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公鏈爆發時,幣圈內有一句響亮的口號:國產有三寶,小蟻量子公信寶。

雖然加上「國產」二字,總會給人一種山寨感,但剛開始,這三條明星公鏈被寄予厚望。當時人們討論的話題是「國產三大公鏈,誰將成為區塊鏈屆的微軟?」

如今,我們沒等來「微軟」,卻等來了寒冬。熊市之下,沒有了亮眼的眾籌成績和瘋狂的幣價飛漲,人們冷靜下來才發現,誰將成為「微軟」這問題太過傻X。遲遲難以推進的項目進展,以及和白皮書不相符的技術研發,才是國產三大公鏈需要面對的現實處境。

前不久,網上泄露的李笑來錄音中,「NEO是個傻X項目」、「量子鏈忽悠了大多數人」等言論,是否屬實?凜冬已至,熊市當頭,曾經的明星公鏈現在正處於何等境地?


?量子鏈

前不久,有媒體稱量子鏈創始人帥初為「破發之王」

有人總結在量子鏈上發行的代幣,「概念天馬行空」,「內涵充滿想像」,這其中包括迪拜王室站台的清真鏈、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太空鏈、海洋鏈、以及預見未來的先知幣……

看上去,量子鏈的代幣氣象宏大、包羅萬象,卻幾乎全部破發,有些甚至已經接近歸零。

「量子鏈號稱鏈接以太坊和比特幣,這就忽悠了大多數人。」7月4日流出的錄音中,李笑來這樣評價量子鏈。

2018年是公鏈元年,但量子鏈在2017年初就已經開始布局公鏈。當時,他們提出要兼容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優勢,並邀請了圈內諸多大佬站台,其中包括:比特幣耶穌Roger Ver、李笑來、沈波、陳偉星、薛蠻子等人,這讓量子鏈充滿了想像空間。

2017年3月16日,量子鏈正式啟動ICO,原本計劃30天完成的ICO,在117個小時內結束。這成為全球所有領域第8大、區塊鏈領域第3大的眾籌。

量子鏈在上線第一天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最高幣價達到66.66元,漲幅達33倍。而創始人帥初也迅速崛起為國內區塊鏈領域的大佬,併入選了福布斯評選的「2017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之後,幣圈經歷波瀾,「94事件」成為分水嶺,有些項目黯然退場,有些項目挺了過來進入牛市。

量子鏈的價格是在今年1月達到頂峰的,但峰值過後迅速跌落。

李笑來在錄音中稱量子鏈為「空氣幣」,雖然後來又用帶引號的「空氣幣」來解釋,但這難以掩蓋量子鏈自身存在的問題。

熊市之中,量子鏈代碼的更新頻率逐漸降低,而之前白皮書中承諾的諸如「主控合約」機制、身份識別等均未有進展;更重要的是,量子鏈的核心代碼被發現與比特幣、以太坊的代碼高度相似。

另外,量子鏈官網顯示,目前基於量子鏈的Token有175種,但其中有138種Token持幣人為個位數,而持幣人數在前幾名的Token均處於破髮狀態。

有業內人士觀察到,基於量子鏈的代幣價格曲線都有一個相似的拋物線,也就是說,代幣在發行之後,會被迅速拉升,然後在峰值迅速跌落,最後破發。對於剛入場的韭菜來說,跑都來不及。

除此之外,有媒體發現,量子鏈和這些代幣之間形成了一張密不可分的資本網路。

帥初投資了菩提和墨蓮,並直接為清真鏈站台喊單,他還是太空鏈核心團隊成員。另外,幾種代幣的資方、項目方以及核心團隊關係錯綜複雜,互相交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網路。

「逃不掉的,錢最終要被賺走。」面對這種狀況,有投資人無奈感慨。

?小蟻

小蟻(NEO)有許多的稱號,它是「中國第一個原創區塊鏈項目」,它被稱為「中國以太坊」,如果說中本聰打造的比特幣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金融網路,那麼(小蟻)NEO則希望「構建一種能夠對接實體世界資產的橋樑式的金融系統。」

然而,在7月泄露的錄音中,李笑來卻說,「NEO是個傻X項目,根本沒東西,後來全是資本盤玩起來的,達鴻飛手裡沒幾個幣。」

大概只有在幣圈,才會對同一項目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解讀吧。

小蟻(NEO)成立於2014年,原創的技術理念和代碼編寫是其在當時最大的優勢。

2015年10月20日,小蟻開啟首期ICO,10天共募得2100個比特幣。當時有人評價它是一個「靠譜的」,「中國的」,區塊鏈項目。

2016年8月,小蟻(NEO)進行二期ICO,30天募得6100個比特幣,打破了中國ICO記錄。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靠譜的中國項目」,當時參與二期眾籌的有一多半是外國人。

之後小蟻(NEO)一路磕磕絆絆,直到2017年初,其價格還徘徊在1元左右,而它在2014年的眾籌價就是1元。

但2017年是ICO爆發的一年,從7月開始,小蟻(NEO)一路狂飆,到2018年初,小蟻(NEO)的價格已突破1200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千倍幣」。

在幣價飆升時,人們並不太在意項目進展,而伴隨著熊市的到來,小蟻(NEO)最引以為傲的的技術基因,也飽受著質疑。

先是在年初,有人質疑NEO的共識機制、區塊性能以及去中心化的宣傳與實際研發情況並不相符。之後在2月份,NEO系統發生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阻滯,被認為智能合約編碼性能較差,極易被攻擊。

而目前最受質疑的一點是,早前有報道稱,達鴻飛已經將全部資金和技術團隊轉戰至同屬於分布科技旗下的ONT(本體)項目。

目前在網上關於ONT的通稿,標題如下:

《下一個千億級項目?ONT本體網路——信任革命的原點?》

《ONT(本體)能夠成為下一個千億級的項目嗎?》

《ONT(本體)詳細解讀:為什麼說本體是史上最牛區塊鏈項目?》

《逆市瘋漲88%!本體ONT究竟什麼來頭?》

……

看上去一個新的、改變世界的區塊鏈項目又要誕生了。那ONT和達鴻飛是什麼關係呢?

對外宣傳達鴻飛是ONT的投資顧問,但據信,實際上達鴻飛就是項目發起人,而ONT(本體)網路的主要負責人,也全是達鴻飛分布科技旗下的人。

ONT項目出現的時間點也非常耐人尋味,筆者換了多個搜索引擎進行搜索,發現在2017年10月1日之前完全找不到「Ontology項目」這個詞,而在10月1日之後,各類通稿集體爆發。

改變世界的下一個區塊鏈項目ONT(本體)已經橫空出世,那NEO的未來在哪呢?

?公信寶

「公信寶讓我們做自己數據的『王』。」這是公信寶使用最多的一個通稿標題。

公信寶的公鏈——公信鏈,是一條主要面向海量數據交換和應用開發的公有鏈。相比於量子鏈和小蟻,公信寶更垂直於互聯網金融,它想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互換及價值變現。

ICO狂潮就是由公信寶率先開啟的,2017年3月15日,公信寶正式啟動ICO,原本計劃持續一個月時間,卻在7天內就完成了最低1000BTC的要求,最終募得了2951BTC。

公信寶經歷了相似的發展軌跡,熊市中,其代幣GXS跌至18元左右,重回牛市之前。

而另一方面,其並未按照白皮書描繪的趨勢發展,技術研發滯後,開發路線圖中「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一項遲遲未完成,而這是公信寶的核心技術。

但目前公信寶最受質疑是它的基本模式仍延續著傳統互聯網金融的玩法——收集、買賣數據。

年初,有網友發出質疑,他認為:「公信寶挖礦app要求你把你隱私全部暴露,這種行為太可恥了。讓你輸入京東,淘寶,還有和銀行一樣讓你點頭搖頭。你這是要盜取全國人民的隱私信息。而且還可以拿去私自使用。這已經屬於違法行為了。」

5月,圈內某KOL也爆料公信寶買賣用戶數據。且據悉,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數據銷售人員跳槽至公信寶做銷售。

如果公信寶仍在延續著傳統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模式,那它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在牛市瘋狂製造噱頭,動輒「拳打比特幣,腳踢以太坊」,ICO籌了一輪又一輪,個個都能改造世界,但當熊市來臨,幣價跌落之時,還有多少人能回到地面呢?

「九死一生」對多數領域的創業公司,是一個殘酷的辭彙,但於幣圈,九死能有一生,也算是件幸事了。

END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分散式幽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