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溝通是很困難的。困難在於,你的表達會打折扣,而讀者的接收,又會打折扣。這樣折上折,意思可能就改變很多。

就像上圖所示。你的表達先寫成代碼,聽眾再解碼。這個代碼,就是文字。

這中間還要求讀者全神貫注,要是同時在聽音樂或者追劇,可能就看不懂你寫的什麼。同時還要求讀者有跟你一樣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否則解碼你的信息的時候,可能解成別的了。

因此你要很用心講話。要想表達好,務必清晰地、準確地表達你意思,層層闡述,有理有據,直到說服對方。

換句話說,把要說的事情,一層一層地,娓娓道來。

如果一個事情用一句話說不明白,那就多句。那麼每句之間,都要有關係。也就是前言要搭後語。

我把邏輯三部分(歸納,溯因和演繹)簡化一下:

邏輯只有一種,它包含所有變相。那就是:因果。一件(宗)事情引起另一件。每個變化由前因而起。因果是進化。萬物相互因果。

為了講述方便,我們還是使用不同的名稱,指稱因果在不同環境的表現。在具體表達上,邏輯大抵就三種形式:因果,遞進,和解釋。

這三個大家一看就非常清楚,無需過多解釋。但是表達時仍然會出問題。哪些問題呢,我們用例子講。例子最實用。

常見邏輯問題1: 因果關係缺乏中項連接

舉例:

因為我們公司的產品是一種集成機械、電子、軟體、光學和醫學應用的一體化醫療設備,使用複雜、操作的專業技術要求高,是一類高科技型體外診斷產品;並且,伴隨現在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技術革新,產品的升級換代更加頻繁。所以,通過對使用我公司產品的顧客和潛在顧客的教育,能增加顧客對我們公司企業價值、產品和服務的認可度,引導顧客認識我們公司的企業價值,提高顧客對我們公司品牌的識別力,增加顧客感知價值,增強顧客的購買或重新購買意願。

你能否提煉一下中心思想?我們來分析一下。

這一段結構很清楚,一共兩句。前面一句是因,後面一句是果。

前面一句是排比了兩個原因,後面導出了4個結果。

但是你理解起來會有障礙,不是因為「果」太多,是因果關係不成立。不成立的原因在於,

1, 因果關係沒對上

2, 後面4個果之間的關係沒闡明。是遞進,還是並列?

怎麼就沒對上?提煉其邏輯如下:

因為該產品是高科技且更新快 --> 所以通過顧客教育,能增加顧客的認可

中間缺少「中項」的連接,邏輯看不到。

什麼是中項?

我們停一下,熱烈歡迎今天主角,注視了我們兩千多年的希臘大咖: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的三段論

因為太重要,所以要上個圖。亞裏士多德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他有很多理論,但我們今天只看最基本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三段論。

三段論很簡單,一句話你就明白:一個命題(結論)是從另外兩個命題(前提)中得出。

舉例:(Barbara:《前分析篇》):

--大前提(原則):所有人(M)都會死(P)。

--小前提(特稱):蘇格拉底(S)是人(M)

--結論:蘇格拉底(S)會死(P)

換成敘述格文就是:人都會死的。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這裡的三段結構是: 蘇是人--人會死 -- 蘇會死

這裡『人』是中項(Middle)(另外兩個是大項和小項「蘇」和「死」;每個項都要各出現兩次)。由中項連接的「人會死」 是necessary premise,(符合一般原則的)大前提。

沒有這個中項連接的原則大前提,亞裏士多德就是在詛咒他的師祖了。

三段論有4格24範式,這個是最基本的全肯定第一範式叫Barbara.

三段論樸素之至,因為它是工具。我們日常用到的論證要比這個複雜的多,但是都是三段論的不同範式的組合,或者擴充義項。

因此三段論不一定能,也不必直接套用你的論證。我們用這個來理解邏輯的構成。

回到前面同學的例子:

因為該產品是高科技且產品更新快 --> 所以通過顧客教育,能增加顧客的認可

現在你已經很清楚問題所在了;這裡找不到中項。沒有中項連接命題,也就缺少大前提。

那正確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呢?試推演:

--大前提(原則):產品的複雜性(M)需要顧客教育(P)(使顧客充分了解)。

--小前提(特稱):我們公司的產品(S)是複雜的(M)。

--結論:我們公司的產品(S)需要顧客教育(P)。(再接遞進邏輯:從而使他們瞭解全面性能,繼而增加顧客對我們公司產品的認可度。)

這個範式滿足24式中的Darii(All-1), 因此具有有效性。這就找到了中項,就是「產品的複雜性」。原文缺乏的大前提是:產品的複雜性需要顧客教育。

這是東方語言裏邏輯最常見的問題:從一個事情推出一個結論,推理過程缺少必須的大前提。

這樣的不完整推論在一篇文章中積累多了,信息傳遞就斷層,同時會造成對論證嚴謹度和準確性的質疑。

中國人是頂聰明的,這些看似淺顯簡單的邏輯講起來都算是小兒科了。話說這麼直白還有什麼意思?不言自明纔有格調。

那不行。既然要說事,那就說清楚。學術圈有自己的規則。那裡不要任性不羈的令狐沖,不要飄忽不定的神鵰大俠。那裡需要的是一絲不苟,「要打第五式需要先從第一式依次打過去才知道」的,老實但是紮實的郭靖。


常見輯問題2:轉折關係不成立

轉折也是因果關係。同樣用三段論可以解釋,只是它的「項」不是全肯定,而是肯定與否定混合型(特稱肯定或者特稱否定)。比如24範式裏的Bocardo (MoP, MaS; SoP),或者Camestres. 同樣要找中項和大前提。

看個例子:

對於國內的企業來說,EAP 的引進十分重要,但是鑒於國內 EAP 發展的落後程度,怎樣將 EAP 進行推廣和開展顯得尤為重要。

這個小型論證中,看不到原則性大前提。邏輯不成立。不知道為何「推廣和開展顯得尤為重要」。唯一合理的解釋是:

「引進」是「推廣」和「開展」之後的第三步驟。

但是又不太通。所以也沒法改,請這位同學看到後,結合上面的三段論的模式,自己改改試試。


常見邏輯問題3:非因果,非遞進

遞進是用並列的形式排比論據,加大論據的分量,從而加強論證的合理性。比如:

70年代末的開放國門,引入豐富的國外物質產品。同期的經濟體制改革鼓勵個人致富,家庭可支出收入大幅上升。其次,緊跟其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中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庭投資和父母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此,70年代末的同期三個大變革造成中國的千禧一代(80後)物質環境空前豐富 (RX, 2016)。

遞進的邏輯在於並列的論據均指向最後的結論,每個論據都與結論的主語(主項)和謂語(小項)有著直接關聯。比如上面的:國外產品豐富;家庭收入上升;獨子的消費權, 都直接關聯到「千禧一代的物質環境」「空前豐富」。

如你所料,若缺乏關聯,邏輯不成立。論據和結論不存在,同樣不成立。即,論據,結論,關聯,三者必不可少。

再看一個例子:

研發投資是提高生產率和發揮創新驅動效應的重要途徑,研發投資也是企業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核心競爭力是提高企業績效的驅動力。

這一句就看不懂。原因在於邏輯不成立:既不是因果,也不是遞進。無法產生結論。

非因果:三個短句,前面兩個都是小前提,沒有大前提。分不清中項與端項,無法得出其結論。因果關係不存在。

非遞進:該例子前面兩個是遞進,主體是『研發投資』,但是與結論第三句沒有關聯。沒有「關聯」,遞進邏輯不成立。

再囉嗦一遍,論據一定關聯到結論。因為還有種邏輯問題是:假邏輯。


4:假邏輯

有些論證內容沒有邏輯關係,卻有好看的邏輯連接詞。這種我叫做假邏輯。

也就是不知從何談起,前後言語不搭,突然收尾出結論,因此…., 所以….。

摸不著頭腦。很容易齣戲。


常見邏輯問題5:命題不夠支撐結論

我們來看一個三段論的範式Felapton (MeP, MaS; SoP):

大前提(原則):所有花(M)都是植物(S)

小前提(特稱):沒有花(M)是動物(P)

結論:有些植物(S)不是動物(P)

換成白話:花都是植物,而沒有哪種花是動物,所以我們說,有些植物不是動物。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好笑?what? 這需要論證嗎,那還用說,

所有植物都不是動物啊哎呦喂!(捂臉)

且慢。

你說的對,依據常識,所有植物都不是動物。但是、在這裡,在上面這個論證裏,你的已知前提命題只是:沒有花是動物。你並不知其他植物,你的命題只是『花』。換句話說,

在這個已有論證條件裏,你沒有證據證明「花之外的植物不是動物。」

我為什麼說這麼多,是因為很常見這種論文情況:論據不足以支撐結論。

比如例子,

我在知網看了近年多篇文章,都在講汽車尾氣對空氣污染的影響。但是空氣污染對汽車性能之影響,業界尚無研究。因此,我的這個調研將開創性地…..

有沒有很眼熟?跟上面你大笑的植物花的例子一樣,論據(命題)不夠支撐結論。

以你已知的命題「知網看過多篇文章」,無法得出「業內尚無研究」的結論。

不止是武斷,而且很有可能你以為的開創性研究早已被人研究過,那你將浪費掉你的時間。

同樣地,在你做出一個斷定性的結論的時候,你要反覆斟酌自問,是否已經考慮過了所有可能性,包括了所有情況,有沒有例外?


其餘tips

已經寫了很多,還有些提示,就不再展開。寫成tips吧。

1, 主角要早出場,不要中途突然出來個概念。主要的概念都需要一開始就鋪陳,過度和介紹。

2, 多用路標(signpost)。對於長文,多一些預告在文中。比如,『下面我將在第二部分從A和B兩個方面闡述,在第三部分描述如何測量,第四部分陳述我的研究計劃。』

3, 不要丟掉主語。不怕主語重複,如果前面回顧裏提過好幾個概念,後面句子裏如果缺失主語,很容易誤解。試試理解這句:「然後遇到處長,說昨晚王總來查崗了。大劉在。喝了一些,也沒多說。」問:誰沒多說?可能的答案有四個。

4, 勤分段。每段話一個point.一個觀點, 或者一個事。

學術性寫作不是散文,不要煽情,杜絕隨意。它是說明文。

既然要說明,就有理有據地,前言搭後語地,娓娓道來。你說的清楚,又有道理,別人怎麼會聽不進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