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日前,在河上鎮衆聯村發生了一件新鮮事,村民俞亞紅拆掉了自家圍牆,不久後,她的隔壁鄰居俞建鋒、俞炳華也把圍牆拆掉,一時間村民議論紛紛。

  圍牆拆掉後,原本獨立的三個院子,將被一條遊步道串起來,合併成一個大院,建成蕭山首個“共享庭院”。

  19戶農家的“共享”試驗

  在鄉村,一堵圍牆把農家小院包圍起來,院子內外,是“自己的世界”和“別人的世界”。圍牆內的院子,往往給人一種歸屬感、領域感和安全感。所以在鄉村,拆圍牆,就是一件天大的事。

  俞亞紅告訴記者:“最開始拆自家圍牆時,80歲的婆婆第一個反對,認爲拆除後沒有安全感,我向她展示了‘共享庭院’的設計圖,讓婆婆打消了顧慮。”

  在這個即將建成的“共享庭院”裏,有竹子做的雨棚,有用來喝茶的地臺,還有竹籬笆,原本的高圍牆也變成了用石塊壘成的低矮牆,在三間農房東側的一棵百年老樟樹下,設計師還爲3戶人家設計了一個“共享”喝茶區。

  這樣的三家人“共享”場景,讓婆婆找到了“兒時的鄉趣”,她開始期盼“共享庭院”的建成。

  俞亞紅的隔壁鄰居俞建鋒、俞炳華也開始拆圍牆。施工隊進場那天,俞建鋒笑眯眯地站在自家二樓陽臺上,看着室外樓梯還有圍牆一點點被敲掉。

  爲了推進“五和衆聯”鄉村治理,做好和睦鄰裏工作,建造更多的“共享庭院”,河上鎮村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動員宣傳,爲村民提供“共享庭院”設計圖,以打消村民顧慮,以點帶面,推動“共享庭院”的創建工作。目前,第一批19戶農戶全部簽署同意協議,支持拆除自家高圍牆,建設生態圍牆。

  從共享庭院,到共享鄉村

  接下來,離首個“共享庭院”不到200米的地方,還有一個閒置的荒地要被改造爲“共享花園”。

  衆聯村是“五和衆聯”鄉村治理模式的起源地,在村裏,村民參加集體活動、參與垃圾分類等等,都可以產生積分,積攢一定的積分後,村民也可以到村裏的積分兌換點領實物。以後,如果村民自家庭院裏想種花,就可以到共享花園,用積分換花。村民也可以把花種到“共享花園”,把美麗分享給更多人。

  在衆聯村,這樣的“共享思維”也已經不是一件稀奇事。林瑋最近還在忙着製作一條村道兩側的“藝術景觀”。兩戶村民拆掉了自家車庫,拿出來建一個“8090主題牆”。牆上展示的老古董,有12寸黑白電視機、鳳凰牌自行車等。

  很早以前,製造縫紉機是衆聯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重要支撐。所以,當時的村委會送了每戶家庭一臺12寸黑白電視機,作爲村民福利。30多年前,是村集體送電視機福利;30年後,衆聯村民又主動捐出電視機,讓它們“住”進了8090主題牆和村口另外一堵將放35臺電視機的主題牆。另外,當年生產的西湖牌縫紉機也爬上了村口的牆面,成爲展示衆聯村的一件件能講故事的藝術品,也把衆聯村“共享”給更多人。

  這當中的村民情懷,就像縫紉機廠外牆上那句三十年前的標語——團結拼搏上臺階一樣,永遠不過時。衆聯村正“共享”歸來,上一個鄉村振興的新臺階。

  下一步,衆聯村將繼續深化五和衆聯鄉村治理模式。從推廣“共享庭院”到構建“共享鄉村”,將“共享”理念延伸到產業、生態、推進鄉村振興事業邁上新臺階。打造家宴中心,做示範型的村級居家養老,做美麗鄉村五和衆聯鄉村自治的2.0版本……讓村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綜合 杭州日報、蕭山河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