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魏晉北朝的一系列鮮卑政權,遼,金,元,清


古代世俗帝國統治集團如果跟絕大部分國民不是一個民族,則要麼以高內耗為代價維持特性,以「自己人」充當蓋世太保,跟本土漢官搞一套雙軌制,相互牽制;要麼放棄特性減少內耗,但放棄特性也就放棄了原本的以民族或血緣為紐帶的組織力,那麼本土文官還是想把你掀翻了。

說到底,無法解釋合法性問題。


不能說腐朽,要說腐朽都腐朽。烏鴉不比豬黑。可能是政權不穩定的錯覺。

遊牧民族的最高權利繼承是雙軌制的,存在兄弟和父子兩個系統。中原王朝,從周公開始,就確立了父子繼承的一個軌道。但是遊牧民族,環境酷寒,飲食容易三高,大汗猝死率極高,沒有時間安排後事。民眾用腳投票,領頭人一定要有本事,尊襁褓裡面的幼兒為主,簡直就是笑話,所以存在兄終弟及和父子相傳兩個系統,互為備份,是必要的。

然而,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後,這種備份就是累贅了。覬覦最高領導權的多一倍。中原王朝的儒家體系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嫡長子繼承製,無非就是削藩、推恩和奪嫡。而遊牧政權,就複雜的多,要麼內戰、要麼贖買。內戰就是政治動蕩,贖買就得縱容特權階級。

仔細看,中原王朝很多時候也是極為黑暗的,看了讓人泄氣。現代中國之前(1949年),英雄史詩只存在四段,司馬遷的史記,春秋戰國到武帝;三國演義;隋唐演義;1910-1949這一段。其它時間都是一比吊草。


先問是不是,再問


皇帝用以維持統治的各級官員,素質無法與中原相比,區別大概是中國的職業軍人和古惑仔。

中原王朝建立初期,大部分是世家幫助,中期也都學習禮儀和文化完成從泥腿子到世家的轉變。

而遊牧民族完成封建,雖然歷史書上說他們嚮往中原的禮儀和文化,但他們自身是不屑於學習的,因為擁有這個禮儀和文化的王朝被他們趁弱,以蠻力打敗。而普通人是不會去向弱小者學習。

所以這羣維持統治的各部族首領和各種方式晉級的泥腿子,是沒有辦法完成到世家的轉變,沒有教育的限制。再加上第一代的帶頭,上行下效,後代很難是一個優秀的,擁有良好禮儀和能力的統治階級。

等到第一代人死掉,沒有後來者維持,沒有新生的血液,王朝會快速崩塌。

另外。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

我們有足夠的書籍和文化,保持傳承,現在發生的事情,可以參考古代處理的方式,因為人性不會發生太大改變。

而遊牧民族不大規模學習,他們自己沒有前車可鑒,遊牧民族無法直接開中原王朝的前車。思維和習慣不同,對不上號。所以看起來遊牧民族王朝是沒有太大遠見,他們的遠見卓識上限取決於最高權力者。下限無限低。

在古典時代,越是差勁的君主很難容得下比自己優秀的屬下,這樣只會導致,遊牧民族富不過三代。第一代打地盤,他有見識有遠見,也有一羣有能力的臣下。

第二代權力者根本用不了第一代權力者留下來的人才。再加上自身很難接觸到最底層,就無法發覺埋沒的人才,只能用第一代權力者留下來的屬下的親戚後代。這樣一羣人治國,是不行的。

最後,遊牧民族並非中原王朝成熟的集權,一切權利來源於偉大的皇帝陛下。

他們更偏向於部落聯盟,小部落臣服在首領的帳下。小部落首領不會甘心放棄自己手裡的民眾,這樣,第一代最高權利者改革不成,一去世,王朝就很容易土崩瓦解。因為這是依靠第一代權力者強橫的實力壓迫下組成的王朝,壽命不會比第一代權力者壽命長太多。


魏晉北朝的一系列鮮卑政權——我尋思著,魏晉北朝的漢族政權好像腐朽的也不慢啊。

遼:我啥時候成了遊牧民族了。

金元:我們沒經驗啊。漢族最開始的秦朝不也是二世而亡了嗎。

清:我腐朽的比誰快?


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中原王朝,那些個打下了江山的,哪個不是世家出身?喫的喝的玩的樂的,沒玩過?就算是那些泥腿子出來的,幾年十幾年下來,優勝劣汰,扛不住誘惑的,老大都被人押京師活剮了,不多,三千六百刀,少一刀算操刀手輸,拿命抵。當場被砍了腦袋的都得磕頭感謝不捉之恩。

那些個韃子,喫的穿的用的玩的,跟中原比?所謂的大汗過得還不如個小縣城裡的土財主,知道個屁咧,這一見著了花花世界,特麼還不一個個跟個屎殼郎似的往死裏喫?

人,都這個尿性。什麼特麼的狼圖騰,都是沒飯輒鬧的,動物園裡的狼連土狗都怕,去他媽的


首先。批判一個錯誤觀念,遊牧民族的統治部落或家族更換不代表民族或國家的滅亡,古代國家都是通過恐嚇和武力征服建立擴張和維持。不管那個民族人,一旦有足夠的本錢都想自立為王。

個人認為不是封建化使他們短命,北亞和中亞諸族政權短命跟「封建化」木有多大關係,不封建化的短命相對更普遍一些。成功的封建化反倒是延長了壽命。北亞和中亞的國家普遍都隔代衰落,甚至沒辦法成功傳到二代。

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沒能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體質,國家只靠核心部落的強大威懾力維持統一,靠強人維持各方的忠心。各附屬部落和地方勢力很強,國家內同時存在多個中心,核心的威懾力下降各方自立門戶。

漢人政權在中央集權和儒家忠君思想下,保證了全國一個權利中心,全國僅歸以皇帝為中心的官僚集團,從而保證了權利隔代傳遞相對更成功,更有效的阻止形成地方勢力,維持皇帝對全國的威懾力。


好問題,按我的想法,胡說一通

說它是好問題,是因為這個題目本身讓人很撓頭

為什麼中國北部的遊牧民族一旦封建化王朝腐朽的比漢族王朝更快?

這個短短的題目裏,將很多不同甚至對立矛盾的概念和事情強行歸一,然後問為什麼,在這我沒有指責題主的意思,因為說實話其實大家都是這麼想的,我們對歷史從概念和邏輯上就是混亂的,所以我覺得把題目本身涉及的梳理清楚更重要。

鮮卑政權,遼,金,元,清等政權是遊牧民族建立的這是不對的,建立金的女真和建立清的滿洲都不是,他們是居住於城寨中從事農耕、漁獵、採集和畜牧等複合經濟形態的定居人羣。

一旦封建化,什麼是封建化?我認為的封建化是指西歐和日本的封君封臣制,大領主-小領主-附庸-農奴這種權力地位關係體系,按照這個標準,上述政權沒有一個封建制,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其實指的是政治上中央集權可世襲,管理體制實行郡縣制且不能世襲,社會經濟結構取消奴隸制等等,也就是皇帝-官員-庶民這個結構的,按照這個標準,上述政權都是一團漿糊,因為他們搞的都是中原式的集權和部族統治的大雜燴,本身在制度設計上就存在悖論,而且具有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也就是這種種族主義的政治和社會架構不斷地強行植入漢族社會,造成中國的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很混亂。

腐朽,說他們腐朽都快是不對的,因為有的腐朽的並不快,比如清,有的根本就不涉及是否腐朽,比如金、元,因為作為一個政權就沒先進過和高尚過。老實說清朝與漢族王朝相比腐朽的並不快,甚至好得多,他是保守落後愚昧但堅守中國傳統價值觀,是冷酷狡猾但又頗有作為,是搞種族主義但又力求滿漢融合的一個王朝,按照封建王朝的標準來說他是很優秀的,再比如元朝和金朝,元是蒙古人以武立國,其本身就不是一個正經王朝,他就是佔領中原的一座蒙古兵營而已,只不過被那些漢族和漢化的的士大夫強行給掛了塊元朝的牌子,他的所謂王朝就是士兵和稅吏,他有什麼腐朽不腐朽的,一直就那樣,至於金朝,那是女真族對漢族的族際統治工具,統治的一直挺成功啊,對南宋漢人軍事上壓制,在華北漢地建立猛安謀剋制度確保女真人的經濟和政治特權,從始至終一直如此,沒看出哪裡腐朽了,至於兩朝後期社會矛盾的爆發,就認為他們腐朽了,這是不對的,他們出於種族本位主義和自身文化的落後壓根就沒先進過和勵精圖治過,也從來就沒有真正認真組織過政權建設,那矛盾爆發不是正常得嗎,怎麼會是腐朽?如果說的是軍事力量的下降和尚武精神的退化,那確實存在,但也算不上快,正常墮落速度。


更快?不見得吧,遼對比的五代加北宋誰更快?自蒙古帝國至北元,比南宋至明快嗎?清也與明相當。


吸收底層新鮮血液時有心理障礙。


遊牧民族的定義是什麼先搞清楚一下……

你列舉的這裡面有明顯不是遊牧民族的。

想黑少數民族就直說。


漢人王朝短命的更多,滿清也不比其他王朝短,誰笑話誰呢


有一點要明確,不是封建化導致腐朽,而是「被封建化」導致腐朽

如果是自身生產力水平進步導致的社會進化,會讓國家更加強大,如果有先發優勢,會對其他國家產生降維打擊的效果。比如秦國經商鞅變法,完成了由奴隸制社會(翦伯贊認為是封建領主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國力有了巨大進步,為秦國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代歐洲國家完成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進化後,同樣佔據了全球食物鏈的頂層。

在古代東亞地區諸民族中,漢族是第一個完成封建化轉型的。彼時其它民族尚處於奴隸制階段,乃至氏族公社階段。這些民族擊敗漢族,並在漢族地區建立統治後必然會面對落後社會形態統治先進社會形態的矛盾。如果想長久統治漢地,其自身必須向更先進的社會形態轉型。因此,這些民族並不是由於自身生產力發展而封建化,只是因為佔領了生產力更發達的地區而不得不封建化加以適應。如此一來,這些民族建立的王朝往往都保留了許多「傳統」,比如原始軍事民主、部族政治、貴族政治、采邑分封、帶有奴隸制色彩的人身依附制度等等。而另一方面,對學習漢族的先進位度也有所保留,這裡面既有勝利者的心態,也有利益因素,還有的就是因自身落後導致理解不上去,總之很複雜。綜上導致這些民族的「被封建化」總是很扭曲,俗話講就是擰巴。在這種擰巴的狀態中,政治往往會迅速敗壞,也就是題主所言之腐朽。


人類的本性都是這個樣子的,人類的劣根性而已。

首先就是遊牧民族長久地住在草原和森林裡面,條件非常地惡劣,而漢族生活在中原地區,條件比較地良好,少數民族為了要生存不得不變得驍勇好鬥,然而一旦是進入了中原以後,所有的條件都是滿足了,所以也就是沒有了先前奮鬥的動力存在了,沒有見過世面的蠻族們一旦見識過了中原的花花世界,就會比之前已經每天都是在花紅柳綠的漢族們墮落得更快了,原先的漢族們反而會沒有如此地熱衷於享受甚至會感覺到厭惡,例子可以參見饑渴極了的人突然大喫大喝而送命的例子以及歷史當中的窮人發達了以後比原來的富人更加地殘暴。

第二,原來政治體制的不適應性,原先少數民族的環境讓他們的管理體制寬鬆,然而在征服了中原的漢族王朝以後,原先的體製出現了不適應性,只能夠學習變成為中原的中央集權政體,與舊體制的衝突導致了滅亡。

第三,傳承和積澱的不足,中原王朝經過了長時間的傳承和積澱,積累了一整套治國的經驗還有權力的運行機制,而少數民族沒有這一種機制,所以短時間可以,長時間就不可以了。

第四,與中原地區互相衝突的問題,古代少數民族的文化不是遊牧就是漁獵,和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原農耕文化有著較大的差異性;在進入了中原以後面臨著與漢族的衝突,所以要麼就是全盤漢化而導致腐化而滅亡,要麼就是全盤拒絕漢化而導致衝突不斷,內部鬥爭嚴重而瓦解;既對於漢族有著一種天然的鄙視性行為,以高人一等的心態來對待漢族;又想要著學習漢族的東西,不願意被視為蠻族,這是少數民族的矛盾心態。


中原漢族政權皇帝除了治國理政,維持江山意外,還有一個巨大的目標,那就是想當一個萬古流芳的聖主明君。而想當明君,就必須在文治武功和治理能力上必須要有巨大的能力和素質,其中一個就是「虛懷納諫」,當年的聖君:三皇五帝,顓頊等等,還有後來的商湯周武,秦始皇,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包括後來的唐太宗等等,不都是這樣的嘛,所以一個正常的漢族皇帝除了想讓國家統一,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之外,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聖君明主了。那麼虛懷納諫,懲治腐敗,十幾幾十年來一次改革就是正常操作。

至於少數民族政權的皇帝,這麼說吧,維持統治的合法性已經很難了,維持江山不到就更難,再加上還要和旁邊的漢族政權競爭,徵戰。恩,想想還是凝聚力量是第一,官員廉潔,百姓信任什麼的,優先順序不高啊!SO---放任腐敗,放任腐化嘍,只要你能按照皇帝要求徵召足夠的士兵,收集足夠的物資就行。

再說了,整個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少數民族政權絕大多數的區域性的政權,真正能成為一統中華的全國性政權只有蒙元和滿清。蒙元麼,80年就退回草原了。而滿清,你說他是少數民族政權?你不覺得他更像漢人政權嗎?


這都是自己的選擇,入關以後放棄自己的原配母系,跟容易上手的土著表字母系苟合,種都換了,腐化得能不快麼?又沒人拿刀逼著,自己非要中出老土著,只能報應在後代身上,怨不得別人。

母系決定人的體質、智商、品德、性情、能力發揮度,混了老土著母系,就成了老土著的種,能力、德佩全方位退化,體貌也逐漸趨向尖嘴猴腮。早期奉行國野分治的商國祚六百年,不跟土著苟合的蒙古人得以完好地退回關外,苟合老土著的明後期奇葩君主一個接一個,社會烏煙瘴氣,清好一些,有西太后設局緩衝了一下,得以和平退位,但也是被袁世凱稍微忽悠就嚇得交了權,退化得連基本的御下能力和應變勇氣都沒了。朱棣跟朱厚照、努爾哈赤跟溥儀,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們各自是一家的,都看不出是同一個種族。


環境變了,原有環境下的經濟模式無法契合新的環境,結果只能是改變或撤離。

一羣人大談民粹,難道忘了被人稱為「病夫」的時候了?


假設北方遊牧民族換成黑人 那麼就算中國能同化他們的文化可是人種卻會讓他們同化 然後他們的後人(同化的中國)根據考古發現:咦?咱們祖先是遊牧民族 啊哈 然後歷史書就全改了 把李白寫的詩變成某個祖先寫的


遊牧民族正常是十年腐朽一次,封建化後變成五十年,當然還是比漢代王朝更快


朱棣造反成功遷都北京,元朝建立卻不能定都哈拉和林,清朝後金雖然是漁獵出身但也和蒙古帝國差不多,他也不能遷都瀋陽。就是因為離老家太遠羣眾基礎太差,王權纔不穩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