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很多電影有很深的含義」,其實所有電影創作在一定意義上都會有想要表達的含義,無論是現代主義的晦澀、超現實主義的怪誕、後現代的消解主體等等,無論如何一部影片都會有含義。

「但是大部分人是看不出來的」,我不太懂這個現象是如何得出來的,無論是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他們所要表達的含義,在一定時候並沒有那麼大的差距。比如同樣是講述愛情故事,安東尼奧尼作品中的愛是各種背叛和無序,是資本主義社會下人的異化的一個表徵,好萊塢的情節劇電影,各種戲劇化情節轉折,二人重歸於好,有個圓滿的結局。他們表現的都是愛,只不過是愛的不同方面,而關鍵的不是大部分人看不出來藝術電影裏很深的含義,而是大部分人無法接受藝術電影的敘述手法。

《我不是葯神》含義絕對深刻,但幾乎所有人都看得懂,這是因為它選擇的是成熟的好萊塢式或者說商業電影的敘事模式。如果讓王家衛來講這個故事,那就不知道結局如何了。

實際上各類藝術作品要表達的最終都是關於人自身的,我們可以說人類最不瞭解的就是人類自身,我們當然也能說人類最瞭解的就是人類自身。

同樣是批判社會,第五代和第六代是完全不一樣的圖景,而第五代和第六代之間最大差別之一就是敘事模式。我們能看得出來電影很深的含義,並非含義本身,而是這部電影選擇了大眾熟悉的敘事模式,擁有完整的故事線索,起因、經過和結果都非常清晰,鋪墊、高潮和尾聲的時間安排得當。當這種熟悉的敘事模式被觀看時,我們自然會更容易進入電影故事。

而藝術電影則更關注表現形式,比如敘事模式的創新,近年來內地的畢贛、刁亦男等導演創作的藝術電影可作為例證。他們的作品在戛納、伯林電影節等拿到提名,實際上和整個歐洲的藝術電影傳統有關,而他們的敘事手法自然和大眾接受的有差別,於是乎陌生化在此出現。我們進入電影故事的過程被各種新奇的電影表現手法影響,甚至是被打斷。我們得不斷回想故事進行到哪了,得忍受各種長鏡頭、抒情段落等等,而故事則變得沒那麼重要。

這樣創作電影的意義大嗎?很大。

雖然說人類好像都喜歡聽完整的故事,但各種不同的敘事模式也在不斷出現,各種閃回、倒敘、插敘等手法在早期電影中也並不常見,但在今天電影中,尤其是關涉到心理、精神、犯罪等類型的電影中,它們成為了常用手段。

所以說,各種敘事創新、電影語言創新都應該受到歡迎,至於接不接受,那是觀眾們的選擇。


你可以不知道,但我不可以不追求


這樣的電影之於商業意義不大,但之於藝術意義非凡。

還有一點,拍電影的動機大部分是為了讓更多人喜歡沒錯

可也有一部分是導演對自我的表達,拍給自己拍給懂他的人看的,他並不追求更多人喜歡看。


電影和書籍一樣,經典之作,永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許意義深刻的電影,初看不出名堂,一而再再而三,也許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就像一壺陳年老酒,細品之,收穫更多。當然這類電影總有人看得懂,藉助這些人的引導,我們便可以明白導演的用意,以及電影所要傳達的信息。


不然怎麼孕育鄙視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