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4月9日,旅居美国的台裔服装设计师吴季刚与相识11年的男友Gustavo Rangel步入礼堂,做了真爱不分性别的最佳见证,而吴季刚的母亲陈美云女士说的一席话:「人的性向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当妈妈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心全力支持。」更是令人感动。不免让墨镜哥想到去年2015年也有这样的一部电影,主角决定自己的性别、决定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深爱的人全心全力支持这样的决定,就是这次的听电影:〈丹麦女孩〉。

 

(图片说明:辽阔的岛礁,带出丹麦女孩的标题)

 

开端

一望无际的草原,微风吹拂的野花杂草,耸立在翠绿水草间特别突兀的枯树,沾满泥泞苔藓的沼泽,悬崖边的碎石块,湖畔笔直并排的成列的老树。每一幕灰暗色系的鲜明风景幻化成画布上的颜料,这一幅幅笔触细腻鲜明的画作出自画家埃恩纳 维格纳的手笔。1926年的哥本哈根,埃恩纳是一位初露锋芒且炙手可热的油画家,画展总是吸引为数众多的绅士名流前来观赏。除了艺术的细胞,埃恩纳俊美的容貌似乎也是展览的卖点之一。一头褐色的浓密发丝、宛如用大理石刻划出来的脸庞、修长高挑的身形、搭配一身剪裁合身的西装,而最令人称羡的莫过于与妻子葛蕾塔的鹣鲽情深。虽不若埃恩纳的高知名度,葛蕾塔也同样以画家身份等待发迹,埃恩纳擅长风景画,葛蕾塔则是以人物画见长。看似自然、美好的日常景色,却在葛蕾塔要求丈夫换上女装充当女模特儿供她摹拟的那一刻慢慢走调,以埃恩纳女装扮相所虚构的美女莉莉做为模特儿的一系列画作大受好评,葛蕾塔怀才不遇的画家生涯露出曙光,然而埃恩纳内心的潘朵拉之盒解锁开启,男扮女装的游戏一发不可收拾,亭亭玉立的丹麦女孩莉莉逐渐占据了埃恩纳的内心,葛蕾塔必须要面对丈夫已经不存在的现实…。

 

(图片说明:埃恩纳换上女舞者装扮,充当妻子的模特儿)

 

对女体的追求

如何才能成为完整的女人?有些女人用男人来滋润;有些女人用婚姻来证明;有些女人用虚荣来满足;有些女人用生育来成就,而丹麦女孩莉莉,却是要献上生命才能获得完整的自己。即便成了家、立了业、享誉了盛名,埃恩纳心中的莉莉其实不曾消逝,只是透过画布中,那片孩提时与曾经暗恋的男孩一同游玩过的荒野草原绘画来透露自己的存在,尔后在埃恩纳换上美丽舞衣后苏醒。每当他一次次穿越剧场后台,不自觉用手轻抚著一件件戏服,内心所想像的并不是包覆在衣服内的姣好女体,而是华丽戏服穿在自己身上的姿态。为了呈现出对自己「真正的身体」的渴望,饰演埃恩纳/莉莉的艾迪瑞德曼可是相当牺牲。他站在穿衣镜前,将身上的男性西服卸下,手掌紧贴著小腹,随著底裤的滑落往下,若隐若现的手指后,性器官昭然若揭。看著自己男性的胴体,莉莉(埃恩纳)的表情充满不敢置信,无法接受这是属于自己的身体,两腿间器官显得无比多余,直到她将这器官慢慢压入两腿间,莉莉脸上浮现出安心与满足,将蕾丝洋装披在胸前比对著,转身露出白皙的肩膀,这才是她真正的肉体。但莉莉不满足于肉体的追求,女性的媚态也呼唤著她,在巴黎一间仅供男人阅览的声色场所,莉莉坐在只有一座小台灯的房间,隔著一面玻璃外的裸女抚摸著自己的身体,时而急促、时而缓慢,从臀部、腰间、胸口、脖子、嘴唇、脸颊、耳垂,一直到头发,性感撩人的一举一动,让莉莉不自觉跟著模仿。房间外的莉莉,与房间内的风尘女子,两个人的动作透过玻璃的反射交叠成一体,摇曳生姿。

 

(图片说明:莉莉模仿著风尘女子的媚态)

 

「性」的启蒙者

 

尽管早已是一位步入婚姻的成年男子,对于刚萌发出性别认同观念的莉莉而言,首要冲击到的便是「性」观念的转换。最早是从儿时玩伴汉斯开始,唇红齿白的少年埃恩纳尚未产生两性的观念,但「莉莉」却已经为汉斯」有了有了情窦初开的幻想,但父亲激烈的反弹和当时世俗的观点,而后莉莉便在埃恩纳往后的人生被压抑在内心深处。此时出现的葛蕾塔维持了埃恩纳身为男性的情欲,在清晨时赖床的嬉闹、留恋,就像一对寻常的夫妻。最后,偶然在聚会中以埃恩纳莉莉的扮相认识的男士亨里克,对莉莉积极的引诱、索吻,点燃了莉莉属于女性的欲望,同时也正式宣告,埃恩纳已经回不去葛蕾塔丈夫的身份了。不过虽然无法再成为平凡的夫妻,但埃恩纳与莉莉最深爱、倚赖的仍然只有葛蕾塔。有几幕很有意思,葛蕾塔坐在床上,从背后慢慢解开埃恩纳的衬衫,男性的服装底下穿的却是女性丝质吊带睡衣;莉莉苏醒后,葛蕾塔努力尝试找回与丈夫的过往,沿著埃恩纳的胸膛一路往下亲吻,却在最重要的那一刻被激动的遏止;最后埃恩纳不存在了,葛蕾塔与莉莉隔著半透明的薄布幕一同躺在床上,莉莉侧身与葛蕾塔交谈,修长的双腿交错微屈,展露无限女人韵味,另一侧的葛蕾塔平躺著,双手放在胸前,稳重的和莉莉谈论关于婚姻的梦想。两个「女人」,一个因为找回自我而自信、一个因为支持所爱而坚强,展现出的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图片说明:同一张床上隔著布幕,莉莉与葛蕾塔展现不同风情)

 

医学的质疑与救赎

 

当内心的灵魂和外在的肉体相互冲突,我们无法替换自己的灵魂,唯一的方法仅有「修正」自己的肉体。在1926年保守年代,即便是同性恋议题都是隐晦而不可探究的,遑论要将上帝赐予自己的身体进行性别上的变更,「变性」这样的概念不单天马行空,更是惊世骇俗。埃恩纳的身体出现明显异状正是在莉莉苏醒后不久,每个月总会伴随鼻血及胃痉挛,不免令人联想到女人每个月造访的月事。哥本哈根的医生判断为「内分泌失调」,埃纳躺在手术台上,身躯被黑色皮带固定,接踵而来一连串的放射治疗,得到的结论是无药可医。而巴黎的医生将莉莉的存在解读为「精神分裂」,莉莉只能仓惶在医生带著精神病患用束缚衣回来前跳窗逃逸。终于,一个来自德国德勒斯登的医生为莉莉带来一丝曙光,但也是一场赌上生命的挑战。华纳克洛斯医生相信莉莉的存在,同时也提供解决的方式,就是史无前例的「变性手术」,在取下身体上属于男性的器官后,于第二次手术在体内建构一个阴道。莉莉听闻后几乎掩不住嘴角上扬的笑意,这是最危险的赌注,却也是唯一能救赎她的方法。最后手术的成功与否已经不重要了,莉莉用虚弱的身体进行完两次手术,尽管脸色苍白如纸,脸上的微笑却不曾间断,而清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充满喜悦的说著:「我是完整的自己了」。

 

(图片说明:埃恩纳躺在手术台,接受医学的霸凌)

 

最佳女主角?

 

丹麦女孩这样的题材,即使在2016年的现今也仍然存在著不小的争议与话题性,在某些保守国家认定此片涉及同性恋题材被禁止上映,其实电影中的同性恋角色仅有爱慕「埃恩纳」的亨瑞克一个人。当他抚摸著莉莉时,口中却不自觉吐出了「埃恩纳」的名字,这并不是莉莉想要的回应,因为此刻的她并不是埃恩纳,而是用莉莉的情感为亨里克感到心动。说穿了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间产生出牵引,与「同性恋题材」实在搭不上边。不过丹麦女孩依旧受到大多数人的好评,全球票房超过一千五百万,同时也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大放异彩。有趣的是饰演埃恩纳妻子葛蕾塔这个极为重要角色的艾莉西亚 维肯特并不是入围最佳女主角,而是入围了最佳女配角奖,甚至最后也将这座女配角奖抱回家。虽然也可以解释成丹麦女孩里并没有女主角这样的角色,不过如果让饰演莉莉的艾迪 瑞德曼入围最佳女主角而不是最近男主角应该更贴切吧?

 

(图片说明:两位「女」主角在演技上都相当出色)

 

后记


虽然电影最后,丹麦女孩莉莉在葛蕾塔怀抱里香消玉殒,但原文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莉莉的生死,事实上在完成手术的那一刻,莉莉就已经获得了新生。莉莉用生命的力量,成就了一个平凡的女性,也是她最大的梦想。电影最后,汉斯带著葛蕾塔来到埃恩纳与他儿时游玩的郊野,披在葛蕾塔身上的围巾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吹起,飞扬在半空中,仿佛莉莉自由自在的灵魂,不再受到肉体的拘束,令人百感交集。

 

(图片说明:象征自由的围巾飞扬在空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