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外盒 

(三十九)水晶立体拼图-钻石

购买日期:2009/3/16

奋斗日期:2010/7/29

编号:不明

产地:中国(香港爱立实业有限公司)

片数:41

价钱:499 (有买一送一优惠)

费时:32分钟 (左半边22分钟 右半边10分钟)

心得:

        终于来到我自己选的钻石啦!其实博客来的售价真的好贵喔!要不是因为买一送一的优惠我大概也不会在博客来买。虽然这一系列的拼图刚推出来的时候真的都很贵啦~就像一开始的透明拼图台湾也贵的吓吓叫一样,奇货可居嘛~不过现在看到的价差range还蛮大的,网拍上从100多到2,3百都有,时再不知道要选哪一家的说。

        从小我就很喜欢会闪闪发亮又华丽漂亮的东西,所以像宝石类的东西一直深得我心XD当然不是真的去收藏宝石啦!(也没这个钱的说=_=lll)但是有关宝石的相关资讯,像是种类、硬度、特殊切割和比较知名的宝石大概都有稍微研究过,记得小学就常常拎著一本迷你口袋书的宝石图鉴认真阅读;中学陪爸爸去饭店的时候因缘际会的被拉到一个宝石专柜去,爸爸觉得很无聊,结果反而是我和卖宝石的阿姨谈的很开心的说^^(爸爸一直都觉得这些只是会发亮的石头……冏)

        所以再选购水晶拼图时就特别喜欢这颗钻石啦!毕竟钻石是宝石之王嘛~而且又是4月的诞生石(不过其实单论喜欢的宝石种类的话,我最喜欢的是月长石,再来是鸽血红和星光蓝宝)。这个钻石和下一幅的天鹅一样都已经先拼好后用透明盒子包起来了,所以还要先拆开来。一开始我怎么样拉轴心都拉不开来,一直想说该不会是品质太烂卡太紧了吧?后来才不情愿的从盒子底部找出说明书后发现原来它的轴心是分成两段,所以要从左右两边一起拉才可以拉出来,在把拼片打散混在一起后我又重新把拼片两片两片的分类完,然后才又开始拼。

        虽然知道大约可以按照拼片的大小判断位置,不过因为有些拼片会重叠在另外的拼片上面,所以刚开始拼的时候总有点卡卡的感觉,不过完成左半边去拼右半边大概是有手感了,所以拼的蛮顺利的,只要10分钟就完成啦!接著开心的把左右两边合在一起压紧后,美丽的钻石就完成啦~

        这颗钻石的透明感相对于率水滴真的好很多呢!(不过无奈我照相技术差,没办法拍出美丽的透明感Orz)不过后来发现钻石有出深蓝色的版本后有点后悔买这个透明版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已经有透明的白天鹅了,如果是蓝色的钻石百和透明白天鹅摆在一起会比透明钻石还好看多了!(所以已经决定之后的玫瑰花要买蓝色的^^)另外一点则是受到铁达尼号影响啦!里面的那颗篮钻-海洋之心多美啊!

2010/12/1

再来就来看拼图的照片啰!

钻石外盒 

送来的时候都是这样包的紧紧的

外盒背面 

背面有出版的拼图种类介绍,个人觉得天鹅的那个蓝很不好看......

拆开外盒 

打开外层的包装盒还有内层的

完成半颗 

左半边已经完成啰!剩下右半边的拼片

完成图 

完成后放上小架子,就大功告成啰!(其实这颗钻石的透明度还不错,是我的照相技术太烂把它拍成这个样子的Orz)


补充资料:
钻石
钻石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人类文明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人们发现和初步认识钻石却只有几百年,而真正揭开钻石内部奥秘的时间则更短。在此之前,伴随它的只是神话般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惧的传说,同时把它视为勇敢、权力、地位和尊贵的象征。如今,钻石不再神秘莫测,更不是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为百姓们都可拥有、佩戴的大众宝石(迷之声→前提是要先有钱XD)。钻石的文化源远流长,今天人们更多地把它看成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钻石的历史

钻石,这个词本身令人产生很多联想,稀少、珍贵、诱人、美丽、象征爱情的火花……产生于3亿年前的地核深处,被火山喷发带到地球表面,现在许多人手上戴的钻石都已超过1亿年的历史。

钻石号称"宝石之王",它与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金绿猫眼石同被列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五大名贵宝石,而其中钻石又居于五大宝石之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珍贵的宝石。Diamond一字的来源,是希腊字 "Adamas" ,意思是不可征服和不灭。不同国家把钻石用作不同用途,古代人用钻石来制造工具和雕刻。例如非洲和中东就用钻石作交易来代替货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用的货币。在古代钻石另外的意思为魔法、健康、保护、毒药,还有代表财富、繁荣、地位、永久的爱。它们也是外国王帝,王皇的像征。4000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钻石在印度出土。自此钻石的璀璨与美丽即备受推崇追羡,更沾上无数神秘传奇。罗马人认为钻石是从陨星中分裂出来的,而希腊人则认为这些闪闪发亮的钻石是上帝的眼泪。

 而钻石真正成为首饰,要追溯到13世纪的欧洲,在当时钻石是皇室贵族的专利品(法王路易斯九世(Louis IX)把钻石价值同重要性在世上提高,因他把钻石用作王室的象征,禁止平民佩带。),佩带钻石是皇后、公主们的特权。法国国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妇爱丽丝·苏慧是第一位打破这种传统的女子,她从国王那里获赠一颗钻石,并在公共场合佩带,钻石从此进入民间。

15世纪是钻石与爱情结缘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理斯爱钻如命,喜好收集钻石,他女儿玛丽与奥地利大公订婚时获赠一枚钻戒,成为历史上第一枚订婚钻戒。其后,钻石便成美丽及永恒爱情的象征,也因此而俘获了无数女人的心。

1617世纪,浪漫的法国人独领钻石新潮流。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项链镶有11颗大钻石,他的王后嘉芙莲除喜欢钻石首饰外,还将钻石粉末掺入食物中将政敌毒死。欧洲历史上相传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钻石粉末。钻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证,极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编造谎言,以防矿工将钻石吞入体内行窃。路易十四执政期间,钻石在法国的流行达到顶锋。他的皇宫内摆满珠宝玉石,全身上下钻石闪闪。据说他以国家名义购买了109颗重达10克拉以上的钻石、273颗重量为410克拉的钻石。最著名的要数从宝石巨贾手中购回的44颗大钻石,其中包括一颗112克拉的法国蓝钻(法兰西之蓝)。

受法国影响,俄罗斯沙皇将钻石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彼得大帝1724年为皇后加冕时,皇后冠上镶有2500颗钻石。

英国王室与钻石也有一段难解之缘。享利八世是钻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用钻石原石镶成的八角结晶体戒指时髦一时,顿成风尚。同时又掀起用钻石在玻璃窗上刻情书的热潮,钻戒一度被称为刻字戒指,甚至伊莉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块玻璃上与沃尔特爵士咏诗谈心,倾诉哀肠。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当时王室拥有2500颗钻石供她使用。

美国人对钻石的兴趣比欧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纪末期,美国才时兴钻石首饰,并将它作为爱的永恒资讯。这一切完全是由钻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奥本海默创造的,他是把戴比尔斯公司从19世纪带到20世纪的欧尼斯特·奥本海默爵士的儿子。美国人后来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发起的以"钻石是永恒的"这句广告语闻名于世的促销运动。据说钻石巨贾布莱迪拥有2万颗钻石;出版业钜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国皇室珠宝拍卖会上买到一条镶有222颗钻石的项链送给他的妻子;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伊莉莎白·泰勒都与钻石有一段美丽的故事,而美国老百姓对钻石也是感情深厚,当世界名钻在纽约展出时,成千上万的观众在雨中排队,等候参观。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佩戴婚戒的人还不到人口的1%,后来,戴比尔斯发起的一场朴实无华然而持之以恒的促销运动,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钻戒。

西德人是另一个容易受广告宣传影响的消费群体。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欢佩戴由两个金环重合而成的婚戒,于是戴比尔斯推出了"三环钻戒"的新概念,即给"双环戒"增添一个镶钻石的第三环。这一新概念使西德变成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钻石消费国。

中国最早关于钻石的记载是西晋时的作品,列子汤问篇提到辊铬之剑,和汉代十洲记提到的切玉刀。这些刀剑都镶有钻石。

订了婚的女士们将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传统,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们相信爱情之脉从心脏直接通到左手无名指的指尖。透过一只简单的单粒钻戒,钻石为世上无数男女传达了心中的情愫,散发出永恒的爱火。从结婚,到结婚周年纪念日,相爱的男女都用钻石来表达情意,一只镶满钻石的圆形戒指,说的是"我俩的爱情没有尽头",代表永恒之爱(这个源自西方的传统亦为东方人所接纳),时至今日,人们以钻戒作为爱的献礼已蔚然成风。人们还将结婚60周年或75周年称为钻石婚,也将钻石作为四月的生辰石。

数十亿年前即诞生在地壳深处的钻石,一直是无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并因为它的坚硬和美丽而价值不凡。钻石是经得起时代变迁的古老宝藏,几世纪以来早已成为永恒之爱的象征。传说中,邱比特的箭端镶了钻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为它的光芒凌驾超越于任何宝石之上,古希腊人相信钻石是陨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认为钻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泪;人们也一度认为钻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来。在梵文中钻石一词即为雷电之意,借以表达钻石由闪电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现代科学的发展才告知人们钻石并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古人还相信钻石会生小钻石,连著名的科学家波义尔(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种说法。在17世纪,葡萄牙的探险家认为"钻石在接近地表处生长2-3年可长成",并以矿工为何若干年后再返回老矿区仍可采到钻石为例证实这一观点。(当然这是假的!)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香港钻石入门网站浙江理财网)

钻石的价值

钻石究竟是天生的宝石之王呢,还是经过后天人为运作的呢,这方面的文献不多,尤其是从资本角度解剖钻石价值之链的文章少之又少,今天不妨在这里做一个探索。

人类的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宝石之王的概念,古代中华文明认为白玉是宝石之王,诗经时代即有君子与玉比德的传统,到了汉代,玉已是帝王家族专供的了,帝王死后著金缕玉衣入殓,平民百姓不得拥有玉。西欧文明认为琥珀是宝石之王,到了与汉同期的罗马,琥珀也成为帝王专供,一块极品琥珀可以换数十个壮奴。两河流域文明以猫眼石、祖母绿为宝石。这些宝石在当时相对于钻石的价值更高。

钻石在古代中国长期以来不过是瓷器匠人的工具——金刚钻——而已,充其量算是个手工业原料。显然,面对一块大钻石,古代中国可没有任何女人尖叫,倒是瓷器匠可能会大叫一声。

话说1939年,由于经济不景气,钻石需求量是大幅的下降,已经是戴比尔斯钻石公司总经理的哈利·奥本海默,发现自己的公司从1859年创建以来,尽管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钻供应商,甚至占据了世界天然原钻的80%的供应量,但是人们对钻石的消费一直不高,为此,当时戴比尔斯不得不削减自己90%的生产量,为了打动世界钻石需求,打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经典口号,打动了无数沉溺在爱河中的情侣,并让他们更加期待爱情的永恒,同时被钻石这一稀有、珍贵的宝石之王所深深的吸引。成功把钻石推销给了大众,使钻石的价格一路走高,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高度垄断的钻石市场。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作为20世纪最为经典的广告语,如同一次爱情核爆炸,响彻全球。在古老东方中国这句话更是意味深长,短短的十九年间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婚庆以配戴黄金、翡翠的传统习俗,一枚钻戒成为承载两人爱情最美好的信物。

钻石的评鉴标准

传统厘定钻石价值高低的标准是「4C」制度,即克拉、色泽、净度、和切割。

克拉(Carat),是钻石的质量单位。一克拉相等于200毫克,相传早期印度钻石商人称量钻石所用的砝码为稻子豆树(carob)果实,一粒这样的果实大约就重200毫克。因为钻石的密度基本上相同,因此越重的钻石体积越大。越大的钻石越稀有,每克拉的价值亦越高。

净度(Clarity)以钻石内的瑕疵多少决定。瑕疵可能是天然的杂质或裂痕。瑕疵的数量、位置、大小等都会影响评级。钻石矿开采出来的金刚石中,只有20%可以成为宝石,其余的因为瑕疵较多通常只能作工业用途。而20%的宝石级钻石中,大部分都包含肉眼可见的瑕疵。在此级别以上的钻石较为大众喜爱。至于属完美级别的钻石更为罕有,被称为「博物馆级」钻石。通常使用10倍放大镜观察钻石内部及表面瑕疵的大小、数量、分布及对钻石光彩影响的程度,分出等级。一般通行的净度分级如下:

  • FL - 「Flawless」,完美无瑕。在十倍放大镜下内外俱无瑕疵。
  • IF - 「Internally flawless」,内部无瑕。在十倍放大镜下只有表面有轻微花痕。
  • VVS1, VVS2 - 「Very Very Slight」,非常非常小。在十倍放大镜下只有很难看见的瑕疵。VVS1净度高于VVS2。
  • VS1 and VS2 - 「Very Slight」,非常小。在十倍放大镜下可看见瑕疵,但肉眼难以辨认。VS1净度高于VS2。
  • SI1 and SI2 - 「Slight Inclusions」,小瑕疵,肉眼可能看见。
  • I1, I2 and I3 - 「Imperfect」,有瑕疵,可以被肉眼看见。

现代科技之下,有些钻石的瑕疵是可以修补的。不过修补过的钻石的价值会稍低。

色泽(Color),钻石的色泽会因为化学上的杂质而有所偏差。完全纯正的钻石应该是透明无色的。钻石偏向不同的颜色会影响它的价值。绝大部分的钻石都是因为带有氮原子而偏黄。白钻越偏黄,价值便越低。但是偏粉红或蓝的钻石价格却较高。颜色强烈偏向粉红或蓝的钻石可能是价值连城。

一般的方法是把钻石按偏黄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把样品与已知色级的比色石对比确定,以D级最高,Z最低。

  • 无色: D, E, F
  • 接近无色: G, H, I, J
  • 微黄: K, L, M
  • 轻浅黄: N, O, P, Q, R
  • 浅黄: S, T, U, V, W, X, Y, Z

切割(cutting)指金刚石是如何从原先开采的石矿中切割成宝石。切割往往是最能影响钻石的品量及价值的一个指标,但是它却没有单一的分级方法。

常见的钻石切割形状

  • 圆形
  • 祖母绿型
  • 椭圆形
  • 梨形
  • 公主方型
  • 枕形
  • 心形
  • 八心八箭-邱比特切工

切割得宜的钻石,显得亦比同级重量、颜色,但切割差的钻石更为燿灿。判断切割是否优良,要看钻石的各种比例,各面是否对称,各种角度等等。有时钻石的切割角度相差数度,便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

切割完的钻石,往往只有原石的一半重量。为了在钻石保留最多的重量,或者要避开原石上的杂质,有些钻石切割时会牺牲完美的切割比例。

(以上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世界名钻

希望钻石(Hope Diamond)


(图片来自
维基百科)

希望钻石Hope Diamond)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颗蓝色钻石,重45.52克拉 。目前,该钻石藏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院的国立自然博物馆中。在传说之中,这是一颗受诅咒的宝石,会为拥有者带来厄运。

法兰西之蓝

  这颗钻石是1660年左右塔韦尼埃在印度戈尔康达著名的科鲁尔矿山买到的,时称塔韦尼埃之蓝。当时该钻石只是粗糙地刻成三角形状,因此不可能被当成是女神的眼睛。(女神的眼睛是和诅咒的传说有关,因为诅咒传说随便一找都有,比真实历史还有名,所以我这里只放真实历史,喜欢看诅咒的人就直接上网或点后面的连结吧!)

  1668年,塔韦尼埃回到法国,在凡尔赛宫向法王路易十四展示了他在印度的收获,路易十四买下了四十余颗大钻石,其中包括这颗蓝钻石。宫廷御用珠宝匠Sieur Pitau将其切割成67.125克拉,镶嵌于黄金底座,连上缎带后作为国王在典礼上使用的项饰。路易十四称其为王冠蓝钻或者法兰西之蓝1749年,路易十五将该钻切割后镶于自己的金羊毛勋章上作为挂件。路易十五死后,这颗钻石就没有被正式使用过。

  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六和玛丽·安东尼特被关押,他们并没有随身携带这颗宝石。17929月11,六名窃贼闯入皇家宝库将该钻偷走。其中一名窃贼Cadet Guillot将其携回勒阿弗尔,又渡海去了伦敦。1796GuillotLancry de la Loyelle逮捕投入监狱,据说Gulliot将这颗钻石献给了de la Loyelle,但是没有任何材料记载了这一点。

  18129月,一颗类似于法兰西之蓝的钻石出现在伦敦珠宝商丹尼尔·埃利亚森手里,这是希望钻石最早可以确切考证的出处。20052月,美国科学家确认了希望钻石确实是自法兰西之蓝切割而成。此时正好上距法兰西之蓝失窃20年,刚刚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追诉时限。传说乔治四世曾经拥有过它,但是温莎城堡皇家档案中并无记载。

霍普家族

  1824,这颗钻石出现在亨利·菲力浦·霍普的藏品中,霍普将其镶在一枚胸针上,他的弟媳经常佩戴著这颗蓝钻出席社交聚会。1839,霍普死去,他的三个侄子为了争夺其遗产打了十年官司,最后亨利·霍普赢得了这颗钻石。其后,这颗钻石先后在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和1855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亨利·霍普死于186212月4,其妻继承了他的财产。18843月31,霍普夫人去世,其外孙亨利·法兰西斯·霍普·佩尔汉姆-克林顿·霍普、第六世纽卡斯尔公爵,在1887获得了这颗钻石。但是根据遗嘱,他不能将其出卖。

  公爵挥霍无度,陷入破产。1894他娶美国女演员May Yohe为妻,并在其后靠妻子片酬维生。1896,公爵彻底破产,只得申请拍卖希望钻石。1901,英国上议院最终裁决他可以卖出希望钻石。

流落美国

  伦敦珠宝商Adolf Weil29 00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希望钻石,接下来又转手给了美国人Simon Frankel1908,巴黎的Salomon Habib400 0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这颗钻石。1909,深陷债务危机的Habib被迫以低价(80 000美元)将该钻石出售给了巴黎的Rosenau1910,著名的珠宝商皮耶尔·卡地亚以550 000法郎的价格将其购入。

  卡地亚重新镶嵌了这颗宝石,并在1911将其出售给了麦克林。麦克林逝世于1947年,1949,希望钻石再次被拍卖,纽约珠宝商温斯顿买下了它。温斯顿将这颗钻石巡回展出,并在许多公益场合展示,包括1958加拿大国家博览会。195811月7,温斯顿将希望钻石捐给了史密森博物院。

史密森岁月

  也许确实这颗钻石给一些人带来了恶运,但是对于史密森来说,拥有这颗钻石却意味著好运。希望钻石是其珠宝展馆的重要展品。1962,博物馆重修了珠宝展馆,在大厅边专辟一小厅展示该钻石。该钻石陈列在一个旋转底座上,每天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是整个博物馆最有人气的展品。

最新研究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其色泽称为奇妙深灰蓝。这颗钻石有著独特的萤光,象其他宝石一样,在紫外线照射下,它淡淡泛著光,可是当把紫外光源移走之后,这颗钻石就散发出鲜艳的红色磷光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桑西名鑚(Sancy Diamond)


(以上图片来自
维基百科)

桑西钻石,重达55克拉,双重玫瑰车工的梨形浅黄色世界名钻,最初属于法国勃艮第大胆的查理斯公爵,是世界上著名的十大钻石之一。

桑西钻石源自于印度,当时约在1570年有一位使者名叫哈利申斯(Nicolas Harley, Seigneur de Sancy)买了这颗钻石。后来便借给法皇亨利三世(Henry III),放在帽子上。亨利四世也借来做抵押,筹措资金扩充军备,让哈利申斯位居财政高官。之后被委任为英国大使,才卖给依利沙白女皇一世(Queen Elizabeth I),再传给詹姆士一世(James I)、查理士一世(Charles I)、查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再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Louis XIV) 从此The Sancy Diamond在法国皇室内传承,直至法国大革命,于1792年皇室珠宝被窃,钻石也失去下落。到了1828年俄罗斯皇子丹美洛Demidoff曾配戴申斯钻石。1865年将它卖给印度富商Sir Jeejeebhoy1906William Astor买了这颗钻石作为儿子的结婚礼物,而媳妇借给法国博物馆展览,1964William Astor的媳妇过世,英国政府宣称The Sancy Diamond乃英国皇室国宝,直至今日此钻石仍在法国政府手中,可在法国罗浮宫Louvre Museum见到。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摄政王钻石(Regent Diamond) 


(已上图片来自
互动百科)

摄政王钻石的英文名称为Regent,重140.5克拉,无色,古垫形琢刻形状,原产于印度,是世界著名的钻石之一,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阿波罗艺术馆。摄政王钻石是一颗美丽、优质的钻石,一听到名字就知道这又是一颗与皇室贵族关系密切的珍宝,而它与希望一样有著神秘的噩运之说。

摄政王钻石的发现

  这颗钻石是在1701年,由在戈尔康达的克利斯蒂纳河畔派特尔钻石矿干活的印度奴隶发现的,原重410克拉。这名奴隶为了把钻石带出矿山,忍痛割破自己的大腿,将钻石藏在皮肉之中,然后缠上绑带,逃出了矿区。他向一个英国船长吐露了秘密,并提出与该船长分享钻石,而条件是帮助他逃离这个国家,船长表面上答应了这个奴隶的要求,但在旅途中,船长偷走了钻石并把他扔入了茫茫的大海之中。

摄政王钻石的流传

  据说船长以1000英镑的价格,把钻石卖给了商人杰姆村德。后来,马德拉斯的英国总督汤玛斯·皮特以2.4万英镑的价格买下了这颗钻石,并把它命名为皮特钻石。

  钻石由贝德福特号商船运回伦敦,在伦敦,该钻石由约瑟夫·库帕进行切磨,钻石的重量也从410克拉减少到400.5克拉,切磨工作所花去的费用高达5000英镑,在18世纪初期,这可是一笔相当惊人的开销。

  约过了两年,对皮特钻石又进行了重新切磨,又共耗费了一年的时间。经过精心策划设计,皮特钻石被切割、加工和琢磨成若干颗钻石,其中最大的一颗重140.5拉。因售价昂贵,要出售这颗巨钻也相当困难。而另一方面,许多人对这颗钻石非常感兴趣,想方设法想见识见识。因此皮特常担心钻石会被盗,总把钻石带在身上,从不离开自己一步,经常变换住地,还经常伪装自己。总之,皮特被这颗钻石折腾得疲惫不堪,为了解脱这种困境,他急于出售这颗钻石。

  由于钻石价格昂贵,许多欧洲王室闻之却步。法国国王路易士十四死后,他5岁的曾孙子登上了法国王位,而由奥尔良公爵伊沙克·阿本戴纳担当摄政王。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阿本戴纳花费了13.5万英镑买下了这颗钻石,并取名为摄政王钻石。

  1772年,在路易士十五的加冕典礼上,摄政王钻石镶嵌在他的王冠上。1792年,摄政王钻石与法国王室的其他珠宝一起被盗,约过了一年多时间,在巴黎的一幢木结构房屋顶楼的裂缝内,找到了摄政王钻石,因此它又回到了法国皇家珍宝库。

  l799年拿破仑自命为第一执政官,法国王室珠宝被用作各种筹集贷款的担保,阿德吉唐特将军经手抵押了许多钻石,包括摄政王钻石和桑西钻石,从柏林和马德里得到了贷款。拿破仑率领的军队征服了义大利,带回了大量的贵金属和宝石,法国的珍宝库又开始丰富起来。拿破仑还赎回了曾经典当和抵押的大多数钻石,其中包括摄政王钻石。拿破仑把这颗钻石镶嵌在宝剑的护手上。此后,镶有摄政王钻石 的宝剑被拆开,又把这颗钻石镶在另把新做的宝剑上,周围还镶有玫瑰型的钻石和其他的钻石。滑铁卢战役,拿破仑被击败了。恢复君主政体后,查理十世把摄政王钻石镶嵌在王冠上。

  拿破仑三世和欧仁妮结婚时,王室珠宝匠曼塞尔·巴布斯特为欧仁妮王后设计了一顶新的王冠,并镶上摄政王钻石。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王室珍宝又收归国有,在此后的大拍卖中,摄政王钻石由于身价太高,而未被列入拍卖的清单中。

摄政王钻石现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攻占了法国,1940年巴黎沦陷前,法国政府把摄政王钻石隐藏在卢瓦河畔香波尔城堡中一块不引人注意的护墙板内,德军元帅戈林曾以武力相威胁,要求交出这颗钻石,但并未如愿。1945年,摄政王钻石重返罗浮宫的阿波罗艺术品陈列馆。

(以上资料来自互动百科)

p.s上面三颗钻石和佛罗伦斯钻石(一颗巨大的黄钻石,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合称欧洲四大名钻,不过会被合称四大名钻的原因是因为这4颗据说都是被诅咒的钻石......(最有名的是这四颗钻石都曾经为路易十六所有)

库利南钻石(Cullinan Diamond) 

 
(上图为库利南一号,又被称为the Star of Africa,图片来自于
http://famousdiamonds.tripod.com/cullinandiamonds.html)

世界上最大的宝石金刚石名叫库利南,它的发现是相当偶然的。1905125,南非(阿扎尼亚)的普列米尔矿山,有一个名叫威尔士的经理人员,偶然看见矿场的地上半露出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他用小刀将它挖出来一看,是一块巨大的宝石级金刚石。它的重量用当时的旧克拉单位(1克拉=205毫克)3024.75克拉。换算成现在通用的公制克拉(1克拉=200毫克)3106克拉,即621.2。体积约为5×6.5×l0cm,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它纯净透明,带有淡蓝色调,是最佳品级的宝石金刚石。一直到现在,它还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宝石金刚石。

库利南不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它只是一个大晶体的一部分碎块。库利南由于太大,当时没有人能买得起。后由南非的德兰士瓦地方当局用15万英镑收购,在1907129,为祝贺英王爱德华三世的生日而赠送给英国皇室了。

加工

  1908年初,库利南被送到当时琢磨钻石最权威的城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交给约·阿斯查尔公司加工,加工费8万英镑。由于原石太大,须要事先按计划打碎成若干小块。打碎它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如果研究不够或技术欠佳,这块巨大的宝石就会被打碎成一堆没有什么价值的小碎片。

  打碎工作由荷兰著名工匠约·阿斯查尔进行。他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来研究库利南,按它的大小和形状造了一个玻璃模型,并设计了一套工具。他先用这些工具对玻璃模型试验,结果模型按照预想的要求被劈开。经过几天休息之后, 1908年2月10日,他和助手来到专门的工作室中,将库利南放在一个大钳子里紧紧钳住,然后将一根特制的钢楔放在它上面预先磨出的槽中。约·阿斯查尔用一根沉重的棍子敲击钢楔,“啪”的一声,库利南纹丝不动,钢楔却断了。阿斯查尔脸上淌著冷汗,在那紧张得像要爆炸的气氛中,他放上了第二根钢楔。再使劲地敲击一下,这一次,库利南完全按照预定计划裂为两半,而阿斯查尔却由于过度紧张昏倒在地板上了。   

库利南被劈开后,由三个熟练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时,琢磨了8个月。一共磨成了9粒大钻石和96粒小钻石。这105粒钻石总重量1063.65克拉,为库利南原重量的 34.25%。由此可知,金刚石在加工成钻石后,重量损失很大。 

 剩下的部份

  库利南一共切割成九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分别作为王冠、权杖及其它装饰之用。九颗钻石余下的五颗是:第五颗为心形、重18.8克拉;第六颗为船尖形、 11.5克拉;第七颗为船尖形、重8.8克拉;第八颗为长方形、重6.8克拉;第九颗为梨形、重4.39克拉。另外尚有96颗小钻石,已分散在世界各地 共重8克拉。余下非常细小不能琢磨的碎石一堆、重9.5克拉。

  
(上方为库利南第八,下方为库利南第六,图片来自于
http://famousdiamonds.tripod.com/cullinandiamonds.html)

(以上资料来自于百度百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