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閱讀偏學術性的書籍,對於文學書籍有點看不下去了,覺得知識吸收的太慢了,我平時就有種知識匱乏感,需不需要調整心態去試著讀文學書籍?


我只是試試能不能答題


似乎可以答題…

就隨便說兩句…

沒什麼好壞,不想讀就不讀


相較讀不讀書,我更關心你所說的太慢了的感受,談到快慢,動輒就要提及這個加速功利的,群情無奈,甚至憤怒,但也競相追逐的消費時代。當然生活在期間的人會受此影響,但我們暫且把大而化之的東西放在一邊,尤其對於你強調的感受問題,是個人而非宏觀的,生活在縣城裡的公務員和在北上城市打拚的白領感受並不會全然相同。慢,原諒我得揣度你,也許是因為年輕,也許你看慣了互聯網上,app上短暫而信息量飽滿的視頻,也許你正在經受波折,例如...還來不及,讀書就更沒時間了,但你仍保留著自省(原諒我語氣裡帶著的說教,在回答你的問題的同時,我也是和自己對話,務必把這理解為交流),這份自省從何起而來,也許你有一本或者幾本,讀過後的綿綿餘味持續到了現在,你知道那才是真正的滿足感,恰當的舒適。其次,文學書,你挑的是文學書,莫非你挑的是人盡皆知的大部頭,讀完一本得花半年,享受沉浸閱讀的感受被何時是個頭的抱怨給佔了上風,尤利西斯也許在追憶他的逝去流年,巴爾扎克在回顧他的悲慘世界,都與你無關,你我要的都是在普遍的麻木中獲得一點點安慰,一點點共鳴,讀現在人寫的,最起碼還活著,最好讀年輕作家,他們和我們共處在一個世界,甚至一個國家,也許和我們正在經歷同一種焦慮,他們被出版商市場推崇為天才,但我們深知他們只是表達的普通人,只有他們能擊中我們,我們才會為他加冕。再一點,讀短的,坐地鐵,上廁所,睡覺前,讀一篇,愛倫坡說最好的閱讀體驗是一屁股坐下倆小時,一下讀完,現在得再縮短點他的時間,二十分鐘,讀完就走。如果你不挑,讀詩歌,短,卻可玩味。閱讀的品味以及耐心都是要慢慢培養的,這份慢可以用一點一點快來築建。

至於好壞,原諒我,這是個幼稚的問題,小時候我們會指著電視機問爸爸媽媽,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好人我們褒獎,壞人我們唾棄,我們都是共產黨的接班人。但我還是想說個確切的答案,是壞的,因為我知道你會在你的問題下面看到讀不讀書就看你自己啦,讀不讀也無所謂的啦,不讀書也死不了,不讀書也能生活得很好,誰誰誰從來不讀書云云,你也許正是期盼這樣的回答,好讓你不知從何而來的愧疚心,有罪感稍稍平反。但不讀書(讀書在我的定義里就是文學書,如果是教科書,實用書,有一個更加乏味的詞適合它們,學習)你會缺點什麼,這無關乎對錯好壞,是非善惡,就是會缺點什麼。


根據你的問題描述,我會給出如下看法:

一、學術性書籍我喜歡稱之為工具書,工具書的閱讀方式與文學書的閱讀方式是閱讀天賦樹上的不同分支,所以習慣了工具書的閱讀方式後,再去讀文學書肯定會不適應的;

二、閱讀工具書更加註重結果,其目的主要在於學習知識、觀點、邏輯等,;而閱讀文學書的更加註重過程,在過程中體驗文字的運用、聲韻的頓挫、劇情的安排等,有一個答主就說的特別好,這是個審美的過程。

三、你習慣獲取知識的方式被固定住了。工具書的知識是通過書寫歸納、演繹的過程後,得出的科學上的結論。而文學上的知識沒有這麼直白,作者會描述好環境、劇情,其內在的知識是需要自己整合加工的,所以你才會覺得文學書籍的知識吸收太慢。

綜上,讀書不是快慢、好壞的問題,你需要調整的也不是心態。而是要加強對於不同書籍,不同的閱讀方式和心理預期。我會推薦你平常以看工具書為主、文學書為輔,兩者可以同時進行的。用工具書來充實大腦、用文學書來蘊養靈魂。

共勉,加油。


有時候確實會這樣

確實只有心境比較悠閑的時候好像才能讀得進去閑書(不得不說你如果不學文學專業的話你讀那些非學術性實用性的小說啊之類的書就是閑書


上大學的時候,對沈從文的《邊城》完全無感,還有點煩,一個大男人怎麼這麼磨嘰,美的一點都不爽快。

後來去了鳳凰,在下雨天的客棧,突然能體會他的安靜與細膩了,再看這本書別有一番感受。

當下能看進去的書,就是此刻最適合你的書。

看書隨緣啊,愛看什麼看什麼,哪有什麼好不好?

緣分到了,屬於你的書自會翻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