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香港

  每到三月,匯聚着全球近三百家畫廊和上千件作品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下簡稱香港巴塞爾)始終是現當代藝術市場的風向標。而場外幾十場展覽更掀起了全城的藝術聯動。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下,香港巴塞爾帶來哪些市場信號?哪些作品備受藏家青睞?畫廊在今年做了哪些策略性的調整?香港的藝術生態發生了哪些改變?雅昌藝術網對話數位業界“大V”,從中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

  今天,與我們分享觀點的是ART 021和JINGART的聯合創始人、藏家應青藍。介於在當代藝術界的多重身份,應青藍對藝博會有着不同維度的觀察。在她眼中,並沒有太多本地藝術家以及美術館的香港,依然煥發勃勃的藝術生機;而改建後對公衆開放的大館和全新地標Victoria Dockside讓這座城市充滿各種可能。下面,我們來聽應青藍的最新觀點。

  ART 021和JINGART的聯合創始人、藏家應青藍

  雅昌藝術網:受經濟環境影響,有人認爲當代藝術市場難免受到波及,您的觀點是?

  應青藍:目前來說,比較低迷的經濟形勢還沒有波及到藝術市場。因爲,藝術市場相對而言比較小衆和本位,它接受的信息和做出的應對沒有其他的經濟類別來得這麼快。我們常說,經濟好的時候,最晚影響到的是藝術;反之經濟不好時最快影響到的就是藝術,因爲它不是必需品。

  現在,大家都在鼓吹“寒冬來了”。對此,我也有所體會,買家和賣家都會比較謹慎。不過,從種角度來說,這是考驗和洗牌市場的時候——好的作品依然會有好的價錢,一些渾水摸魚的內容,就沒法在市場上得到實質的變現。

  雅昌藝術網:在本次香港巴塞爾現場,我們看到繪畫作品的比例有所提升,您認爲背後的原因是?

  應青藍:繪畫的確挺多的。我感覺今年大家普遍比較保守。一些西方畫廊把作品帶來中國,始終希望有比較好的銷售業績。畢竟這是博覽會,(畫廊)會拿出比較保守的、比較藍籌和“好賣”的作品。

  應青藍在卓納畫廊新展現場 駐足欣賞德國藝術家Neo Rauch的繪畫作品

  雅昌藝術網:除了前面提到的繪畫,您是否發現了一些新的市場“爆點”?

  應青藍:“爆點”其實不太好說,因爲(作品媒介)範圍就這些,沒有什麼特別的“爆點”。不過,繪畫肯定是永恆的創作形式,而混合媒體(mix media)在未來肯定是一種趨勢。

  雅昌藝術網:除了香港巴塞爾,您今年還去了哪些藝博會,目前對藝博會生態有哪些新的發現?

  應青藍:現在才過三月,但一級市場已經很熱鬧了。一月有“臺北當代”,二月有洛杉磯Frieze。這兩場新生的藝博會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地域特點很明確——大家都知道,那些“巨無霸”式的博覽會不是在哪裏都能有所收穫的;反而是隻有100家以內參展商、有強烈地域特色的藝博會能夠發揮它的效應。這一點上,洛杉磯Frieze比較好。展會上,本地畫廊被安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那些在本地培育過本土藝術家、陪着他們成長並把它們輸送到國際舞臺的本地畫廊,在藝博會上得到極大的尊重,藝術作品也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這給我們帶來啓示:這個市場需要多種形式、樣式的藝博會,如果都是大型的博覽會,難免讓人感到有一點點厭倦。可以說,香港巴塞爾星光熠熠,但有一點暮氣沉沉——我不是說它不好,而是我認爲藝博會裏可以很多新的東西,只是香港巴塞爾已是巨型博覽會,它要做新的挑戰和改變不是那麼容易。

  接下來,我們準備第二年JINGART,我們並不想要擴得很大。一場巨型博覽會,對我們、對藏家和畫廊而言都不輕鬆。我們會堅持一貫以來的本土與國際化結合,即“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不會“全盤西化”。全球的藏家來到北京和上海,是爲了看到本地的藝術面貌,探索更多有趣的方面,而不是去看一場千篇一律的藝博會。因此,我們會呈現不同面貌。

  應青藍在“Glow Like That”展覽現場

  雅昌藝術網:除了藝博會,今年香港也有了一些藝術新地標。您對哪幾場展覽印象深刻?

  應青藍:大館和全新開幕的Victoria Dockside都有各自的特色。大館很好地結合了自身的建築文化,這點很重要,因爲策展和本身的建築空間以及周邊的人文環境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大館的展覽很明確地突出了它的特色。而K11 Atelier的首場展覽在Venus(劉秀儀)的策展下呈現很年輕的活力,如展覽名“Glow Like That”(像那樣發光着)那樣,這場展覽圍繞着全新的、閃閃發亮的主題,引人思考與遐想。

  除此之外,曾老師(曾梵志)給高古軒策的展覽也很有意思,他把莫蘭迪、塞尚和常玉放在一起,讓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同一空間進行對話,這個角度還是很有新意的,我們需要這樣的展覽。

  雅昌藝術網:最後聊聊您的收藏。您是否在藝博會現場購買作品,目前在關注哪些藝術家?

  應青藍:我的收藏總體層次比較豐富,不僅涵蓋東、西方年輕的或者成熟的藝術家,也有相對進入美術史的、被美術館收藏並受到學術認可的藝術家。此外,我還會根據愛好,比較隨性地去世界各地採風時收穫的收藏。

  雅昌藝術網: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