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個4歲的孩子言言爆紅網絡,小小年紀說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

  言言在抖音上教大家學英語,已經擁有了大批的粉絲。

  很多網友看了以後,感慨萬千:

  “

  我娃和她一樣大,筆都不會拿,更不要說拼寫了。

  想不到我竟然跟着一個4歲的孩子開始學英語。

  ”

  想學好一門外語並不容易,能像言言這樣毫不費勁的說好這門外語更不容易。

  許多家長給孩子報了補習班,或是買了英語原版繪本,但是效果並不明顯。

  孩子記性不好、沒有英語語言環境或是不夠自信,都並非學不好英語的主要原因。

  學好英語最關鍵的是要建立起英語思維。

  英國劍橋大學,曾提出了建立外語思維的關鍵:

  必須要建立這門外語(language)和你平時接觸到的圖象(images),你的情感(emotions)和你的經歷(experience)之間的直接關係。

  家長可以通過耐心地引導和運用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英語的魅力。

  版權屬於劍橋大學出版社

  02

  圖形的作用

  家長在教孩子學英語時,會有這樣一個熟悉的場景:

  指着書本里的圖讓孩子反覆練習:西紅柿,tomato;橙子,orange。

  考驗的孩子的時候,就會指着圖片或是實物問孩子:“西紅柿的英語怎麼說啊?橙子的英語怎麼說啊?”

  若是孩子答不上來,老母親就會被氣出腦梗,感嘆生了個不爭氣的孩子。

  其實這不能怪孩子記性不好,因爲這樣學習英語的過程,增加了孩子記憶的負擔。

  孩子是這樣學到的:“這個東西是西紅柿,西紅柿是tomato”,當孩子看到實物而聯想到相對應的英語單詞時,必然要經過一次翻譯的過程。

  世界頂級英語教學專家Puchta博士針對學語言的這個現象說:

  以翻譯和語法爲主的教學方法不應該是正確的途徑,因爲它並不能賦予學生在現實世界用英語溝通的能力。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語言和圖像(images)之間建立直接聯繫,培養英語思維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去翻譯的過程。

  比如學這個單詞的正確方法是,直接將圖形和要學習的語言對應起來,而沒有先要轉化到中文的過程,那孩子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

  家長可以像教孩子學中文一樣,利用看圖識字,教會孩子記憶英語詞彙。

  家裏相應的物品上都可以貼上對應的英語單詞,或者貼上有效的英語畫報。

  03

  動作的作用

  中國孩子最讓人苦惱的問題就是學的是“啞巴英語”,通常都比較害羞,不開口也不動,默默地學習。

  Puchta博士曾給觀衆做過一個學語言的示範,他在演講的時候說明要教大家學習幾個意大利語單詞。

  在場的觀衆沒有人會這種語言,博士並沒有在白板上寫任何語言,全程沒有說中文和英文,通過畫圖或比劃動作,讓所有人只在幾分鐘內就學會了這幾個意大利語單詞。

  Puchta博士研究表明,學英語的時候,除了讓孩子看圖形,還應該讓孩子動起來(act out English),用英語給孩子做動作指示,讓他們把英語和動作聯繫起來。

  在中國校園,孩子們第一堂英語課,老師一定會教他們兩個詞組:stand up和sit down, please,並讓學生聽到口令後做出相應的動作。

  很快,學生對這兩個詞組印象就會很深刻,看到這樣的動作就會立刻想到英語表達。

  動詞很重要,在學動詞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邊讀英語(或聽錄音)邊比劃動作,讓孩子更有效的將英語動詞和這個動作聯繫起來。

  04

  情感的作用

  爲了讓孩子對英語單詞或表達記得更牢靠,也可以在動作中加入情感。

  在美國小學和幼兒園,老師採用了一種直接有效的方法,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學法,中文也稱爲全身反應法,調動全身的感官讓孩子體會語言的用法。

  如果上過VIPKID外教課,應該有這種體會,國外的老師爲了教不懂英語的孩子學單詞,總是會擺出各種誇張的肢體語言,臉上的表情也很到位。

  比如學習形容詞happy,總會邊笑邊手舞足蹈的跳躍,嘴裏說着:I am so happy,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根據情緒快速記住單詞和表達。

  即使是教兒歌,也會做出誇張和相應的動作。

  TPR教學法已經在歐美普及,孩子都喜歡娛樂化的教學方式,TPR不僅讓孩子感受到樂趣,同時更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方法。

  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採用這種方法。

  比如在開飯前,做出很餓的表情,然後彎着腰拍着肚皮,說:I feel hungry,同時也讓孩子跟着學習。

  孩子天生就是“戲精”,家長要鼓勵孩子,讓他們用心感受英語,把英語“做”出來。

  05

  場景的運用

  中國孩子,都會對一個英語場景非常熟悉:

  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 And you?

  要是換一種表達方式,或許就無法再接下去聊了。

  即使背了很多英語單詞,孩子依然說不出口,是因爲對生活中的運用場景不熟悉,儲備的信息不夠。

  所以能夠慢慢建立英語思維,很重要的是建立場景素材庫,也就是“經歷”,如果經歷過一次場景,下一次遇到類似的場景也能脫口而出。

  在沒有語言環境下,增加“經歷”,有三個實用的方法:

  1.使用原版繪本或動畫片

  要挑選圖片場景豐富的繪本,最好能涵蓋孩子的日常生活,比如喫飯、睡覺、運動等,並有相應的單詞和句型。

  然後在看完繪本或一段動畫之後,家長可以藉助身邊的玩具等,陪着孩子一起把這段故事內容重新表演一遍。

  在這個過程中,圖形、情緒和經歷同時和語言建立了聯繫。

  場景素材積累越多,孩子的英語進步越快。

  2.鼓勵孩子自由表達

  家長可以根據已經學過的場景給孩子出一個選題,比如:hungry,然後讓孩子自由發揮,用幾句話做一個描述。

  家長可以先做示範:

  I feel hungry. I want to eat an apple. It tastes good.

  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對單詞的記憶更深,也能讓他們鞏固和記憶更多的句型。

  3.做猜詞遊戲

  就像《王牌對王牌》中的遊戲:你比劃我來猜。

  一家人可以一起玩這個遊戲,每個人輪流當出題者,一邊畫圖,一邊比劃各種動作,並用英語表述這個物品,但不能說這個物品的單詞。

  這個遊戲將圖形、情緒和經歷都包含在內,在幫助孩子建立英語思維的過程中,也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

  讓孩子學好英語其實也很簡單,記住這三個關鍵詞:“圖形”、“情緒”和“經歷”,然後多一點耐心和支持,陪着孩子一起成長。

  “別人家的孩子”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們家的孩子也一樣可以!

  

  如果覺得說得有道理!

  發給朋友看看吧~

  本文作者

  斯蒂芬妖

  英語專八,留美金融碩士。關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樂於分享所看、所聽、所知,專注寫好每一篇文章。

  投稿、轉載| Contact U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