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資者有一種感覺:「怎麼感覺身邊的人都在理財投資,但是並沒有感覺他們有較大的變化呀!」首先投資者要明白理財投資並不代表就一定能賺錢,哪怕是科班出身的基金經理和金融分析師,也不可能每一次出手都能賺錢,每年的年化收益率一定是正值都是不確定的。其次,騎牛看熊認為投資者要明白資金的多少並不代表能夠增加盈利的幾率,相反小錢心態好還可能會賺錢,錢多了總想賺錢卻總是在虧損,這就是現實中常見的現象。


小本買賣,賺了1w多一點點,按照平台的統計,日常收益可以打敗80%+投資用戶。

個人情況:工作5年+,小房奴一個,日常消費刷信用卡,工資還房貸信用卡後放理財。平均理財本金1-2w,如果有報銷及年終獎的月份會多一些,但很快就還貸款了。

理財觀點: 穩健+長線持有;一般年化收益達到10-15%就會贖回,落袋為安,但部分表現好的產品會堅持持有至年化收益30%以上。

從上到下,按投資時間從長到短來說:

【支付寶】

2013年餘額寶上線就開始用,主要收益來源是初期的貨基收益;2017年-2019年堅持定投,2018年總收益大跌至-3k,2019年慢慢就漲回來了,2019年下半年開始重心轉移到理財通。

**買基金的話,還是要定投,堅持住。

2021年來基準11%,我的收益7%,但還是超過89%的人,細品

【理財通】

2017年開始用的,剛開始是為了分散投資,那時候理財通的產品不多,他們主打精選,就買了一些。慢慢的發現收益都不錯,支付寶的基金達到年化收益10-15%後就轉投理財通。現在支付寶的都是這些年砸在手上的。。。

在理財通還買了2款有封閉期的基金產品,運氣比較好,年化漲幅50%(顧慮封閉期,買的不多),但跟風買的其他的也表現一般。

**好的產品值得長期持有,大家可以多挑挑。

中歐匠心真的是神基,前期表現非常低迷,半年後開始飛升

【量財貓】

2020年下半年開始用,主打基金組合。當時是基金組合(也叫智能投顧?)的風很大,但不知道買啥,感覺很多平台都是買基金公司的組合(支付寶和理財通的中歐股票全明星一毛一樣),猶豫了一下,因為有體驗金活動就試一試。註冊送了1500元體驗金,比較激進的全買了高風險組合,股票型基金佔比80%+,2個月收益有10%+,就逐步買入了。

**會提醒調倉,跟調就行,很方便,打算長期持有

手寫的M是幾個月的意思,不同組合代表股債比不同,我比較基金,嘻嘻

現在全民缺失的兩大常識:第一醫學常識,第二金融常識。

醫學常識的缺失造成大量醫患關係。

金融常識的缺失造成想一夜暴富的人血本無歸。

理財知識是必備技能,不管你做啥行業,必須學會理財,我也不是金融專業,但是平時喜歡財經,平時就當愛好學習。

學習方向:宏觀經濟學、會計知識、金融、地緣政治經濟、股票知識、基金知識、投資、人性。

目前最適合普通老百姓的投資理財方式買基金,跟著基金公司吃肉。買股票需要你很強的專業性,要不然你進去就是肉搏的小兵。買基金一年十幾個點收益率的話也是不錯的,好的話更好。

還有就是你可以避免很多坑,金融裡邊很多坑,你明白以後就不會踩雷了。即使啥也不買也可以拓展一下視野,不管做啥工作,自己也能用得到。


理財並不是簡單的拿著錢去買理財產品,而指的是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

1、記賬,分析自己的收支情況

所謂理財,最基礎的一步自然就是理清自己的財務狀況。因此,學會記賬很重要,尤其是支出情況的記錄。定期分析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優化那些不合理的支出。

2、做好職業規劃,增加工作的收入

你可以多分享本專業相關的知識,或者多參加線下活動,積累人脈關係。好的職業培訓,說不定能讓你未來的薪水翻倍。身在職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僅為了薪水,更為了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3、利用業餘時間兼職,豐富自收入來源

現在,許多人除了本職工作之外,還會通過拉贊助出書,分享生活經歷,或旅行代購等多種方式,讓愛好成為賺錢的方式之一。總之,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做些有趣的工作,豐富收入的來源。

4、進行合理的財務規劃,逐步實現

財務規劃,是指設定一個近期需要實現的目標,然後根據目標所需要的花費來進行理財(比如,1年後買房,2年後買車等)。然後根據規劃,做好相應的職業規劃、存款甚至投資理財的計劃。


還是有必要的。常常碰到朋友們問我一些關於理財或者金融產品的問題,我想很多朋友可能會需要樹立對理財的正確理解,以及如何投資,如何認識市面上千變萬化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這是一個龐大的話題,需要很長很大篇幅才能讓你有一個大致的框架。本號會陸陸續續從框架開始,再細緻深入到每一個產品種類給大家聊一聊,幫助大家理解理財,理解投資。如果讀完你覺得有用或者有趣,歡迎關注我們發現後續的內容。

本文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先講講為什麼要理財,「錢」是什麼,以及在你理財之前需要想清楚的東西。

為什麼要理財?

保存財富,財富增值,發家致富,財富自由?

無論你最早理財的目的是什麼,背後都是因為明天的「錢」,可能會不如今天的「錢」這麼值錢。這也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無處不在,而且比你看到的範圍要大。它是現代貨幣制度下的一種正常現象,永遠存在,而且因為人口越來越多,鍋越來越大,一直在愈演愈烈。

「錢」是什麼?

在古代,「錢」是金屬,理財的方式可能會簡單很多,你把銅錢換成金元寶,埋家裡就行了;或者買幾畝田,還能出租出去。在現代,「錢」目前還是紙的,但是馬上就要變成「數字」的了。按照目前的理解,錢在數字狀態,可能會停留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為什麼「錢」會慢慢從金屬變成數字呢?這和「錢「的本質有關,我認為錢本質上就是一串信息,是對持有人對這個社會能夠產生的價值的一種認可。 其實「錢」在變成貝殼和金屬之前,應該也是數字狀態,只是我們在書面文本很少出現。所以,不要覺得數字人民幣會讓你有多慌,其實它只是更純粹,更本質了而已,我們幾千年或者上萬年前,人類社會剛出現的時候,老祖先用的也是這玩意兒(數字)。活了一圈又回去了有沒有?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數字貨幣會讓通貨膨脹消失嗎?我認為不會,反而,數字貨幣可以賦予當局駕馭通貨膨脹的能力,可能會引發一場巨大的革新和社會進步。

都是數字了,我如何才能理財呢?

回歸正題。人因為會使用工具才會從動物世界脫穎而出,我們藉助各種金融工具(產品)是能夠幫我們實現這個特定的目的的。但是在我們深入介紹金融產品之前,你首先要想清楚一些問題。

要先想清楚哪些問題再去尋找合適工具呢?

1。理解你理財的目的

理解你理財的目的很重要,因為你理財的目的限制了你這筆錢可以用於投資的時間。比如,你這個月工資在必要的支出之後,還剩下3000元,而下個月可能要買手機,算上信用卡賬期最多幫你擴充60天,也就是你這筆錢最多3個月內就要花出去,你可能就只能放在短期的貨幣基金裡面了;而如果這3000元是準備給小孩將來10年,20年以後讀大學用,那你這筆錢就可以做一個長期投資了;如果你比較注重自己的健康狀況,想好了這筆錢就是用於將來不知道什麼時間的健康支出,那你可能會想要買個重疾險。

2。可以承受損失的能力

我認為除了時間限制,還有一樣特別重要的是你可以承受損失的能力。

這一點,我認為是比較難以想清楚的。因為你理財的時候,可能只是想賺更多的錢,幾倍,幾十倍最好,最好不要有損失,一點也不要有。

有這樣的工具嗎?有,但這是一種神器,並不屬於我們。我們來想像一下,有哪些工具存在這樣的特徵?比如人民幣的印製模板;或者國家稅務系統的賬號。但這些東西不是我們能夠投資的,它屬於全部的人民群眾,而不是個人。

理性想想,你是知道世界是公平的,你想得到多少,你就得付出多少。我這裡要強調的是,你有時候對自己的認知可能並不準確,我們講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客觀的風險承受能力。比如你認為自己能夠承受100%的本金損失,實際上你可能連10%的不能承受。舉個例子,你這個月花銷剩餘還剩5000,但是你下月房貸要還5000,你是不能說自己有什麼風險承受能力的。如果你不用還房貸,車貸,信用卡,也沒有小孩,沒有老人需要贍養,健康程度良好,你覺得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很弱,不能承擔一點的損失,而選擇把錢全部買成了流動性良好的無風險理財或者貨幣基金,那麼你其實是浪費了自己良好的風險承受能力。

絕大多數人,其實會介於這兩者之間,那麼功課留給你,花點時間想一想,我每個月能有多少錢用於投資,這些錢能放多久不動,它損失多少比例會對我將來的生活產生實質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種類

其實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法,也和你是因為什麼樣的目的去使用這個工具有關。你可能不會開著車子去家樓下的超市買菜,但是在我們投資的時候,卻因為搞不清楚狀況,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也是本篇想給你留下的最重要的概念,先想清楚再出手,不要憑著本能,不要盲目跟風。

不是很嚴格的分類,先列舉下讀者可能每天會接觸的金融產品:銀行理財產品,貨幣,股票,債券,基金,保險,信託,券商資管,貴金屬,比特幣。。。其實任何可以幫助你儲存財富的客觀存在都有成為理財產品的可能性。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在我們公眾號留言。後續,我們會根據讀者的需求來重點深入淺出地講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產品,幫助大家理解金融世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