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早以前就常听人家说冥想打坐的种种好处, 过程也看过不少科普方面的文章述说打坐冥想的好处,因此对打坐冥想有益身心的论述也深信不疑,虽然一直以来自己都还未能体验到他们说的那些境界,也因此打坐一直都是断断续续,想到才做。 


前天与芬一起参加与Rohit预约的一对一冥想,我一样仍是杂念不断,Rohit于是问我有没有做每日的清理,我如实回答几乎没有。他说每日的清理很重要一定要做,就算只做5分钟。因为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所以昨天晚上睡前想起了就做了,并接著做睡前的祷告 期盼能早日进步。


今天起床因为有做梦,梦境中被朋友忽略/背叛, 留下不好的印记,于是先做了清理接著做冥想 ,虽然初始也有少许杂念,但后来我确确实实的在心中感受到光、看到光 被明亮的光环绕,这样子持续好一段时间,后来周遭是一片如宇宙般的虚无,只点缀著无数的点点星光,仿佛太空船置身在浩瀚的宇宙般。(这就是,如后所述,所谓的虚无/太虚?),终于感受到何谓心无杂念。(真的无任何想法,只有前述的感觉) 。 终于了解冥想≠昏睡, 是种醒觉的状态,醒觉而无杂念。


我想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皇道瑜珈教的冥想静坐一开始是教人想像心中有光,而不像一般传统静坐教人专注呼吸。
结束后突然想看一下案头书,于是选的书架上最小最薄的一本小书,正好是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先生写的"失落的内心, 翻开第一面,画的正是一个打坐的人的形状只标出胸部的中心,似乎跟皇道瑜珈相呼应,却又有点些微的不同 。

里面第4~8页说到:
很多人喜欢引证楞严经卷里说「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是名为心」于是便下了一个结论说:「心是遍满太虚,无所不在的 」。
又提到在大般若涅槃经第30卷里面,曾有六道大师 认为 「心无所不在遍满太虚」而佛陀为了证明『心不是无所不在,也不是遍满太虚的』,而与他们进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辩论,只是因为大藏经有5000多卷,就算每天读一卷也得花上14年的时间,所以很少人曾经看过这段经文,也因此才有机会让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至今仍然迷惑无数的人。

大般涅槃经第30卷:

六师言『瞿云,色亦非我,乃至识(感觉、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译:六位外道大师说:「佛陀啊,这色身终究不是我的,甚至所感受到的感觉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译:佛陀答说:如果你真的已经如虚空遍满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应该说这地方我以前没见过,如果这地方你未来之前没见过,那么就知道你现在所见到的景像你本来没见过,而是今天人到这儿才见到的,如果这景象是你人到这里才见到的,这就叫做「无常」。也就是你并非当下就能见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若是你的知见这样的无常,怎能妄说你与太虚一样遍满在一切处呢?
佛又说: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皆应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译:佛陀又说「若是你真的已经遍布在一切处,那么六道除了你正在经历的人道之外,其他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五道,也应该同时有你的身心存在,那么你应该同时感受到其他五道的苦乐果报,但如果你正同时在感受著六道的苦乐果报,又为什么要劝人好好修行,以便从恶道里面求生到天、人的善道里面来呢?」
 


之所以列出所读到的这些文字,是因为觉得终于了解这里面的玄妙,外道大师讲的其实是入定后的感觉, 而佛陀讲的是逻辑是真理。
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佛教其实不是宗教而是哲学,一种自然/宇宙真理的哲学。而基督/天主教,才是宗教,讲的是神、是爱。

 
toDo: google 是否所提的经文确也那些文字?


Reference:
皇道瑜珈(满心冥想):https://www.sahajmarg.org/literature/online/speeches/toronto-20150605
http://en.heartfulness.or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