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堰塞湖

一般都發生在河流發生去均夷化,深切河曲,形成V字型峽谷的地段。

一般造成堰塞湖的情況有兩種:

一是連續降雨,造成河道兩岸的山體巖體力學性質變化,導致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大量的土石方截斷河流;

二是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導致山體部分斷裂、位移,崩塌最終截斷河流。

堰塞湖的危險在哪裡

由於堰塞湖是截斷正常流動的河流形成的,會短時間內增大河道寬度和河道蓄水量,主要的威脅也有兩個:

一是河水上漲會危及上游沿岸居民,漫堤、改道等情況使上游面臨一場洪澇災害的威脅;

下游則會面對短期斷流,影響正常取水等,然後堰塞湖改道或突然打開堵塞後,超額的流量衝擊下游的水利設施,對水利設施產生極大的衝擊,而河道彎曲處極有可能因此而發生天然的裁彎取直。

堰塞湖這些情況,原本是自然對現在環境的破壞性調整,一方面強烈的衝擊原來的自然地理條件,一方面也為這些逐漸趨於穩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帶來了新的生機,為環境和生命的變化帶來了動力。

如何處理堰塞湖

一般處理堰塞湖的思路同大禹治水一樣,疏導為主:

"疏"就是清挖堵塞的河道,這種方法一般面對降雨造成山體滑坡,清挖工作量不大,可以短時間打通河道;

而"導"則是面對由構造運動引起的更大規模的堵塞,由於清挖的土石量特別大,無法短時間完成,先行架設導管,利用虹吸原理,對源源不斷的水流進行分流,為清挖工作爭取時間;

最嚴重的就是強震引起的整體山體移位,清挖工作無法完成,會主動重新規划水道,是之按照我們的意願進行改道,是損失在可控範圍內。

減災防災的難度在哪裡

面對突發的地質災害,減災防災的難處在於,由於堰塞湖發生是以其他地質災害為前提,這些災害同樣會破壞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是救援搶險隊伍難以到達現場並展開行動;

更大的困難則在於很難完全取得那些身處危險區域,但危險卻沒有在眼前區域的羣眾的支持,這些需要強而有力的執行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對減災防災參與人員的巨大考驗。

歸根到底,搶險,這是一場同時間的賽跑。


文章首發於科普中國,有改動(PS:其實是第一版沒通過,這纔是第一版,哈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