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在一個行業領域深度耕耘數年,你已經獲取了別人艷羨的管理職位以及尊貴的身份地位,漸漸地,放眼未來,你發現所在的行業漸漸被互聯網行業所取代或行業發展前景非常微小,你不得不面臨職業轉型,可是如何轉型?你該付出怎樣的時間成本呢?轉型後的職業真的適合你嗎?你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諮詢者自述:

「小寧,30歲,女,研發部高級經理,8年研發管理經驗,互聯網時代來臨後,公司目前面臨轉型,產品轉為代理人工智慧軟體等,研髮型轉為銷售型體制,意味著小寧的職位也面臨轉型,小寧研發產品也面臨僵化守舊,自身在行業內也漸漸面臨尷尬的境地。

1.為什麼會面臨「轉職」的焦慮境地?

「轉職」從心理學角度,是遠離舒適區,從一個已經適應環境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人的天性對陌生以及未知的環境會有恐懼的心態,未知和現有環境相互衝突,無法抉擇,於是陷入了焦慮的抉擇階段

2. 你是否具備「轉職力」呢?

不是每一個職場人士都具備轉職的能力,但是如何評判你現階段是否適合轉職呢?

從「轉職力」的觀點來看,與職場相關的能力可以分為兩大類:

1)專業能力:特定工作相關的技能,與個人在專業上的學習有關。例如:律師在法律上的專業能力丶研發管理員在研發方面的能力...

2)可轉移能力:不論在任何工作丶場域都能派上用場的能力,如:人際技巧丶溝通能力丶問題解決能力丶自我管理能力...等,人對工作環境丶任務丶人際互動上的因應。

專業能力&可轉移能力

一般人可能認為與特定工作相關的「專業能力」纔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但事實上在「可轉移能力」類別中,那些可以攜帶的技巧和幫助人在職場中適應的能力,經常也是有助於個人生涯發展的,具備足夠可轉移能力的工作者,較容易面對並處理工作上所面臨的挑戰。

當你開始有轉職計劃,釐清原本工作和目標新工作之間的「轉職幅度」後,再從「專業能力」和「可轉移能力」來檢視與規劃轉職。

3 如何實現「轉職力」呢?

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經典「60/40法則」,在時間管理中尤為受用。

我通常會建議面對職業生涯瓶頸的朋友重新調整時間分配,不管你現在是茫然還是已經找到想投入的領域,分為兩個步驟,關鍵字是60和40。

步驟一:

花60%的時間精力專註把現有工作做好;花40%做各種嘗試、體驗。

參與你平常覺得沒心力去的各類型活動,發掘興趣、找尋自己能夠投入熱情的方向。

步驟二:

花40%的時間精力專註且高效的把現有工作做到過門檻;花60%經營新方向。

PS: 第二個步驟實行時,必須保證第一個步驟中本職工作達到爐火純青,新領域小有建樹的情況纔可使用。找到有興趣的新方向後評估自身狀態,開始學習、讀書,與該專業的職人、社羣互動,在把現有工作做好的前提下開始發展新的專業領域。

此法我稱之為「雙軌轉職」,在保有穩定工作與收入的狀態下,同時探索與經營新方向,等到新的專業領域發展的越來越好、收入能達到一定水平,就可以果斷離開現有崗位了!

專家寄語:職業轉型不是一蹴而就,如果早年在本職工作以外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知識累積沒有從量變轉為質變,即使轉型也會力不從心,還需要等待時機成熟,確保新的能力可以勝任轉型後的職業,再做定奪。

作者簡介:

趙默:公眾號:心管家心理健康中心,若悅諮詢創始人,心管家公眾號發起人,前500強公司十年HRD,國家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職場瓶頸&個體性格修復專家,職場心理作家,為知乎專欄簽約作者,累計案例5000起,幫助眾多中高端人士走出困頓,助力精緻人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