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邀

大兄弟,別想著往哪方面培養,能不阻礙小孩發揮才能就已經是最理想的情況了。

來看看百度百科對繪畫的定義: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畫家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

而題主提供的幾個方向是怎樣的呢?

追求畫得像——畫得像就能表達想表達的意思嗎?如果想要表達喜悅的心情,小孩該畫什麼,大紅燈籠嗎?

追求有創意——有創意就一定好嗎?偉大的作品往往靠的不是創意,那只是表象,深層次的藝術在於人的思想。

僅僅培養一個愛好——這是最接近百科定義的方向的。不過具體如何培養這樣一個愛好,我們待會會說。

無論是培養愛好還是走專業,最重要的依舊是開頭那句話,不要阻礙孩子自由表達,不要限制他們的想像與觀察。

教小孩畫得像就是最常見的毀「天賦」行為。《死亡詩社》里那句台詞說得好哇:當你認為自己懂得了一件事物,那就換個角度再看它。

央美有個特經典的訓練,叫「xx的49種觀看方式」,就是自己挑一個物件,用49種不同的方式觀看並描繪下來——很多觀看方式看到的事物其實已經完全偏離我們平時對該物品的認知。而畫得像是什麼?幾乎限定死了就一種觀看方式——什麼角度最貼近我們平時對該物品的認知,我們就從什麼角度畫它。

追求有創意其實不算特別毀天賦,但這句話說得就很奇怪,什麼叫「追求」有創意?這玩意還能追求的?一般的邏輯是這樣,我想要畫xx,但是常規方法表達不出我對xx的感受,於是我打破常規,用一種別人沒用過的方法表現xx,這才叫創意,而不是每幅畫不管畫啥我都要鼓搗點新奇玩意畫它。

說來說去就是這麼個理,表達第一。小孩喜歡通過畫畫的方式表達也罷,喜歡通過音樂的方式表達也罷,或者文學啥的那都無所謂,本質都是為了表達。

回到問題,家長最注重孩子繪畫的哪方面表達?怎麼培養小孩的繪畫能力?教給他何為表達?如何自己探究自己的繪畫語言?

1.如上所說,不要阻礙,不要可以引導孩子「追求」什麼,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

2.學習表達,看別人是怎麼表達的。看畫展,看攝影展,買畫冊,都可,一是開闊眼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二是找到自己興趣所在,從中學習和感受。這些學習方法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有詳細說過,這裡放個鏈接,就不贅述了。

畫畫靠自學真的不行嗎??

www.zhihu.com圖標

3.自由發揮。反正小孩子不急著考試,以後也不一定參加藝考,就不要拿藝考體制下的教學體系禍害小孩子了。家長要做的只是提供肥沃土壤,能長成啥樣看小孩自己吧。藝術這玩意,就不是一般人有能力培養的,如果自己不是搞藝術的,幾乎無法做到正確引導與其亂指揮不如讓他野蠻生長。

最近發現了一本很好的書,鳥居昭美的《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或許題主能得到更多的啟發。


不是家長,但教過一二三四年級的小朋友。

現實來看,家長們注重的是,別人能不能看出來小孩畫的是個啥。

在教小孩畫畫的那段時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什麼叫做,

家長剪斷了孩子們的翅膀,還得責怪孩子為什麼不會飛翔。

曾經教過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叫朵朵,性格非常活潑開朗。

開朗到什麼程度呢,當時班裡的小孩她全認識,全能玩到一起去,

畫班的老師也都認識,和誰都能嘮一會。

她的畫風是那種「揮筆潑墨」型的,非常豪爽,非常不拘小節——

顏色從來不塗在圖形里,從來不完全照著老師畫。

就是你看不出來她在畫什麼,但是她調的顏色就是讓你感覺很舒服。

別的小朋友就不一樣,他們都會規規矩矩地照著老師畫,

慢慢地勾線條,生怕一不小心就畫錯了,塗色也是,絕不塗出線條以外。

每次照相的時候,就感覺朵朵的畫好像和其他的小孩不是一個人教出來的。

她的父母就非常的不高興。

一開始是責備小孩——

「你畫的是什麼啊?」

「我畫的是長了長耳朵的小女孩呀!」

「你為什麼和別人畫的不一樣啊?誰能看出來啊?你不會照著老師畫嗎?」

久而久之,開始責備我——

「那個啥,老師,你能不能上課的時候多關注關注朵朵啊?老師你幫著我們改改唄?老師你是不是對我們朵朵有什麼意見啊?」

再後來去經理那投訴我——

「這個老師怎麼回事啊?是不是不給我們改畫啊?為什麼別人畫的就那麼好啊?我們朵朵很聰明的,肯定是這個老師的問題。」

我很無奈,老師們也很無奈。

我本身是不喜歡教孩子們畫出一模一樣的東西的,

但那時候的家長大多數都是這樣,根本不在乎孩子們喜歡什麼,

也不知道藝術是什麼,更不知道什麼叫畫得好什麼叫畫得不好。

他們就知道,當有客人走進來,他們把畫給客人看的時候,

朵朵的畫,拿不出手,因為沒人看得懂——

「朵朵學畫畫學了這麼久,就畫成這樣呀?在哪學的呀,是不是老師不好啊?」

而其他的小朋友的畫,會得到客人的讚賞——

「哎呀,這小馬畫的,真好,真像!太棒了,誰教的呀?」

上哪說理去呢。

畫得像的確也是一個優點,但一二年級的小朋友,

還沒到必須要畫得像的年齡。

甚至更小,幼兒園的小朋友,他們這個時候,就是奇思妙想。

我外甥女,每天都說要讓她的小恐龍吃掉我,

她畫畫的時候,會畫天上飛著魚,海里游著鳥,

多好啊。

這不就該是小朋友想到的東西,畫的東西嗎?

有一次我問一個幼兒園的小孩,

「聖誕節快到來啦,你想讓聖誕老人會給你送什麼禮物呀?」

這小孩咋回答我的,她讓我非常尷尬,她說,

「老師,這個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都是爸爸媽媽花錢買的。」

氣氛太尷尬了,彼時好像我4歲,她20來歲。

為什麼要這樣呢。

小朋友的童心真的很重要,完全沒必要在這個階段讓她畫得像。

別讓畢加索什麼的來比,沒有意義,幾百年出一個畢加索。

我的建議就是,培養一個愛好就好了。

如果ta喜歡畫畫,就帶ta畫畫,

如果很幸運,ta有畫畫的天賦,有畢加索那麼幾萬分之一,

就幫ta把這個愛好堅持下去,

要是以後真的打算走這條路了,

就多去幫幫ta鋪好這條路——

最起碼的,攢夠經濟實力,讓ta能沒有後顧之憂的去學藝術。

這就是父母該做的。

不然呢?

你連畫都不會畫,更不懂什麼是藝術,

你每天逼著孩子有創意,畫得像,

有意義嗎?

你都看不清前方的路,就肯定了孩子走的這一步是錯的,

你憑什麼呢?

讓孩子留著翅膀自己去飛不好嗎?


說真的,這表面上是個美術板塊方向的提問,實際上卻是各種早期興趣培育都存在的問題。

小孩子學樂器,多少家長一個勁逼著孩子各種考級,一整年就硬彈那麼兩三首不好聽也沒興趣的考級曲,只為能拿到一張所謂的「省音協認證考級證書」,小孩子學硬筆書法那也得來個考級、學素描也得考級,好像跟孩子有關係的所有「興趣」都得來個考級、都得有一個量化的標準,家長才覺得這錢投進去是有效果有價值的。

你問我為什麼知道這些?因為我就是一路考級這麼考過來的。

我認識小學的一個同學因為實在考不出來,在琴行里崩潰大哭砸琴最後再也不碰音樂的,也認識素描畫不出來一邊流眼淚一邊咬著牙硬畫的小同學,我小時候有太多同學根本就不把這些興趣當作興趣,而是當作一種折磨,是需要家長威逼利誘才能坐下來擺弄兩下的表演。

不考級的孩子學鋼琴/考級的孩子學鋼琴

這些課程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興趣班」,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它們叫興趣班不叫輔導班不叫集訓隊?因為它設立的初衷壓根就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培育孩子們的興趣啊!

再回過頭來看看家長們的做法,學鋼琴一年就彈三首超出實際水平考級曲目來回死磕、畫素描就畫針對考級的應試題目來回硬背,就算是你們自己這麼學,恐怕原本有的那點熱情和喜愛也得被榨乾,更何況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呢?

現在用小孩子原本就不穩定的熱情強懟那幾張好作品、那幾張合格證,心裡強大的那還好說,如果心裡承受能力不行,興趣越來越淡,家長看投了錢和精力沒成效,繼續施壓,一旦到那個臨界點,孩子徹底罷工,一輩子跟這項興趣絕緣,就落下手上那幾張只屬於大人而不屬於孩子的合格證和作品。

這樣的「興趣班」,到底是在培養興趣,還是在絞殺興趣?

題主所問的美術又何嘗不是如此?你讓小學初中的孩子擠破頭去硬堆創造力、寫實能力,放在真正的藝考或者行業當中,那就跟笑話一樣。

就比方你想要堆寫實能力吧,那你是不是得先讓孩子把透視原理給學完?學完了透視那不夠,得再強化造型能力。為了把材質畫好,是不是還得再來學學材質渲染原理?如果要畫寫實的人,那得搞本《藝用人體解剖》來背吧?

寫實一條龍

這才是真正有實用價值的系統性學習方法,一個專業的美院學生都需要六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系統掌握這些寫實技巧,別說小孩子學不會,普通的興趣班老師自己會不會都還兩說。

那家長抱著「寫實」、「創造力」這樣的目的要求小孩,到底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的虛榮與攀比心?

在我看來,任何興趣班都應該以培養興趣為第一要務。

孩子的作品究竟達到了什麼水平,能不能考級根本就一點也不重要,因為興趣班設計的初衷從來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行業的專家,而是讓他從小就能去體驗一個領域、一個在義務教育範疇之外的領域。讓孩子明白原來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在做這樣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原來筆不僅能用來寫作業,還能用來描繪萬象眾生;原來鋼琴能彈出自己心愛動畫的片頭曲;原來他也能用電腦編寫出可以運作的程序。

就像播種一樣,你不能指望每一顆種子都長成參天大樹,但是就是小時候埋下的種子,只要轉入適合生根發芽的土壤中,就會開花結果,給孩子另一種可能性。

別做揠苗助長的事情,也別把大人的觀念強加於孩子。享受興趣所帶來的樂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助力。


都不需要,你要做的,只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肥沃的土壤,鼓勵和支持他,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探索和發掘繪畫的樂趣,其他的,順其自然就好。

為什麼呢?

首先我不知道你是看到孩子對畫畫感興趣,才培養他畫畫,還是自己主觀地想要孩子學會畫畫,如果是後者的話,建議你還是放棄吧,畫畫這件事,沒一定的興趣是堅持不下來的。

其次你說的幾個方向,畫得像、有創意,或是僅僅培養一個愛好這些,在現在這個階段都還沒有必要去強制要求他做到,現在這麼做只是在揠苗助長,只會扼殺他的興趣和天分。

「畫得像」是一個外行評判一幅畫好壞最常見的標準,但畫畫從來都不是越像越好的,否則世界名畫和大師就全都是超寫實主義流派的了(具體可以看看下面冷軍的畫)。

國內超寫實主義流派代表,冷軍的作品

看看這放大後的局部,是不是栩栩如生?

畫畫畫成怎樣才算好,一幅畫的價值該如何評定,一直都沒有一個普遍的客觀標準,哪怕是那些學院里的專家教授,都不敢說現有的這些繪畫理論就一定是「正確」的。

事實上,繪畫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在印象派剛剛誕生之時,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傳統的古典主義才是正確的,學院派畫家批評印象派畫家是離經叛道,把他們趕出學院,但是現在呢?

學院派(左)和印象派(右)

再來說說有創意,題主說的創意,其實是指畫畫有個性,跟別人的不一樣,對吧?

那怎樣才能不一樣呢?

當你看到的、想到的,跟別人的不一樣的時候,你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就會不一樣了。

而這說白了,其實就是背後的觀察方式、表達方式,和創作理念的差異。說到這,又可以說回剛剛的「畫得像」,其實它就是一種最常見的觀察方式、表達方式和創作理念(古典主義和印象主義也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方式理念)。

提香(威尼斯畫派)的維納斯(左)和塞尚(印象派)的維納斯(右)

所以說白了,比起畫得像、有創意,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觀察方式和表達方式,還有其背後的創作思想和理念

那麼該怎麼去培養呢?

我這裡要先給你潑盆冷水:孩子現在對畫畫感興趣,未必以後也會感興趣,他也有可能就只是一時的新鮮感和好奇而已,就算他是真的一直都很喜歡,並且堅持地學下去了,他以後也未必就會走上畫畫這條路。但是學習繪畫給人帶來的素養卻是相伴一生的。

清醒完畢,說說怎麼培養:

  • 帶他去看畫展、攝影展等各種展

畫畫這東西,審美和眼界很重要,盡量帶他去多看一些好的作品,讓他去感受不一樣的方式理念。很多公立博物館、美術館都是免費開放的,周末假日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去逛一下,既能陪伴家人又能開拓視野,他不香嗎?實在沒有時間,買一些畫冊和書放家裡也行,但是能去現場看的話還是盡量去現場看,藝術品這東西,再好再高清的照片都比不上現場看原作那樣讓人震撼。

  • 給他找個好的興趣班

畫畫這東西,有個老師帶的話會容易入門很多,而且孩子也需要一定的監督和引導,只是這事普通家長一般幹不了,因為現在很多的家長本身美術素養就不咋地,畢竟他們成長的年代那時候還沒這條件,我也理解,所以還是能找個好老師就盡量找個好老師,不要那種孩子們都畫得千篇一律的,那種跟藝考的培養模式沒什麼區別,最好是每個孩子畫的都不一樣,創作的作品都不一樣的那種。

  • 鼓勵、支持和陪伴他

孩子這個時候再怎麼說也還只是個孩子,不管學什麼都好,需要的都應該是鼓勵、支持和陪伴,而不是指責和打壓,哪怕你真的覺得他畫得不好,也不要說出來,這隻會扼殺他的積極性和靈氣。

其實很多外行眼裡不怎麼好的兒童作品,在內行人眼裡看來其實都很不錯,因為我們就是做這一行的,知道孩子這個時候還畫不出那種造型很準確的作品,也知道畫得像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你要做的就是告訴他,你畫的很好,畫不好也別怕,有我,大膽去試,去畫你所想畫的,他畫多了看多了,有了自己的審美,自然就知道什麼是美的什麼是丑的,自然就知道怎麼改進了。

下面這幾張是我朋友圈一位老師分享的兒童作品,都是五六歲的兒童畫的,我覺得很有靈氣就保存了下來:

這種靈氣、童趣真的是成年人畫不出來的那種,就算我們有意去模仿它,也會有一種難免的匠氣和刻意感,可能是因為人長大了,看事物的視角沒以前那麼簡單純粹了吧。

也難怪十幾歲就畫得賊牛逼賊寫實的畢加索會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