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結論:

1.體外實驗到體內實驗距離很遠,而且體外實驗不一定在體內實驗得到驗證;

2.藥理實驗脫開劑量談療效是不合適的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聊聊:

首先來了解一下體外實驗和體內實驗

體外實驗:

進行細胞學水平的實驗,來檢驗材料或藥物對細胞的毒理學作用,或者耐藥性篩選,或者細胞對材料的吞噬情況

比如我想要了解一下我合成的某種抗腫瘤藥物,我想檢驗一下這個藥物到底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情況(在什麼濃度範圍內、孵育細胞多久後藥物起作用,腫瘤細胞殘存情況),我就在培養箱培養一批小鼠膠質瘤細胞,然後等細胞貼壁後加藥,對照組加一些對應的溶劑或者DBPS等。在12H、24H、48H、72H後來觀察一下腫瘤細胞的死亡情況。

體內實驗:

進行小動物水平的實驗,來檢驗材料或者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藥物富集、臟器的毒理學,尤其是對模型動物的治療情況。

比如我想了解一下我合成的某種抗腫瘤藥物對小鼠的腦膠質瘤治療效果,我將藥物打入已經做好的膠質瘤小鼠模型體內,對照組用DPBS或者生理鹽水或者溶劑做同樣的注射,過一段時間後過來對小鼠進行評估——小鼠存活情況,小鼠顱內的腫瘤是否體積縮小還是延緩了繼續生長,藥物在小鼠的重要器官中蓄積和毒理損傷(心肝肺腎腦),藥物的排泄情況(尿液糞便唾液)。

體外實驗,體內實驗有什麼區別?

體外實驗就是簡單開展了我想要嘗試的藥物到底有沒有效果,什麼濃度範圍內、作用多久比較合適,是為了體內實驗開展做了一些參照;體內實驗影響 因素就比較多了,小鼠模型到底成功不成功,小鼠性別,小鼠年齡,小鼠品系等等都會影響結局,而且體內實驗中很多不確定,比如藥物根本無法通過血腦屏障,而且在注射到小鼠體內後被大量巨噬細胞吞噬包裹,沒有達到循環濃度,打葯沒多久很快被肝臟腎臟代謝排泄出,我的藥物沒有辦法對腦膠質瘤起作用。

所以,體外實驗得到理想的結果,體內實驗很有可能沒效果。

我們來看一下一些研究中體外實驗的效果(這裡不針對誰的研究成果哈,只是就事論事):

圖源Pharmacological importa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Panax ginseng fresh leaves。

這是一篇利用人蔘葉提取物還原一些含銀和金前驅體(底物)獲得納米銀和納米金的研究,並且簡單驗證了一下納米銀和納米金在體外實驗中殺傷腫瘤細胞的研究,(a)(b)是對不同濃度金納米顆粒在體外殺傷小鼠肺癌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的情況,隨著濃度增加,腫瘤細胞存活率下降;(c)(d)是對不同濃度銀納米顆粒在體外殺傷小鼠肺癌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的情況,隨著濃度增加,腫瘤細胞存活率下降。

但是這個研究沒有開展體內實驗,無法證實其在荷瘤小鼠體內抗腫瘤情況。

圖源Silver nanoparticles selectively trea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out affecting non‐malignant breast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這篇研究納米銀抗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中,分別開展了體外實驗(上)和體內實驗(下)。在體外實驗中,納米銀有很好的抗腫瘤效果(對比空白對照和放療),納米銀能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凋亡。體內實驗中對瘤灶的病理切片和模型的存活率分析也支持了體外實驗的結論。

但是,這個實驗結果可靠性有多大?實驗持續時間多久?實驗結果是否排除了主觀因素?能否順利重複實驗結果?我們都不甚了解。

如果實驗組不是加足夠濃度/劑量的納米銀,是加足夠濃度的抗生素、氯化鈉、有機物、無機材料等等,也許會得到相似的結果——XX能夠在體外殺死XX腫瘤/改善某種疾病結局

總之一句話:脫離劑量談療效/毒性,是不合適的。


我是覺得體外實驗有這個結果並不奇怪,包括雙黃連。

如果真的是為了醫學發展,接下來就應該去找可能有效的化合物或者化合物組成。

如果做了這一步,分析出來是哪個化合物或者哪幾個化合物組成在抑制病毒。哪怕最終動物實驗或者人體試驗失敗了,我覺得也應該為這種事點贊,因為這是探索藥物的必經之路,失敗也是非常常見的事,而我們應該鼓勵探索。

如果只是拿個細胞去驗證一下,那就是不務正業。

不想理清楚現代醫學機制,到底能不能抑制病毒,就不要來做這個體外試驗,繼續用本來的說明書不就行了?

我遇到過的一些葯企就這麼乾的,把自己的方子捂著當個寶,從來沒想過去搞清楚。

技術:皮膚病傳承老藥方京東¥ 228.00去購買?


小學課文不是已經教過我們了嗎?

一位科學家在學校向孩子們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他在一個盛滿水的魚缸里放進一顆石子兒,魚缸里的水馬上漫出來了。科學家說:「如果放進去一條小金魚,水就不會漫出來。誰能夠回答這是為什麼?」

  一個同學說:「因為金魚的肚子很大,它把水喝到自己肚子里去了。」同學們都笑起來。

  另一個同學說:「金魚身上有很多鱗片,它張開鱗片,把水夾在鱗片裡面了。」同字們又笑起來。誰看過金魚老是張著鱗片呢?

  伊倫娜覺得他們說的都不對,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來。她回到家裡問媽媽。媽媽想了想,說:「你既然想不明白,為什麼不自己去試一試呢?」

  一句話提醒了伊倫娜,於是她找來一個魚缸,盛滿水,再放進一條小金魚。剎那間,她驚訝地叫起來:「媽媽,這是怎麼回事?金魚放進盛滿水的魚缸里,水照樣漫出來了。」

  媽媽笑了,說:「本來,在盛滿水的魚缸里,不管放什麼東西進去,水都會漫出來。答案找到了吧!」

  第二天,伊倫娜又見到了那位科學家。她很不高興地對他說:「伯伯,科學家怎麼可以提出錯誤的問題呢?」

  科學家笑了笑,說:「孩子,為什麼你會認為科學家的話全都是正確的呢?」  伊倫娜被這句話問住了。她想了想,明白了科學家的用意,也高興地笑了。


作為一個搞生物研究的,看到這樣的消息能成為新聞甚至還能上熱搜就很生氣。

先說板藍根,給大家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吧

培養的細胞你在生物安全櫃外開蓋晾一會,再培養兩天,細胞就差不多死絕了。好了現在你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外面的空氣能殺死細胞,因為這是唯一的變數。

那麼真的是空氣能殺死細胞嘛,顯然這很扯淡,我們現在都知道,空氣的成分很複雜,是空氣中的很多細菌導致了細胞的死亡。而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反而能促進細胞的生長。那麼板藍根呢?板藍根成分非常複雜,比空氣可有過之而無不及,各類氨基酸,醇類,色素等等,哪個是有效成分呢?哪個或許又是促進生長的成分呢?你不知道也不管,就一股腦把板藍根注射液加到細胞里,那你得到的所謂板藍根有效的結論,就跟空氣能殺死細胞的結論一樣荒謬。

好了說完板藍根再說說體外實驗。

體外培養的細胞是極其脆弱的,培養基的成分是很嚴格的,多了哪樣東西或者少了哪樣都會導致細胞不能存活,而且越像人體內的細胞培養基成分越複雜,即便這樣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體外培養的細胞敢說完全模擬體內的狀況。所以,體外實驗,越不靶向的東西,可能越容易造成細胞的死亡,就比如剛才說的有菌的空氣,或者加點酒精,加點油鹽醬醋,啐一口唾沫,還有,比如加點板藍根。如果你的目標只是殺死細胞/病毒,那可太容易了,這世界上大多數物質加到體外培養的細胞里可能都會死。所以難道這世界上大多數物質都能治病了?

體外實驗是實驗過程中的開端也是必需的一步,但是僅僅看存活或者數量變化而沒有相關其他指標的輔助,甚至體外實驗本身都沒有任何意義。更不要說真正用到人身上還有做小鼠的體內實驗還有各種臨床試驗了。

不是說你這樣的體外實驗不能做,你當然可以做,而且這一定是重大發現的前驅步驟,但是這樣一個重大公眾事件,你用一個毫無意義的前期探索用實驗數據去大張旗鼓的宣傳報道,分明就是詐騙。

所以這個體外實驗實驗本身設計就不合理,而從體外實驗想給公眾帶來的信息就更加荒繆。

鍾南山院士所做出的抗疫的傑出貢獻毋庸置疑令人崇敬,但是也要時刻意識到要保持自己作為一個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性,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對民眾的負責。

從雙黃連到板藍根,可以看出其團隊的浮躁氣息極其嚴重,這亦或是團隊本身素質的問題,亦或是背後有著巨大的利益驅使,這個現象對於科學研究非常可怕,必需警醒。

寫了這麼多估計也沒人看,科普之路任重而道遠,寫下來也只能宣洩宣洩自己的不平 提醒一下自己罷了,希望以後我能堅守住這份初心吧。


我是醫生,我參與過葯試,臨床的,實驗的都參與過。

我懂得什麼是體外實驗,這裡不用給我科普什麼體外實驗不是消毒液泡。

我個人而論,高度反對這種有明顯商業目的新聞。這就跟標題黨一樣令人厭煩。

各位可以去翻高贊答案,他們會給你講什麼是體外實驗。體外實驗有效可用,只是比90%的競爭者更優秀,但是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更大的概率是過不去,就是無效的概率比有效更多。

這種階段性的成果,對根本不懂的無知群眾宣傳,其心可誅。

為什麼?因為我在北京加班時,遠在遼寧農村連朋友圈都不會看的母親讓我趕緊去買板藍根,而且必須是白雲山牌的板藍根。因為我在醫院工作,容易感染。讓我先買100盒囤著,再給她郵過去點。

她告訴我,終南山說的,只有白雲山牌的板藍根好使!

一臉懵逼。

這種行為,就跟商場充100送100你去充了100然後發現送了勞斯萊斯滿1萬減100的優惠券一樣讓人噁心。


看評論有人說鍾老晚節不保什麼的,過分了。

鍾老的團隊,並不是鍾老。

而且這種新聞消息,你要是深究,100%正確沒有任何錯誤,也不存在顯而易見的誤導。但是懂行的一眼就知道就是利用無知和信息不對稱的高級誤導。只是一種舉手之勞的動動嘴還不犯錯誤。

為什麼是強調是白雲山牌?白雲山藥業是哪裡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幫個忙而已,還不犯錯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