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的家鄉福建上杭,是閩西(即龍巖市)的純客縣之一,物華天寶,人文競秀,為客家祖籍地之一。孕育於崇山汀水間,上承古漢族禮制,近蒙程朱理學「澤被」,上杭形成了許多地區特色濃厚、人文魅力突出的風俗,其中最為盛大、最有趣的莫過於「扛菩薩」。而在「扛菩薩」領域處於江湖老大地位、歷史最悠久、逼格最高、儀式最隆重的,當然要屬水哥的老家通賢了。

1.求菩薩

即一羣人共同角逐,確立由誰家供養菩薩(三大老佛),一般在農曆九月舉行。具體方式是,在一個直徑約一米二的,內面塗滿香油的大簸箕(客家話稱「爬欄」)裏,投放兩根形似筷子、底部略尖的棍狀物。誰能把這兩個東西立起來,就算誰求到菩薩。難度很大有木有?純靠機緣和運氣啊。若不止一個人能把兩根都豎起來,則打成平手的人繼續PK,直到最後只有一個人能勝出。菩薩將在最後勝出的人家裡安住一年,這家人不僅能得到菩薩最直接的護佑,還能收穫不少香火錢。

三大老佛

2.競標「扛菩薩」

咦?下圖中他們在幹嘛?不是「扎金花」,而是「撿勾」(即抓鬮)!誰「扛菩薩」,意味著誰就能沾染更多福氣和財運,所以,這種好事大家自然踴躍異常。「扛菩薩」前一天,村裡要通過競標(暗標)決定由誰來扛,誰出的錢多誰扛,誰出的錢多誰在前面位置扛或者扛前面的菩薩。當然,為避免兄弟子叔傷和氣,通賢一些村已放棄競標而改用抓鬮了。

3.組建「菩薩軍」

「菩薩軍」是水哥給「扛菩薩」的隊伍取的名號,因為他們有組織、有紀律而且勇冠三軍(待會兒你們就知道了)。「菩薩軍」全部由男性組成(大部分是「當家的」),分為吹打組、旗牌組、擡扛組、鳴炮組,陣容規模可達二三十人,吹打組有時請專業樂隊前來助陣。他們統一帶著白色草帽、穿白色T恤,腰纏辟邪紅腰帶。小時候,水哥也曾是棋牌組的一員,也曾扛著彩旗在鞭炮陣中勇往直前。

4.菩薩巡遊

通賢「扛菩薩」在農曆四月初開始,要持續近一個月,村與村接力完成這一盛事。一共有四尊菩薩。走在前面的是獅子轎,相當於菩薩的坐騎。接著是三大老佛的列祖列祖的神位,第三是三大老佛,第四是天兵天將。有些村子還會把當地的土地神一起擡出來扛,如水哥的老家嶺頭村,除了以上四尊菩薩之外,還在天兵天將後面扛著五穀仙人和仙師公爹。菩薩們的「職能」各不相同,如五穀仙人負責護佑百姓五穀豐登,國泰平安。有趣的是,通賢講究「破日」,即不吉利的日子,逢「破日」「扛菩薩」要暫停。輪到當天扛菩薩的村子,趁清早的吉時,把菩薩從上個村子接過來,扛著它們遊村走巷。一路上,會設置幾個休息點,菩薩可以在此「休息」。吹打組在陣前敲鑼打鼓,四人舉著肅靜、威嚴牌子開路。每尊菩薩都有專人撐涼傘,為菩薩遮擋陽光。菩薩坐在轎裏,悠然自得,後面緊跟著兩排彩旗,最後面是鳴炮組,如同古時欽差大臣出巡般浩浩蕩蕩,沿著村道環繞一圈,最後又擡回安住地,端放神位。

菩薩軍穿過嶺頭村鄒屋(水哥阿美的孃家)的山路

菩薩軍」穿過狹窄的村中小道

水哥的小學同學把菩薩抱著走

菩薩軍」圍著休息點的涼棚轉圈

菩薩軍」轉圈

菩薩抵達休息點,人們急忙參拜

菩薩「落轎休息

菩薩離開休息點,人們拱手相送

5.勇闖鞭炮陣

「菩薩軍」闖鞭炮陣,是「扛菩薩」中最有意思也最震撼人心的重頭戲。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大量的煙花爆竹,用來迎接菩薩和歡送菩薩。村民們為了能讓菩薩在自家門前多停留一刻,在路上設置了密密麻麻縱橫交錯的鞭炮陣。據粗略估計,僅僅嶺頭村(今年菩薩在此停留四天)「扛菩薩」期間,村民購置煙花爆竹的花銷就高達三十萬元。通賢「扛菩薩」有「三進一退」之說,即走三步退一步,就是為了躲避熱情的鄉民丟過來的鞭炮,場面異常驚心動魄。看看下面圖片中這種鞭炮陣,連去廈門的大巴車都被逼停了,恐怕就是關公再世,沒有赤兔寶馬也不敢闖吧?吉時一到必須要走時,「菩薩軍」只能硬著頭皮衝過去了,真是勇氣可嘉啊。

鞭炮陣

後生在炮火中淡定放鞭炮,大家看看濃霧後面是什麼

幾名後生布下「天羅地網」,生生將國道截斷

一個大叔把鞭炮扔過去,「菩薩軍」開始三進一退

人們佈置鞭炮陣攔住「菩薩軍」,為首的男子把鞭炮朝「菩薩軍」扔過去

這種架勢,就是關公再世恐怕也只能止步興嘆

一輛前往廈門的大巴停車觀望,司機拿出手機拍照

6.焚香跪拜

菩薩所經之處,許多民眾或駐足觀望,或奔走出迎,爭相目睹菩薩的風采。家家戶戶都在家門口設香案、擺供品,朝拜菩薩。村裡會提前在休息點搭棚設臺,把菩薩們擺在上位,善男信女們紛紛往菩薩身上掛紅包,拿出自己的果品珍饈孝敬菩薩。趁「菩薩軍」休整的空檔,人們抓緊時間燒香念經,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安康。閩西地區尚佛,扛菩薩是一場全民行動,也是信佛者與佛的一次直接的心靈的接觸。所以,從本質上說,扛菩薩不是運動,也不是遊戲,而是一場「精神的交流」。

一個後生高高躍起,把紅包掛到菩薩身上

一個老奶奶虔誠跪拜,也許是在祈禱她的大孫子能考上上杭一中(水哥母校)呢

一個年輕女子點燃佛香

人們排隊上香

熱鬧的朝拜景象

供盤

供品,小時候水哥偷吃過不少,所以才能考上清華,哈哈哈

7.齋菜宴客

「扛菩薩」當天是要吃齋的,村裡的媳婦們前一天就要浸米磨粉,做米粿、煎油炸糕、炸糖粿(客家話稱「匣子」)、溫米酒,張羅一桌子的齋菜,盛情款待趕來吃「米粿」的親朋好友。初中以前(高中學業忙,沒空回家),一到「扛菩薩」,我們同學間便互相邀約,三五成羣,呼呼啦啦,今天中午去你家,明天中午到他家,學著大人的樣子喝米酒、行酒令、吃齋菜,吹牛談天,很是愜意。齋菜主要有米粿、糖粿、油炸糕、餈粑、帶子扳、各種時蔬、銀耳紅棗湯等等。現在回想起來,故鄉的齋菜比大都市素菜館的好吃百倍。

米粿(內有餡,客家經典美食,水哥一口氣能吃六個)

油粿(這種是甜的,咬下去滋溜溜,客家絕色美食,水哥一口氣能吃八條)

打餈粑,需要男女搭配,男的掄錘,女的揉麪

餈粑,水哥的涎流出來了……

油炸糕,濃香型食物……水哥的喉嚨在蠕動

再放個大招……「扛菩薩」標準素菜宴!

8.唱大戲

為了烘托熱鬧的氣氛,「扛菩薩」期間,村委會請來戲團唱大戲。以嶺頭村為例,大戲要唱足三天三夜。這幾天成了全村狂歡的時刻,尤其是孩子們。記憶中,水哥還讀小學的時候,曾經從學校牆邊的洞裏鑽出去偷看大戲,還和小夥伴留到後臺偷瞄演員化妝。一到晚上,窄窄的籃球場就變得水泄不通,賣李子賣玉米賣麥芽糖棉花糖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吳伯伯鄧奶奶曹大爺邱大媽們,被演員誇張的表演逗得前仰後合。你會看到很久沒出門的劉瘸子早早端坐在前排,當然也能瞅見風流的歪眼佬在和某個寡婦調笑。前幾天,水哥打電話給老爸,打了幾個都沒接通,原來是去聽「大戲」了,可見現場有多鬧騰。當然,富裕的村子已經開始高價聘請更有料的專業團隊來演出了,而且羣眾反響不錯,尤其是男性,「老土的」大戲恐怕要慢慢淡出歷史了。

唱大戲,勾起了水哥的童年回憶

水哥認為的「扛菩薩」的重要元素都在這了,還有哪位覺得不足、不滿、不懂、或者不服的,敬請留言騷擾。

(更多精彩,請關注水哥微信公眾號「西閩山人」ID:shuihezi007)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