泥帶水。

可囤東西這個毛病,怎麼也改不了。明明四五年都派不上用場,卻依舊不願意承認自己囤的是垃圾。

這種現象,還並非個例。

有人喜歡囤各種衣服鞋子的手提袋:

@屋頂的千紙鶴

有人對空瓶毫無抵抗力:

@gfssgg

還有人就是愛買,就是愛囤衣服,然後買了也不穿,很多連吊牌都沒摘……

@紅了櫻桃s

還有人十分熱衷於囤 「破爛」,沒用完的筆芯,衣服上的吊牌,莫名其妙成了珍藏。

@來自渤海路1號的小航

可無論你怎麼說,都改變不了他們對囤積的執念。

囤紙盒,是因為以後會用。

囤書,是因為以後會看。

就連手機APP都泛濫成災,哪個都捨不得刪。

以前,年輕人都在嫌棄老媽念舊,大包小包的舊衣服堆在衣櫃,年復一年,不見天日,就是捨不得扔掉。

後來卻不知不覺地活成了老媽,囤東西的本領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囤的不是東西,而是安全感」

前兩天等電梯,偶然聽到兩個姑娘聊天,說起為什麼滿屋的衣服,還總是覺得少那麼一件。所以只要走進商場,就不自覺地開始買。就算穿不著也要囤著,萬一哪天想穿了沒有,就鬧心了。

倆人還說起自己端午假期整理房間的慘痛經驗,說自己打算收拾房間扔東西,結果站了半個小時,什麼也沒扔掉,東西從抽屜里都拿出來,又默默地塞回去,就怕扔了以後還用得著的東西。

想起我一個大學同學,是個典型的囤積狂,我們都說她是屬貔貅的,只進不出。

上學時,床墊底下鋪滿了平時積攢的速食麵調料。

畢業三年結婚時,竟然把自己從小學開始留下的作業本和書、舊衣服全都搬到了夫家。大包小包的東西,整整搬了一周。實在搬不走的,再三叮囑媽媽別扔。

每逢商場打折,去湊熱鬧的人群里肯定有她。單身時就已經買好了孩子的奶瓶,沒買車時就備好了兒童安全座椅。

她總說,怕自己錯過應該買的,扔了不該扔的。

這句話說出很多人囤積的心態,不停買,又扔不掉,說到底其實就是三個字:安全感。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網友的困惑。

喜歡囤零食,不見得想吃,但是看到滿滿一箱子的零食就會很滿足。如果一點零食都沒有,就會無所適從。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這樣說:儘管用不到,但東西囤在那裡帶來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會讓人覺得這東西我不缺。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心。

精神上感覺不安全的時候,一部分人會通過囤積來獲得對周圍世界的掌控感。

有了這些東西,我就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刻手忙腳亂。

囤積的本質,是對抗對未知的恐慌。

「囤再多,也救不了那顆怕窮的心」

說到這種恐慌的根源,又不得不提到童年

熱衷囤積的年輕人,很多都有童年哭窮教育留下的陰影。

因為窮怕了的人,無論多麼成功,也感覺不到輕鬆和成就。只有看到囤積的錢和物品心理才會安穩。

然而,囤再多也解救不了那顆窮怕了的心。

就像我那個愛囤裙子的閨蜜。

家裡並不窮,可小時候爸媽從不給零花錢,和小夥伴在小攤晃悠都會被修理,衣服書包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看見別的同學有新衣服,她總是很羨慕,也很自卑。

所以這麼多年,裙子對她來說有謎一樣的吸引力。可你會發現,她其實很少穿。每次問起,她都會說,一想起小時候沒有,現在就覺得不夠。

其實,因童年的哭窮教育深陷囤積的年輕人,大有人在。

@有求皆苦:小時候一下子買了兩本課外書被罵了半天,現在遇到電商打折一箱一箱地買。

@銀川湖月花靜夜:小時候媽媽從來不讓買衣服,穿姨媽給的舊衣服。別的女孩子都穿的很漂亮,我就特別羨慕。長大後拚命買衣服,多貴的都不眨眼,很多新衣服放了好久連標都沒摘,就堆著不穿,想補償自己,想想挺可悲的。@ANIRAC:小時候穿表哥的衣服,被一群女孩子堵在角落嘲笑,還拉扯我的衣服。鞋子壞掉了,沒有其他的鞋子換洗,不敢去上體育課。羨慕別人家的女孩子有娃娃,有好看的裙子,而我永遠什麼都沒有。所以現在拚命買衣服,買鞋子,買包包,快樂又悲哀。

這些大人只管想方設法讓孩子學會節儉,卻似乎從沒想過,從小被灌輸貧窮意識的孩子,一生都活在匱乏里,因為貧窮不是一種狀況,而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影響一生。

曾經看到董卿的一段採訪,她說自己曾經有特別難受的成長經歷:

「很長時間我都覺得自己不應該、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長時間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風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廳的環境無關緊要;家裡的東西只追求有用,用壞了才能扔」。

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孩子的一生都不會輕鬆。

在《斷舍離》中,山下英子把人比作水池中生活的小魚。在上游入口的閘門處,物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但下游出口的閘門,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努力,根本就不會開啟。

東西越堆越多,空間卻是有限的,人就像鯰魚一樣,生活在滿是淤泥的水池裡。

心理學研究表明,囤積症會使人的大腦過度活躍,容易引發抑鬱症。囤的物品越多,就越容易分不清輕重緩急,也更加難以集中注意力。

而囤積症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擁有太多,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一個人過度關注未來,只會不斷地錯過當下。

這也是為什麼越囤積越焦慮。

曾經看過一部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女主角麻衣是個什麼都不願意扔的學生妹,可因為男友提出分手,一氣之下把滿屋子與男友有關的物品全都扔掉了。

從此開啟了「扔」的大門,也展開了輕鬆的生活。

就像劇中所說,物品也好,男人也好,離別的時候,記得最重要的是乾脆、乾脆、乾脆。

毫無用處的東西,乾脆地扔掉,怦然心動的東西,從現在就用起來。

好的人生,從來不是太複雜,做人和生活都是一個道理。

-END-

微信公眾號:Jenny 喬

微博:Jenny家的小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