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歧視的定義是:商品或服務的供給方在給不同的消費者提供同等級、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採用不同的銷售價格或定價策略。其中的「歧視」並非真正的歧視意思,而是用來表示價格的相對差異。而根據價格差異程度的不同,一般將其劃分為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和三級價格歧視這3類,具體的定義和實際應用在下文講述。

1、一級價格歧視,按人來定價

一級價格歧視又被稱為完全價格歧視,其假定供給方完全瞭解每個消費者對任何數量的商品或服務所願意支付的最大金額,並以此針對每個消費者設定不同價格,以實現對每個消費者的消費剩餘的全部佔有。

由於信息的割裂和缺失,在現實中供給方不可能完整的瞭解每個消費者的保留價格,所以一級價格歧視屬於極端情況。但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企業根據用戶歷史行為數據、行業共享數據等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已經能夠極大程度的逼近一級價格歧視的理想情況。

比較典型的案例就是前段時間熱傳的「大數據殺熟」事件,其中就包括滴滴打車在同時間、同路段的快車對不同用戶顯示不同價格,以及攜程上同時間、同房型的酒店對不同用戶顯示不同價格。這裡面就涉及到企業根據數據分析對每個用戶進行畫像後的差異化定價,在定價的同時也會配套使用差異化發放紅包和優惠券等形式來降低用戶敏感度和負面影響。

2、二級價格歧視,按量來定價

二級價格歧視又稱為數量歧視,是供給方對消費者的需求曲線有一定了解,針對同一商品或服務的不同購買量來進行差別定價,但每個消費者購買相同數量的價格一樣。

其核心是通過不同購買量來實現價格歧視,最常見的就是各類交易平臺使用的團購、滿贈和滿減等方式,這類定價策略一般為正向二級價格歧視,即消費者購買的數量越多,實際商品的單價越便宜,而其中價格下降導致的收益下降小於價格下降帶來的銷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收益,故供給方的整體利潤是增加的。

除了正向二級價格歧視,逆向二級價格歧視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最典型的就是階梯電價和水價,如①月度用電量在180度以內,每度0.6元;②超過180度後,181度~360度之間,每度為0.7元;③超過360度後,361度~540度之間,每度為0.8元......以此類推,這裡的定價便是買的越多價格越貴。而這種定價策略產生的前提條件是:

1)供給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在特定區域處於壟斷(或相對接近)地位;

2)能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並降低貧富差距問題。

3、三級價格歧視,按類來定價

三級價格歧視是供給方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進行分類,再根據不同類用戶所代表市場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來制定不同價格策略。當某類用戶羣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大,則定價越低;需求價格彈性越小,則定價越高。從而在需求彈性小的用戶羣中獲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價值。

這種定價方式就涉及到對消費者進行用戶分類,常見的方式有:

1)優惠券的發放(不包含新人禮包),如淘寶和網易嚴選等平臺採用的店鋪優惠券主動領取,而非直接發放或降價的方式,即通過消費者主動的方式來劃分用戶的價格敏感度;

2)分享拉人降價,如拼多多的拼團或美團、餓了麼的分享紅包模式,針對消費者價值敏感度高的用戶進行優惠刺激,將潛在消費者變成客戶。

4、寫在最後

需要注意的是,價格歧視定義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同等級、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即表示同一產品。而在Android和iOS系統中同一應用提供的同種虛擬服務,由於iOS系統應用內購的30%抽傭政策,導致兩個系統中的同一服務的生產成本不同,不能認定為同一產品,所以iOS用戶在購買虛擬物品時比Android用戶貴,實際為多餘產品成本的支出,不屬於價格歧視範疇。

同時,價格歧視的實行是有實際的現實意義的。它幫助供給方保住了哪些願意支付高價格的消費者,又吸引了那些只願意支付低價格的潛在消費者,讓供給方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價格歧視也讓消費者能夠享受多買多得的機會,相比於統一定價,它能讓不同支付能力的消費者都能買到所需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進而達到雙贏的結果。

最後,你還注意到平時使用的產品中有哪些用到價格歧視嗎?歡迎留言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