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諸子百家確實沒有一個出自秦國。這和秦國「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有關。

秦國的物質文化非常發達。春秋中後期的時候,秦國的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可能就領先各國了。比如糧食方面,秦穆公曾經發動「泛舟之役」,向晉國輸送糧食。比如手工業方面,李學勤先生就認為,秦的青銅器形制與中原、楚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科學技術方面,秦國的醫緩、醫和就曾經去晉國幫國君治病,神醫扁鵲據說也是秦國人。

但是從思想文化方面看,秦國確實遠遠落後東方六國。商鞅的《商君書》、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算是諸子代表作品,但商鞅和呂不韋本人非秦人,商鞅的思想來自魏國李悝,呂不韋的作品也不能代表秦國的意識形態。而從睡虎地秦簡《日書》也可以看出,秦人的鬼神觀屬於比較低級的多神崇拜,與東方六國政治倫理的宗教觀念相差甚遠。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所以秦國就是一個「重功利、輕倫理」的國家,自然會被東方六國批評為「戎狄」「虎狼之國」「同禽獸無幾」;但是另一方面,正是這種價值觀,促成了秦國成為軍功爵制改革最徹底的國家,也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但也正是如此,在統一之後沒有及時轉變,才被六國起義最終滅亡。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如果說是能在思想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的,好像確實沒有秦國人。不管是按出身,還是按主要活動區域,秦國都和諸子沒什麼關係。

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孔、孟、荀、老、莊、墨、韓非、楊朱、鄒衍等人,確實都和秦不沾邊。

但如果把要求放寬一點,還是能找出一兩個的。

李斯和韓非是一個老師的學生,他是正牌的法家人物。但是他在理論上沒什麼貢獻,屬於實幹派,所以討論諸子百家時很少提他。不過他的做法,完全是法家的做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裏,記載了一個叫尉繚的人,是魏國人,在秦國得到任用。現存有一本《尉繚子》,是講兵法的,這兩個尉繚是否同一人還不好說,不過至少秦之尉繚很有可能是兵家的人物。


仔細想想,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諸子之中確實沒有哪位是出自秦國。下面我們來一一看一下。

孫子:兵家最傑出的代表,春秋時期齊國人。

墨子:墨家創始人,戰國初期宋國人。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時期陳國人。

莊子:道家學派集大成者,戰國中期宋國人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聖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孟子:儒家亞聖,鄒國人。

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趙國末期趙國人。

韓非子:法家代表人物,戰國時期韓國人。

惠子:名家開山鼻祖,戰國時期宋國人。

呂不韋:雜家,衛國人。

由此看來,諸子百家中確實難以看到秦國的身影。但硬要說的話,雜家的呂不韋,法家的商鞅和李斯都是秦國重臣,說是秦國人也沒有什麼不妥。


縱觀中華文化在周代的發展,確實是以山東六國文化思想方面開發較早。由於思想文化方面開發較早,故誕生了很多社會變革家,這些變革之人的代表性人物就被稱為「諸子」,其代表的學派就被稱為「百家」。

秦國居偏西之地,常與邊陲異族打交道,常年抵禦外族,故而秦人很團結,故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這等詩篇傳唱。而且秦人思想民風也很淳樸,故而就沒有山東六國思想上的活躍。故沒有誕生諸子,也就更沒有百家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文化沒有像山東六國開發較早,所以秦孝公與商鞅的改革也就比山東六國徹底,是實實在在的變革。把整個國家的民眾都打造成了戰爭機器,秦國強大之後,也有很多山東六國的有識之士入秦把商鞅的政策實行到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意識到了在文化思想方面秦國有些落後于山東六國,所以為了使得秦國民眾很好的融入六國秦始皇重用了很多六國的學士幫助秦國提升文化使得整個秦朝「內外」統一。但是事與願違,最後秦始皇不得不走向焚書之路。

故沒有諸子百家誕生在秦國,有好也有壞。好處是使得秦朝能夠自始至終的貫徹法家打造的戰爭機器之路進而統一六國,壞處就是統一之後六國學士的鄙視,文化思想融合不了和法家的弊端等等各種內因再加上各種外因只能滅亡。


有句古話叫:英雄不問出處。諸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爭之世。不管你是哪國人,有了一腔熱血總要有地方發揮光和熱。所以才會有白起殺妻求將的事情。和伍子胥攻伐母國的事情。

同樣的不能說儒家學說起自魯國,所以魯國就比別的國家高一等。也不是說秦國沒有記錄在案的學說,就一定沒有大學問家,沒有可以和其它大家一較長短的存在。

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對所謂的國家的概念是模糊。因為那個時候天子是周天子,其它的諸侯國都是周天子的番屬國。歸根到底,自己是周朝人,出生地不過是自己的籍貫。就像我們現在的河南人,湖南人,北京人,說到底都是中國人。所以那個時候學問是流通的。人才也是流通的。尊重賢士,愛護學說是每一個諸侯王要做的。所以我們學諸子百家的時候,並沒有說魯國的儒家,而只是說儒家。

再有諸子百家其實是統治階級學問下流的結果。統治階級每個國家都有,學問下流的事情各個國家都有。只是相對的秦國地處邊陲常與少數遊牧民族發動戰爭。導致積貧已久,相對文化落後,貴族學問尚且不足,學問下流現象也就不如其他中原各國。但這並不代表說在秦國這片土地上就沒有燦爛的文化。至少《詩經》中秦風就不比其他的差了。還有名留青史的五羖大夫。所以,秦國人並不是沒有學問,而是沒有流傳下來,影響不如諸子。

回過頭來再看,就算有學問是秦國人首發的,也不代表這學問就是秦國專屬。同樣的,在那個時代,人才流通,學問流通的時代,諸子是哪國人並不代表這個學派就專屬與哪國。

綜上所述,個人覺得秦國也是有它首發的學說,只是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為人知。還有就是學問不是用來炫耀,而是拿來用的。我想這也是秦國之所以能後發先至,統一六國的原因之一。


百家爭鳴有沒有秦國人重要麼?高漸離的臺詞其實反映了當時六國普遍的思想,就是秦國的文化制度方面稍遜於六國,秦楚乃蠻夷之地。所以文化上落後的秦國自然無法統一六國,但實際情況上卻不是這樣

1秦國雖地處偏遠,但卻關心時局變動,這點從引進人才上可以看出

2六國雖有百家爭鳴卻造成思想意識上的不統一,從儒墨法的爭論中可以看出,思想意識的開放,也同時產生更多問題

3秦國雖沒有理論的提出者,卻是理論的實踐者,率先任用法家,兵家,縱橫家等,而且一用到底

還記得商鞅改革秦的同時,各國也在變法,因為百家想法眾多無從一而終者,一種思想能否貫徹也是相當重要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我們也不會計較一種技術是誰先推出的了,關鍵是誰使用誰發揚。

還記得的朋友對我說麥當勞的創始人以極低的價格賣了麥當勞,現在又有誰記得他是誰呢?

六國就是這樣以極低的價格為秦國貢獻了不少人才,甚至有些貢獻方式都很滑稽可笑了。

可以這麼理解諸子百家雖無秦人都可成秦人,高漸離的理解,對秦國這樣實際拿了好處偷著樂的沒多大意義


從文明的發展史上,有個很怪異的現象的。在文明發展的早期,往往都是野蠻民族征服了文明發達的民族。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被窮兵黷武的壓力山帝國大征服。古巴比倫公園前16世紀大奴隸制就開始瓦解,結果被赫梯人滅亡。我們希望的是往往文明越進步,民族應該就更先進,民族應該就越優於其他民族。

但是,實際上,往往是野蠻的民族在征服先進的民族。比如五胡時期,比如元宋等等


雖然沒有任何一家出自秦國,但就是因為如此秦國才能容納各家英才,不管是兵家還是法家,基本都能在秦國得到真正的重用,不管是商鞅還是韓非,都是六國的人,但就是他們鑄就了秦國鐵血無敵的基石,還有如李斯白起等都是百家中傑出的高手,還有陰陽家,儒家的都有效力秦朝的


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開放,最為活躍的時期,這個時期奠定了中國千百年來的思想基礎和文明基礎,秦國在百家爭鳴的歷史中沒有佔有一席之地,但秦國確實是最大的受益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