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評選山東人最討厭的十句話,榜首位置一定是:

你們山東人是不是天天都喫煎餅卷大蔥?

受早年間革命劇洗腦,外地人但凡聊到山東飲食,言必稱「煎餅卷大蔥」。都2018年了,如果還在問山東人這句話,要麼是不尊重的故意調侃,要麼就是對山東煎餅一無所知,無論哪一條都會被山東人立刻拉黑

▲電影《紅日》裏的魔性卷煎餅片段,實力傳播了煎餅卷大蔥概念

首先,山東也喫其他主食,即便喫煎餅也並不是全境喫煎餅,一般「魯國人」喫,「齊國人」不喫,再者煎餅可鹽可甜,明明可以卷一切啊!這句話不光是對山東人的誤解,更是對煎餅的褻瀆!

當然,外地人對煎餅的誤解不止如此。把煎餅誤認為紙、咬合肌不發達不敢輕易嘗試煎餅、完全get不到煎餅的好喫點,每逢聽到此類言論本山東飽妹只會在內心默默惋惜。要知道剛出鏊子的煎餅是甜的、脆的,能嘗到穀物的香氣,可以直接空口吃。

放久了的煎餅可以卷帶湯汁的食物,菜汁浸過的煎餅分分鐘變軟和菜合二為一,哪裡需要發動咬合肌。山東煎餅不能再這麼被誤解下去了!

今天,飽妹要還山東煎餅一個清白,帶你正確認識煎餅本餅!

煎餅,是煎餅果子嗎?

拿煎餅果子和煎餅相提並論的人,根本不知道煎餅的厲害。

先不說一個有「餡」,一個沒有,按輩份來講,煎餅果子、嘎巴菜不喊煎餅「祖宗」,也至少要喊山東煎餅「爸爸」。中華上下五千年,煎餅也活了5000+歲,我們喫的不是煎餅,是歷史的沉澱!

早在5000年前的遺址中,就發現過陶土燒成的標準餅鏊,在明朝萬曆年間,山東人就已經開始製作煎餅,就連明朝的「分家契約」中,都記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能被當做財產分家,可見煎餅的重要地位。放到舊社會,山東姑娘不會女紅不要緊,烙不好煎餅卻會成為剩女,在父母輩的諄諄教誨(威逼利誘)下,當年的一個個山東姑娘掌握著煎餅製作大法,在山東將煎餅發揚光大。

資料來源:

王仁湘. 煎餅:鏊子煎出的歷史滋味[N].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04日(08)

看著粗獷的煎餅,製作過程其實非常複雜細膩。一張標準的山東煎餅,需要提前一晚浸泡原料,再用石磨細細碾磨,想要圖快,得到的顆粒也會過大,影響口感。磨好的煎餅糊子再進行攤制。熱乎的煎餅不能直接裝袋,還要經過晾涼摺疊工序,是真真的需要慢工出細活

那麼煎餅大佬具體是如何養成的?讓飽妹替你細細分解。

煎餅養成記

在山東人眼裡,是糧食就能做成煎餅。山東煎餅沒有任何添加劑,原料就是糧食本身。麥子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地瓜煎餅,各種原料淘洗、浸泡、粉碎,再加水拌成糊子,就是煎餅的原料——煎餅糊子

不過這套公式具體實施起來還是有很多講究,新米沉面是基本常識,即剛下來的新麥子不好攤,陳的小米會發苦。另外純麥子的煎餅要將麥子燙一遍;有些地方在磨糊前,兌入三分之一或一半的「熟料」,這樣磨出來的糊子容易攤制,出品的煎餅柔軟好喫;地瓜幹在磨製成面後,要用水浸泡,把地瓜面裏的黑水浸出……

每個煎餅糊子配方都經過了反覆嘗試,流傳下來的都是經典

鏊子是攤煎餅的專用工具,一般為鐵制,跟攤煎餅果子的平整鐵盤不同,鏊子的中心稍凸,底下燒火,上麵攤煎餅,燒鏊子最好選用玉米棒等燃燒均勻的材料做生火原料,也可以用木炭和煤代替。

燒鏊子是個技術活,火太旺煎餅容易焦糊,燒涼了煎餅會發白易碎,濕潤粘牙,煎餅的整個攤制過程只有2、30秒,火力非常重要,一般都是家裡攤煎餅最德高望重的煎餅達人來操作,最能拿捏火候。

每個煎餅達人家裡,都會有一個非常有年代感的自製油擦子,別名也稱「油褡子」,是一個用十幾層布縫製的方形擦子,上面滲著食用油,攤煎餅之前先用來擦鏊子,擦過之後煎餅糊子更容易推開,也能防止煎餅粘連鏊子,可以痛快分離。

推動糊子的工具主要有兩種,除了大家比較常見的天津煎餅果子同款,還有一種是篪(chí)子,長相也非常像一個有弧度的尺子,把糊子放在熱鏊子上之後,用篪子左右推攤,糊子便可薄薄地攤在了鏊子上,等待揭鏊子而起。

煎餅攤好了還要進行美容整形,剛攤好的煎餅必須要揭兩次,最初是放在蓋頂上直接摞起來,第一揭要把脆的地方和濕潤的地方交錯放,把邊邊角角翹起來的地方放到中間,使煎餅口感更均勻。

第二揭更考驗手法,揭開後要將煎餅疊成長方形,這種疊法方便存放,喫煎餅的時候還能體會到從薄到厚兩種口感,不愧是探索了5000年的最佳造型。飽妹也準備了一張分解圖,帶你窺探各中精髓。

不過,以上也只是山東煎餅的基本操作,深入山東煎餅江湖,你會發現更多驚喜。

山東煎餅區分佈

在山東,以煎餅為主食的地方一般集中在泰安、萊蕪、臨沂、日照等魯中和魯東南地區,但是在山東各個城市你絕對找不出兩張一模一樣的煎餅,每張煎餅都是不一樣的煙火。按照大分類區分,煎餅一般分為攤的、刮的、滾的

攤煎餅和刮煎餅的不同,主要在於工具的區別。攤煎餅的做法最普及,也正是《煎餅賦》大作蒲松齡家鄉淄博淄川的特色煎餅。

刮煎餅的代表方陣是泰安,這種煎餅在磨好糊後,要經過一段時間發酵,攤出來的餅更薄,略帶酸味,又叫酸煎餅。濟南煎餅的頭牌糖酥煎餅,在煎餅糊子中創新的添加了糖,煎餅搖身一變成了小清新,成功擠入精緻小喫行列。甜系列有了,鹽系代表菜煎餅是滕州特色,在攤好的煎餅裏包入菜,加調味品炒熟成為豪華餡料,一般的菜有白菜、韭菜、白蘿蔔、胡蘿蔔、豆腐、粉條、蝦皮,菜是生的,是放在餅裏攤熟的,餡料之上再蓋一張煎餅交替攤制就是菜煎餅。

? 百度糯米

但是要說山東煎餅裏當之無愧的明星,還屬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臨沂滾煎餅。滾煎餅更具特色,一般用於質地比較粗糙的地瓜煎餅,不用糊子,是用麵糰在鏊子上多次滾動而成,滾滿一層,攤熟的煎餅就可以揭下來。雖然模樣不怎麼平整,但是卻以原味取勝。

資料來源:

張廉明. 山東煎餅史話[J]. 民俗研究, 1990年04月02日(48)

容納各地特色,費盡心力烙的煎餅怎麼食用纔不辜負?除卻已經包含餡料的少量煎餅種類,大部分山東煎餅如同「白紙」,等著接受各種菜品檢驗,不過在喫煎餅之前,一定要先學會卷煎餅

像山東人一樣喫煎餅

卷煎餅是煎餅區山東人都自帶的技能。這在外地人眼中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操作,多次嘗試失敗後通常會一氣之下將煎餅直接撕著喫,邊喫還會邊埋怨煎餅喫著就像紙。正確操作是把煎餅從中間打開,將菜夾到裡面,捲成筒狀

學會卷煎餅之後,就可以任意挑選煎餅君的系列搭配了。

基礎搭配是廣為流傳的蔥段、豆瓣醬。山東大蔥完全不是外地人想像中的辛辣難聞,搭配豆瓣醬,除了本身甜絲絲的口感,還增加了鮮味。一般現在還會加入雞蛋(牙口不太好可以配炒雞蛋)、榨菜、蝦皮等豪華配角,另外受早些年間餃子不夠分煎餅來湊的煎餅卷水餃影響,煎餅卷油條的主食配主食喫法依舊廣泛沿用。

煎餅配煎豆腐加蒜泥,是蔥蒜派的另一佳作。煎過的豆腐外表酥脆,內裏柔軟,蒜汁浸透著煎餅,既升華了味道還軟化了煎餅。

? 壯壯媽2003

煎餅配炸黃鯽子魚,是山東沿海的小確幸,魚炸的酥脆,卷進煎餅裏連骨頭一起吞下,鍋裏剩下的魚油也不浪費,放一張煎餅進鍋,煎餅分分鐘煎成香氣十足的魚味薄脆。

配烤串炸串,是年輕一代的煎餅喫法,更符合煎餅卷一切的要義。一口下去有肉有菜,混著燒烤炸物的迷人香氣,是山東版深夜食堂的頭號種子。

如果問老一輩煎餅喫法,他們絕對會推薦兩種簡樸但是味道不簡單的搭配,那就是煎餅配豬油+醬油(醬油和豬油混合用乾的煎餅泡著喫)和煎餅配白糖的靈魂喫法。

以上只是山東煎餅可卷菜的冰山一角,作為一個包容的食物,山東煎餅其實沒有標準搭配,肉魚葷素,想卷什麼全憑自己的喜好,但能確定的是,它絕不會被卷大蔥侷限。

煎餅餵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山東人,在貧困年代,它曾經是家家戶戶賴以生存的主食,老一輩闖關東的山東人還把它帶去東北,作為最初踏入東北的謀生手段。

煎餅看似一張薄紙,承載的卻是山東人的集體回憶。作為山東的年輕一代,雖然煎餅不再成為我們的日常主食,但是我們還是不願煎餅被誤解,每當被問及你們山東人是不是隻喫煎餅卷大蔥的時候,飽妹想說:

你可能根本不瞭解山東煎餅


微博:『@是飽妹吖 』有更多喫喝日常~

微信公眾號:『福桃九分飽(id:futaojiufenbao)』有一手美食推薦,回復「電影」還有美食電影打包放送~

福桃九分飽,專註於最接地氣的美食報道,探索一切帶勁的美食,對雞鴨魚牛羊、零食點心酒糖茶有較深入的研究,還時不時對社會熱點進行爆炒亂燉式解答。

聽說,關注福桃九分飽的人,怎麼喫都不會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