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

我父亲是山东人,我在辽宁土生土长,我从小跟奶奶长大,我奶奶的山东口音非常重,来我家玩的同学基本都听不懂,得我给他们翻译。

我的确在部分南方地区发现过这个现象,就是很多南方人不大分得清哪些是东北话,哪些是北方其他地区的话,经常有把山东话河北话等等误认为东北话的。

因为东北话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也有部分北方其他地区的人模仿东北话,这种模仿的东北话,东北人一听就能听出来是假的,不纯正,但对于南方人来说就更难分辨了。

前些天刷抖音,看到平安徐州发了一段电话录音,里面一个骗子模仿东北口音,自称黑社会实行讹诈,我听了两句就听出来是个假东北人,评论里东北网友也都表示这是模仿的,而且模仿得很不像,里面很多发音很怪,估计是当地口音。


哈哈哈,楼上的答主都没看懂你在说啥。其实山东话和东北话语调差别很大,但是用词非常相似。比如耶了盖子,拨勒盖这俩就很典型,还有什么顾涌,出溜滑,焦黄,轰黑,lai了这些山东人和东北人看了就懂了。这应该是闯关东带来的辞汇上的影响。

口音变化很大。

但是比较常见的一些辞汇,基本上还是来自山东话的方言辞汇。

口音很容易带骗,但是要考虑到东北主体人群基本上来自山东及其后裔,辞汇还是山东话。


你看到的可能是胶辽官话。东北地区存在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两种方言。辽宁大连、丹东一带使用胶辽官话,和对岸的烟台、威海是同一种方言,不属于东北话。你有可能是把他们的方言当成了东北话。对东北官话母语者来讲,山东其他地区的方言是根本没法听懂的。


作为一个黑龙江人,表示一点都不像,有可能大连那附近和山东那边有点相似,但是区别还是很大的,我奶奶就是山东人,当初她在世的时候,山东那面打电话过来我基本是完全听不懂的,现在科室里面也有山东人,他们再与家人通话时,能大概听懂一些,至于说山东话和东北话像的,估计根本就分不清北方口音


不像,根本不一样

小的时候我家有个租户是山东过来的,现在工作也接触各地来的,山东人说话的口音一听就跟东北人不一样


不像,下一个。

说真的,我听河北话有时候都感觉费劲。


一种说话感觉和东北人很像,我经常以为是老乡

一种就感觉在说河南话…


东北是一个移民地区。

要想搞清楚东北话与山东话的关系,就要先搞清楚一下东北人的历史。

一、老东北人

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的早期东北人主要是:

1、汉族人。当时东北占据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从春秋战国到明末延绵未绝的汉人,以及被清军从山东、河北、山西掳掠来的汉人。这些汉族人大量被编入汉军八旗。汉族人当时主要分布在辽宁地区,今天吉林和黑龙江则较少。

2、满洲人。努尔哈赤组建八旗,后来皇太极定立「满洲」族名,这就是满洲八旗,满洲八旗就是清朝时候的「满人」。这个「满洲人」的范围比现在的「满族」范围要小很多。现在的「满族」还包括「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以及后来为了民族优惠政策改为满族的大量汉族人。

部分汉人和蒙古人,以及东征时从朝鲜掳掠来的朝鲜人,也被编入满洲八旗,成为「满洲人」。东北其他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也被陆续编入满洲八旗。这些原住民是:建州女真人、海西女真人、野人女真人、锡伯人、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赫哲人。据考证,1644年清军入关时,「满洲人」的总数约20万,总兵力约8万。满洲八旗的主体是建州女真。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建州女真是高度汉化的双语民族,他们兼通当时的「早期汉语东北话」。

1644年清军入关,东北原住民作为清军和清军的眷属大量入关。这其中就包括包括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东北各地人口急剧减少,说「为之一空」也并不过分。

二、东北移民禁令

清军入关之前,沙皇俄国的势力就已经渗入黑龙江流域,但忙著明清战争、剿灭农民军、争夺天下的清朝皇帝,并没有对黑龙江边极寒地区的形势变化产生多大的兴趣和警觉。

清军入关后,迅速南下,山东、河北与东北迅速连成一片,原来因政治隔绝造成的地理阻碍消失了。饱经战乱、饥荒和自然灾害的山东人开始前往东北避难。于是20多年里,东北人口急剧增加,这令康熙皇帝恐慌。东北本是清朝万不得已的退守之地。面对急剧增多的汉人移民带来的新形势,康熙帝于1668年严禁向东北移民。东北的大门轰然关闭。

而1689年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和《尼布楚条约》的签署更似乎使黑龙江流域获得了永远的太平。从此清朝以为完全消除了北方的安全威胁,因而丧失了通过向东北移民去填充广袤而空虚的边疆的现实清醒。

至此以后的100多年间,东北就基本上成为流放「罪人」之地。三藩的余部,文字狱的罪人,各种流放者,大都被发配到东北各地被军事监禁。这些人只要是没有回到关内的,在当时都逐渐被编入汉军或满洲八旗,或者沦为驻防东北的满洲贵族的包衣(家奴)。他们的后代现在大都是满族,世居东北,成为「东北人」。

这时东北有人口,但极其稀少。千里难见城郭,百里少见炊烟。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草原和荒地。这里清水潺潺,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然而安详宁静的背后隐藏著危机。

俄国的沙皇和野心家从未忘记外兴安岭、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辽平原和长白山。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朝面临了空前的危机。在此期间,俄国对清朝进行了军事压迫和政治讹诈。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兵不血刃就两次获得了吉林和黑龙江共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吉林和黑龙江从此失去滨海地区,成为完全的内陆省。而俄国侵占的这一地区,人烟更加稀少。这是俄国可以轻易侵占这一地区的根本原因。这一重大挫折,终于使清朝皇帝清楚了人口对于疆域稳定的重要性。

就在签署《北京条约》的1860年,面对丝毫没有减弱的俄国侵略压力,咸丰皇帝决定解除向东北移民的禁令,填补东北空虚的领土。饱受自然灾害和饥饿之苦的山东,大量移民涌入沃野千里,杳无人烟的东北。由于进入东北的道路在山海关以东,所以,当时把东北叫做「关东」。而这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就叫做「闯关东」。如此一发而不可收,直到解放以后仍然有山东、河北移民大量到来,甚至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也未停止。这次大规模移民延续了100年。

三、新东北人

东北现今汉族人口的90%以上都是1860年以后,逐渐从山东、河北移民的后代,其中又以山东人为绝大多数。东北人在山东的祖籍地绝大多数都是「登莱」两地,即民间常说的「登州府、莱州府」,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东莱」或「胶东」地区。具体主要包括: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地。

他们或是从龙口、烟台、威海登船,走水路,在大连、营口、秦皇岛一带登陆进入东北;或是从唐山、昌黎、秦皇岛、山海关一线步行一路北上,做工、乞讨,从陆路进入东北。他们一路走走停停,一直到达吉林、黑龙江,直到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那块土地。

最初到达东北的人们,眼前一望都是肥沃而荒芜的无主之地,常常是「棒打獐子,瓢舀鱼」。所以家庭人口多的就可以多占地;稍微富裕的也可以多占地。没有房屋,就用树干搭架子,盖上茅草,用以居住。所以,东北各省农村常见「张家窝棚」、「李家窝棚」、「五马架」、「十二马架」等等这样毫无「文化和诗意」的粗陋地名。这是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当年真实的生活记录和写照。那时候,东北的地方行政管辖往往是一片空白,没有地方官,更没有衙门。往往是人口和农工商各业发展起来以后,清政府才设县立府;等到出了土匪才集资修建城池。

就这样,移民们「走马圈地」,成了东北最早的地主。而晚期来到的就成了租地的农民。东北的地主往往在老家都是最贫苦的农民,所以他们往往很淳朴,对待租地农民远没有关内的地主凶狠。

移民们很思念家乡,但远隔千山万水,也只能遥望而已。时至今日,八九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还习惯地称呼山东、河北两省为「关里家」。

四、山东话与东北话

东北人受山东文化、方言的影响,更多表现在是受上述「登莱」各县山东人的影响。

今天的东北话辞汇绝大多数是山东移民带来的山东辞汇,少量是早期东北话的固有辞汇,还包括一些满语、蒙古语、俄语甚至极少数量日语辞汇。所以现代东北话辞汇与山东话是相同的。分批到来的山东移民在带来山东话辞汇的同时,接受了原有东北话的口音。这就使得东北话在口音上不同于山东话,但在辞汇上却与山东话基本一致的原因。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大连话不是东北话。原因是这样的:在日俄战争前,大连也是讲东北话的,那时大连早已被俄罗斯侵占,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军事基地。1904年日本和俄罗斯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爆发战争。大连成为日俄战争的主战场之一。1905年1月日军占领大连并屠城,大连原本的东北话人口就没有了。后来,又有山东新移民到达大连,这些操胶东话的山东新移民,没有了东北口音的影响,就把祖籍地的方言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所以现在的大连话是胶东话,又叫「胶辽官话」。而由于东北话与胶东话的辞汇基本一致,二者差别主要在口音方面。所以,大连话虽然不属于东北方言,但大连人与东北其他地区人在交流上难度也不大。

五、山东习俗和东北习俗

山东移民不仅仅带来了辞汇,还带了鲁菜。今天东北饮食,是山东饮食习惯与满、蒙古、朝鲜饮食习惯的融合,但本质上属于鲁菜系。

东北地区苦寒,小麦低产。所以山东移民在保持吃面的习俗的同时,还随遇而安,增加了吃米的习惯。所以今天东北人既吃米也吃面。而在其他生活习俗方面既继承了「关里家」的传统,也因应了东北高寒的地理特殊性。所以一般而言,东北人吃肉更多,饮酒更多,体格上相对更健硕。而直到现在仍然人口稀少、辽阔空旷的东北,也养成了东北人率直、豪爽的地域性格。


其实是一样的,我原籍山东莱州的,成长在西南某三线建设单位,我们这种单位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东北人也不在少数,说跑偏了,从小到大听惯各类方言,说说东北话与山东话的区别,东北话里口音最重的当属辽中南,特别是沈阳,老派的大连话与烟台威海同宗同源,很重的海蛎子味,确系与主流的东北话截然不同(其实在山东省内,烟台威海方言也是独树一帜),但虽然东北话在音调上与山东各方言差别极大,但诸多诸多的辞汇语法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当然也有河北方言的成份,及俄语,朝鲜语,大融合了)。


不像。

我看某剧,里面有个角色说的山东某地方言,弹幕还不停的说是东北话。

可见,不是像不像的问题,是他们根本分不清。


什么段子,东北三个省哪个省的笑话,写清楚,太笼统,回答不了


我山东室友说普通话有大连味,我辽宁,说话语速较快,我说话她都能听得懂,但我的南方室友不一定能听得懂。我山东室友跟家里说山东话时完全没有东北味,我能听个一半一半吧。比起河北除承德秦皇岛唐山以外地区的话,至少山东话还能听懂个一半一半的。

一些辞汇啥的,山东话和东北话是互通的。


完全不像,只是有些辞汇从东北话和普通话向全国渗透了


如果你是辽东半岛附近的,确实有点像威海烟台那边的


因为的确有部分习惯辞汇和发音是一样的。

历史上,东北地区的汉族主要来自河北北部(原热河省)移民北迁与部分山东闯关东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满语,蒙古语的影响;形成东北话,解放后进驻戍边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口音更接近普通话。


感觉大连话有点像山东话 别的地方的东北话就不像了


不像,差远了,但是有些土语以及物件的叫法应该比较像,曾经和一个潍坊同事在一些土语达到过共识。目前我个人感觉和东北话最接近的是北京官话区,其次是唐山话里的蓟遵小片。其他地方方言和东北话的差别一般都非常大。

我是山东威海人,威海话和大连话很像

我说普通话有时候会带一点东北味儿,我有些同学也这样,但是我真的觉不出来

有一次我讲完课课,老师问我是不是东北人,我真的是山东人,周围也没有东北人

还有,烟台话和青岛话,我努努力还是可以听懂的,山东其余地方的方言,我真的听不懂,虽然我是山东人


不像啊……闯关东那会儿有很多山东人到东北去到是真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