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能讓十七、八歲做出的決定,

決定未來七、八十年的生活走向呢?

(一)

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個圍城,在裡面的人想出去,在外面的人想進去。

每一名師範生最開始做出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決定,也就是,在高考志願單上,選擇「免費師範生」這個身份的時候,其實只有十七、八歲。

花一樣的年齡,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但同時,也是對未來充滿好奇與迷茫的年紀。

怎麼能讓十七、八歲做出的決定,決定未來七、八十年的生活走向呢?

聽到很多人都說,是爸爸媽媽覺得當老師好,我真的很不想當老師,填志願的最後一天最後一小時我才哭著填報了「免費師範生」。大學讀書這麼久,當周圍同學非常熱情地討論「如何把課上得更加深入淺出」、「如何調動大家對課程知識的熱情時」……我總是冷眼旁觀者,實在無法從身體內部,調動不起來任何動力,參與到他們之中。

我想換專業。

可是成績又不夠好,換專業失敗了,好像現在面前只有一條路——毀約考研,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未來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

每次和父母說到這些的時候,只有爭吵,只有一地雞毛——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呢?現在就業行情多難呀!誰誰家的女兒,還是一個研究生,想進學校當老師,連續幾年都沒考上,你怎麼就不懂珍惜呢?將來肯定會後悔的!

……

(二)

這樣的對話情景,我也非常熟悉,因為曾經也反覆發生在我的身上。

我大概是屬於最能折騰的那類「不聽話小孩」之一了。

我的父母和大家的父母一樣,根據他們的人生經歷、人生見識,從自身的幸福感受出發,告訴我說,當老師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職業了。

特別是我的父親,總愛反覆說,無關於男權女權,只是在他的觀念裡面,一個女人活得最好的樣子,就是在她五十歲的時候,別人還會覺得她年輕得像三十歲。

如此一來,教師在所有職業裡面是他認為最能夠實現這種事情的群體——和永遠最年輕的群體打交道,和永遠最純真的世界相依偎,時間就像是靜止一樣,社會就像是靜態一樣,只向你展現最美好、最溫情的一面。

這是他的想法,同時我也認同——教師就是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最純粹的工作。因為每天所面對的人呀,是初出茅廬、社會化程度最低的青春血液呀。

認同歸認同,成為教師,不是我的想法。

當然一個「十八線小城市」長大的人,在十七歲的時候連世界上有什麼可以做都不知道,更別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了。

只是,那時候和高中同桌一起訂閱雜誌《心理月刊》,對「心理學」有莫名的好感,專欄作家「素黑」就是我倆共同的女神。不過,父母從他們的經驗出發,認為學「心理學」的都是「神經病」,要是讀了就完蛋了。

兩方博弈,我放棄了「心理學」,但同時我也堅決抵制了「國防生」和「師範生」。

十七歲的我對自己要去學什麼確實不夠堅定,但是對於自己一定不學什麼有著足夠的堅定。

(三)

後來大學學了經濟類專業,真是熱門無雙,也是頭疼無雙。

因為父母的朋友告訴他們,這個專業要麼有錢,要麼窮,唯一保險的就是讀研。於是,父母每次打電話過來,聊天的話題就變成了,要好好學數學、好好學英語,以後考研要用。

大學室友都知道,每次父親打電話過來,我基本上都是把電話放在旁邊,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因為實在太浪費時間了。一件事情反覆說上一兩個小時,不可怕嗎?能不煩嗎?

每個人都是短板,我的短板就是學不懂數學,特別是曲線圖。腦殼疼。只是當時,我也知道,無論當初什麼原因選擇了這個專業,都要自己去承擔結果,努力創造著讓自己去愛上它的機會。

至少,就算不喜歡,也要保證畢業之後,也能拿著專業相關的證書混飯吃——我在廈門考過期貨從業證、考過會計從業證、考過銀行從業證,我在福州考過央行金融英語……因為有些地方真的偏遠,當然也是因為我窮,所以也發生過,兩堂考試間隙,我就攤在樓梯間睡了的故事。

我要證明給大家,我不是因為不努力找借口說自己不喜歡,想要換專業。而是,我有能力學好,但是我不喜歡。

只有把事情做好的人,才有權利說表達不喜歡。

如果你不知道未來做什麼,那就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奇特的經歷,在考證的路上,我也認識、結交了很多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和他們的接觸、聊天,遠勝於課本知識對我的影響。

只是,一路走來,一路了解,似乎只是在排除錯誤答案。

我依然不知道,何去何從。

不過運氣挺好的,在大一的時候旁聽了講座,來自台灣的李欣頻老師分享了曾經她的就業困惑;在大二的時候選擇了先修,想給未來留下更多自由的時間去試錯;在大三的時候遇到了交換,終於在交換的半年時間裡,找到了自己想要走的路。

至少是那個時候,自己認定了,能夠為它克服一切的路。

(四)

我對自己在台灣的任務定位,就是尋找前路、尋找意義。

大半年時間,參加了我能夠參加的所有活動:台北公務員的文化行走、松山文化創意園的服裝走秀、每周五晚台北故事館的作家分享、每個周末國立圖書館的講座沙龍、每一次科技館博物館所舉辦的互動展示……甚至全程參加過台灣總統府開放日、各種區縣議員拉票拜票騙票的現場。

可以說,台北士林區、中山區、大同區、中正區、信義區,無論是零售便利店、藝術手作坊、餐飲咖啡廳、書刊雜貨鋪,還是商業大廈接待前台、保安保潔保全休息室、菜場夜市攤位大賣場,我都進去過,和他們聊過天。

其中,有兩個人對我影響極大。

一個人是台灣大學的教授,在紫藤爐參加茶藝活動時,剛好坐我旁邊。因為他的原因,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文科專業有那麼多細分。原來媒體有這麼多有趣的相關研究。

一個人是師大夜市的阿媽,深夜閑逛在她家店鋪吃豬腳飯時,聊天結識。因為她的原因,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碩士出生也可能來擺攤。原來隨著發展學歷就是興趣提升。

回到大陸,已經是大三下學期後半段了,整理收集很多學校的資料,已經到了大學階段最後一個暑假——直到那個時候,我才做出決定,考研,文科、北京。

(五)

當做出要考文科研究生的決定時,幾年前高考填報志願的情形又再次上演。

父母從他們的朋友那裡聽說,「物流管理」是一個很好的專業,就業好,希望我去考;或者就本校保研,「計量經濟學」是最好的專業,未來很光明。

我和父母說,我已經決定了要考文科,要去讀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

有天清晨,母親給我打電話,說,父親知道我想要去讀文科,這段時間整夜整夜睡不著,頭髮都白了不少。

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我該怎麼辦?

那段時間,我挨著給同學、朋友打電話、發信息,期待得到一丁點的支持,哪怕就是一句「你去試試吧」。

很現實很殘忍。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與我站同邊。

我相信很多人都這樣做過,也許你的情況比我好。

大概我的同學都是理科生吧,只能這樣自我安慰。

那時候,班主任也找我,聽說你要考什麼,考數學嗎?

不考。

那有什麼好學的?趁早換吧!

全世界都在等待我放棄,全世界都不看好我轉向文科的時候,我也不知道當時那裡來的定力,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大概就是對所選專業的喜愛在支撐著。

活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如此堅定。

也許,為了這個決定,可能面臨,即使考上研究生,父母也不給我交學費的問題。

哪能怎麼樣呢?為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吃點苦,心裡樂著呢。

於是,就有了每天為吃西苑7點特供麵線糊的快樂早起、在第二自修室四樓看書忘記吃飯的精神愉悅、傍晚校園超市書店的瞎逛放鬆、晚上十點運動場上的放飛自我,還有無論看到什麼、聽見什麼,都能往考研專業課理論上套的魔怔。

結局當然是美好的,而且因為這個決定,我開始相信,只要我認定的事情,一定可以成功,且一定最適合自己。

(六)

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有方向。

因為我知道方向,所以我知道放棄眼前的「捷徑」,可以去往哪裡。可以往哪個方向努力。

如果你也已經找到了自己想換的專業,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承擔後果,那很好,非常棒,在年輕的時候拼盡全力去試試吧。

來一趟人間,不容易,不要遺憾。

但是,如果你只是不想當老師,但卻不知道放棄「師範生」後,何去何從,那很慘,非常難,年輕的時候盲目衝動是最大毛病。

來一趟人間,不容易,不要草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