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比較喜歡儲蓄的,現在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有一筆存款。理論上來說如果國家不印錢,那金錢就是守恆的。難道說人們淨餘的錢都是國家印出來的嗎?銀行作為儲蓄機構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能不能簡要解釋下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 當然如果有可能請推薦一本經濟學入門的書,謝謝!


一點淺見

1,經濟運行一般都會生產出更多的商品,所以國家為此會印發相應數目的貨幣,通過央行貸款給商業銀行或者直接撥給財政部而進入流通領域。所以社會總財富量增加了,每個生產者因此獲得了更高收入,大家都賺錢了,沒人虧錢。

2,這些商品賣到國外,那麼得到的外匯也是一種貨幣。這個時候如果對方沒有東西賣給我們,那麼他們國家內部的總貨幣量會減少,為了保持正常,他們會咬牙發行貨幣。如果我們手中的貨幣突然通過購買回到他們國家,他們就通貨膨脹了。

3,經濟運行總是需要足夠的流通貨幣。如果儲蓄率過高,影響了經濟正常運行,那麼國家也會發行更多所需貨幣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一般每個國家都是通貨膨脹的,這大概是目前一個普遍的規律。關鍵是程度。

4,從上述角度講,銀行就是一個貨幣流通的中轉站。

5,如果一個經濟體不創造新的財富,那麼社會總財富不變,肯定會有人賺錢,有人虧錢。


第一個問題,因為經濟活動纔有了貨幣,所以即使沒有貨幣(錢)經濟活動依然進行。所以你那個理論上說的理論是錯誤的,結論也是錯誤的。

第二個問題,是銀行印的,中央銀行印的,但是不是瞎印的,依照經濟狀況印的。而且銀行印出來的只是流通中的現金,還有其他很多貨幣形式。第三個問題,銀行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各自演著不同的戲。第四個問題,能不能簡要解釋下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不能,太複雜了,手機碼字會殘的o(╯□╰)o

關於虧錢賺錢的問題,請轉到這個問題上http://m.zhihu.com/question/26404286/answer/32872072

別看書了,看看視頻吧,網易公開課裏可汗學院的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門課。


天下之財,固有定數?若是,則必有人虧;若否,則不必。

儒家相信是,所以永遠只在分配上做文章。現在公認不是,所以纔有了「把蛋糕做大」的說法。大家都是賺的「更大的蛋糕」的錢。

我覺得這種角度跟重商主義看國內貿易類似,國內交易不增加財富。

創新,按照彼得原理,一個組織運行是由那些還能勝任其工作的人維持的。

2015年7月12日更新人類只能生產和消費效用~馬歇爾


這個世界不是零和的。
誰也沒有存在虧錢的狀態沒有永遠的盈利有沒有永遠的虧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