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小說好懂,好講,好傳播啊

哪怕是作為名著的小說,歸根結底也是講了一個好故事啊。像我麻麻這種人生目標除了刷刷電視劇就剩跳跳廣場舞的人都能明白《紅樓夢》講了一個寶黛愛情落空,四大家族覆滅的故事,也能明白《飄》里思嘉面對命運時的堅強不屈。畢竟小說主角的身上總有一些東西能讓我們產生共鳴啊。

名著內容經典又精彩,大家當然會去向周圍的七大姑八大姨安利啦。小說就非常好講啊,不像哲學詩歌一類,安利的時候顯的你跟中二病一樣。像我這種話嘮安利小說的時候只要把主線隨便一划拉,再講講作者立意,這安利就成了,通!俗!易!懂!有沒有。 名著安利的再廣就是翻譯成其他國家的文字傳播到海外了。小說文字遊戲玩得少,翻譯過來大家基本都能看得懂,自然認可多。

謝謝你的邀請。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點不成熟的思考,大致如下,僅供參考。

◎小說的語言與詩歌、散文相比,更偏向於口語化,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因此也就會受眾大。◎什麼才能被稱為經典?從上圖來看,我們可知,一部作品要成為經典,它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即時間和普世價值。

所以一部經典作品要能經過時間的考驗,也就是說要一直給人以思想啟迪。

而詩歌和散文都是文學性比較強的作品,如果你沒有get到那一個點,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共情。所以,很多人很難說去給詩歌和散文做研究、寫書評,什麼的。一部作品,看的人少,研究的人少,作品傳播的範圍也會縮小,所以就很有可能在歷史的演變中化為塵土。我國古代很多詩作也就是這樣失傳了。我不確定能否解答你的疑惑,但大概就是這樣了。
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牡丹亭》、《桃花扇》、三吏三別、《理想國》、《俄狄浦斯王》、泰戈爾詩集、《古今集》、《萬葉集》……小說只是文學經典中的一小部分,只是因為文體可以簡分為詩性文體和敘述文體兩類,小說是典型的敘述文體,所以佔據了文體大類的半壁江山。加之小說故事性強,便於講述,人類又天然存有對於「故事」的好奇心,在翻譯上受到的阻礙相對較小,僅此而已。
小說排場夠大,人物夠多,細節更多

含蓄藏情,能更好的映射作者的思想

而且,讀者想法各不相同,各有所愛流傳久了,就成了名著√
經典的東西,必然會令讀者產生共鳴。讀書如行萬里路,猶如去體會、去感受、去經歷一段自己曾經擁有過的、幻想擁有過的、未曾有過的甚至於無機會擁有的經歷。

鑒於小說的通俗易懂,讀一本小說就是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受眾容易接受,容易感知,自然會越來越多受眾。經典的另一個含義,不就是作品受眾多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