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韓國滅鄭,列國眼紅,許他國以小利,聯趙,齊,拉攏楚國,合泗上十二諸侯以霸主之兵,滅韓,即便不成,奪占上黨高地。魏國是否在戰略上擁有了一統天下的可能性?

下圖為魏國鼎盛示意圖

上黨高地


不可否認,戰國初期的魏國確實很強盛,但遠遠不到滅國的地步,特別是韓國這樣的大國。

魏文侯時期的魏國確實很強大,但也得益於聯合三晉的戰略的得當,但三晉的聯合更多地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的。一旦利益出現分歧,聯盟的基礎也就不復存在了。別說武侯了,就是文侯活著,三晉聯盟也不可能一直維繫下去。

韓滅鄭這一年是前375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這時候的魏國仍然很強大,但三晉聯盟已經遠不如文侯時期,特別是趙、魏兩國在前383年就產生了衝突。這一年,趙築剛平城,以侵衛國,衛求救於魏,魏敗趙於兔台。第二年,齊、魏助衛攻趙,衛取得趙的剛平,攻至中牟。再下一年,趙求救於楚,楚救趙伐魏,戰於州西,出於梁門,一直攻到黃河。趙反攻,攻取魏的棘蒲、黃城。

趙、魏打得不可開交,主要就在於擴張的方向不一致。文侯時期,三晉聯合對楚的戰爭中,魏、韓都取得了不少土地,但趙國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沒有得到什麼。趙烈侯改革之後,趙國逐漸強大,便開始向衛國擴張,衛國是魏的附庸,魏國當然不答應,兩國大打出手,差點兒打得兩敗俱傷:「故剛平之殘也,中牟之墮也,黃城之墜也,棘蒲之燒也,此皆非趙、魏之欲也。」

趙國更感興趣的是向東擴張,而不是跟在魏國後面向西、向南打。經過前383年的楚趙與魏衛大戰後,在韓滅鄭之前,趙魏又進行過兩次聯合,都是針對齊國,就很能說明問題了。一次是前380年齊伐燕,三晉聯合救燕;一次是前378年三晉伐齊到靈丘。下一次趙魏聯合已經到了前364年,秦敗魏於石門,趙救魏,此時鄭國已經涼了11年了。在此期間,反而是韓、趙兩國不斷聯手搞事情。

在韓滅鄭的前一年,趙國正忙著打中山,肯定沒有興趣跟著魏國伐韓,再說即使滅了韓國又怎樣?趙國得不到一點兒實惠。況且即使合兩國之力也未必滅得了韓國。首先楚國就不答應,楚魏之間一直糾纏不清,韓滅鄭這一年,魏國還伐取了楚的榆關。齊國國勢也逐漸穩定,之前沒少吃了魏趙兩國的虧,好不容易有機會肯定也不會袖手旁觀,後來魏伐韓趙,齊國都在後面捅刀子。秦國更不用說了,唇亡齒寒,韓國完了,掰著手指頭數,下一個也是它了——戰國後期,韓國把上黨地區獻給趙國,秦國都紅了眼,傾全國之力與趙死磕,這時的秦國雖還不夠強,但坐視不理的可能性也不大。燕國離得太遠,國家又弱,齊、趙兩國都在打它的主意,自顧不暇。所以說,用小利來拉攏楚、齊、秦的可能性很小,大家都不是傻子。

題主所說的「韓國滅鄭,列國眼紅」,其實也是不存在的,此時列國都很忙,各有各的事,鄭國的滅亡幾乎沒有產生多大的震動,這和後來的齊滅宋是不一樣的。「以霸主之兵」也很勉強,這時候的魏國相對其他幾個國家,已經不具備霸主的實力了:齊正在恢復實力,楚已經過吳起變法,秦經過獻公的改革收復了河西(謝 @車睿 指正,秦獻公只是部分收復河西,而且在韓滅鄭之後。不過秦國確實在獻公手中開始變強),而趙國經過趙烈侯的改革也早已不是那個對魏國言聽計從的小弟了……

戰國初期這局勢,列國之間的均勢還沒有打破,要滅亡任何一個大點兒的國家都很難。大家都還不具備滅國的實力。


韓國滅鄭的這個時間節點吧……真的是天佑大韓……

注意公元前375年這個時間節點,那一年:

田齊侯剡正好死了;

趙敬侯正好死了;

燕簡公這個老妖精還剩幾年,不過本來也沒他啥事;

當然,韓哀侯也是這一年被人殺死的;

秦獻公在國內整變法。

就剩下一個魏武侯和楚肅王大眼瞪小眼。

而且這一年魏、楚還在爭奪大梁的周邊區域。

你說誰有閑工夫管韓國的破事。

韓鄭戰爭打了半個世紀。。。從魏文侯打到魏武侯。你說的是哪個時間段呢?

文候時期不可能。畢竟韓趙2國都想拉攏魏文侯滅掉對方的時候,文候的答覆都是都是兄弟,打個蛋。

韓趙相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與趙兄

弟,不敢從。」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與韓兄弟,不敢從。」二國不

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魏。

文候的戰略是帶領三晉一致對外。所以文候死之前,想都別想滅趙滅韓。出兵幫一把還可能。

魏武侯時期呢?早期幾年魏武侯也是保持文候政策,先是在前391年聯合三晉,在東部大敗楚國

前389年在西部陰晉之戰中打敗了50w秦軍。

前386年魏武侯干涉趙國內政,支持流亡的趙國公子趙朝,悍然發兵打邯鄲,魏趙關係破裂

前385年韓國就攻克鄭國國都。

所以,1、文候時期,保持三晉同盟,不可能滅韓;

2、武侯時期,武侯太忙,對韓滅鄭不敏感。

3、魏趙關係因為武侯粗暴干涉趙國內政而破裂了,不可能一起聯手滅韓。


首先,樓主的地圖對應的時間有點晚了,三家的領土已經基本連片。而剛開始三家分晉的時候,三國各自所屬的領地要凌亂地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次,這個假設本身的可能性不大,前幾位已經說得比較到位了,我就不再贅述。

歷史無假設,樓主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天馬行空的開放性話題,要展開這個話題,只能先假設,趙魏聯盟攻滅了韓國。就像趙、魏、韓三家滅了智家一樣,平分其地。

那麼魏國下一個目標……秦、齊、楚、燕、趙,會是哪一個?其中很有可能是趙國。

第一步:滅趙代晉

這裡要特彆強調一下,當時晉國還存在!晉國還存在!晉國還存在!(劃重點)晉國實際滅亡時間是公元前349年,比魏文侯還多活了四十多年。

魏文侯完全可以打著晉公的旗號,來匡扶晉室,這樣一拉,就恢復了故晉國的疆域範圍。同時做好與周邊邦國的外交關係。魏文侯在處理晉國內部的事務,別的國家就失去了插手的大義名分。更何況,當時誰也不願意單獨面對一個牛氣衝天的魏國。

在滅掉趙國之後,同步上演「田氏代齊」的一幕。

第二步:西進滅秦

派大獎吳起率領魏武卒,西進攻秦。陰晉之戰帥5萬魏武卒打敗50萬秦軍,先佔領西河之地,然後乘勝追擊,進逼函谷關。並且聯合楚國,楚軍由武關進軍秦國。

秦國剛在陰晉之戰損失大部分有生力量,又面臨魏、楚聯軍的兩路夾攻,估計也撐不了多久,旋滅。

第三步:

抱歉,我編不下去了。。。。。


三晉內部打了很多架,關係從武侯之後就不好,主要是因為還不到滅國的時候。特別是這種大國,齊滅了宋國的時候差點亡了國……而且韓國也不弱,上來滅了鄭國,再加上宜陽鐵山的存在,多強弓勁弩,沒有那麼弱……相比淮泗地區非常富裕,再加上爭霸思想的存在,楚齊魏還要稱霸,所以他們最多是爭取小國,而不是滅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