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好奇的問題,漢語辭彙是由漢字組成,新的詞至少會漢語的人可以直接看著讀出來(嗯沒準有多音字的存在),但是如果新創造的英文辭彙(如不是合成詞)或縮寫,還未收錄進字典,它的正確讀音是如何傳播的呢?


這要分情況來看,主要是根據詞源和英語發音的習慣來定。英語使用者比較尊重辭彙的原創發音,較為看重新詞的來源和來源地的發音。比如英語中的typhoon的發音和中文颱風的發音就很像,類似的還有來自於法語的avenue。但是發音不可能和來源地的發音一模一樣,都是經過英語再改造的結果。改造的的目的都是為了適應native speaker的發音習慣。畢竟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的發音方式是不同的,尤其是不同語系的。上文的兩個就是這樣。這兩個詞都是外來辭彙(borrowing)。這兩年進入英語的漢語辭彙有tuhao、dama等,發音都是這樣的。如tuhao的發音和中文土豪的發音很像,但並不完全一模一樣,有點像too how的發音,而且沒有一聲二聲的區別。英語新詞的來源有很多。題主可以找一本英語辭彙學入門教材讀讀,英語構詞法有很多:blending、affixation、compounding、conversion、clipping、acronymy、backformation等。新詞的出現大體上都是如此。這些轉化本身都對發音做出了規定。比如compounding指的是兩個或多個詞合成新詞那麼發音就是兩個或多個詞的發音的結合,當然重音位置要由合成詞的構成決定,一般都是首個單詞的重音構成。但是像形容詞性的合成詞一般在後。規則比較複雜,就不展開說了。像iphone這樣的新詞屬於affixation在phone前加個前綴i-,重音在phone上。

至於人們如何接受新詞的發音。這個就很呵呵了。我們現在可以在字典上查一下,所有現有辭彙的發音問題就都解決了,但是對於新詞該怎麼辦呢?以上各種規則並不一定適用,畢竟很多人未必具有學院派作風。電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有一個囚犯就把大仲馬的姓(Dumas)讀成了dum-as。而且在第一本英語字典《約翰遜字典》出現以前,不要說新詞,就連現有辭彙的發音和書寫都很混亂。這就要講講語言學上的兩種語言描寫傾向了:描寫主義(descriptive)和規定主義(precriptive)。前者接受現有的普遍的語言,而後者強調語言的規範性。我們現在的語言實際上同時受到二者的影響:既規定又描寫。這就意味著新詞的發音的接受不是混亂的,但也不是完全規範化的。中間的平衡並不好把握。但由於現在的網路媒體和電視媒體的發展,人們對新詞發音的接受比以往要快很多,而且更加一致。

當然 由於社會的進步,和社會流行文化的變化,很多新詞都沒活下來,比如莎士比亞造的那些長單詞。漢語中也有相同的案例,如以前的「酷斃了」,現在基本上就沒人用了。我建議題主讀讀OED詞典,有很多詞都標明瞭出生和死亡日期。這些詞中有一部分是當時社會的流行辭彙。這種詞的變化發展和我們現在的大同小異。況且能活著進入詞典的流行辭彙並不多。更何況native speaker 極少去查字典研究發音問題,很多native speaker只是依據習慣來定發音和拼寫,以至於受到各地方方言的影響,發音是相當混亂的。所以不要擔心新詞的發音。
英文的字母和讀音之間的對應關係還算是比較有規律的。例外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既然是新詞就按照一般的讀音規則去讀就好了。
謝邀。san zhang兄的看法比較贊同。一個新詞產生後的發音大抵是以一定的語音規則來實現的。對英語辭彙的研究尚且不足,不敢大提一些想法。我貼一個當初看到的關於「phubbing」一詞的產生的視頻吧。或許會有所幫助。

「低頭族」 新詞誕生記!Phubbing_ A Word is Born視頻


實際上,在依靠文字形態推斷髮音這類嘗試上,只要掌握了英語的發音規則,我們便會發現英語比漢語更好推測。我們可以依靠詞源學來解釋。按現代語言學的要求,研究一個詞的詞源,必須查明它的旁系親屬語言中這個詞的詞義和詞形是什麼,據此構擬出它最古的形式和意義。英語屬於日耳曼語族,和德語同屬於一個語族,但多年來英語進行的演變,尤其是通過吸收外來語而實現的演變較多,而德語相對較為「穩定」,因此通過觀察德語探究英語是研究英語詞源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學德語的同學知道,德語學習必須從字母發音開始,且要對德語字母的發音爛熟於心,因為德語中幾乎所有辭彙的發音都依賴於組成該辭彙的字母的發音和有限的一些音素,變化甚小。也就是說,懂得字母的發音,辭彙的發音大都可以「自現」。由於英語和德語同語族,英語從根本上也是如此,只是英語發音更多時候依據比字母大一級的音素,但音素的數量也很有限,因此,依據英語詞形和對英語發音規則的基本瞭解推斷英語辭彙的發音基本可行。漢語屬漢藏語系的分析語。漢語的文字系統,即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也就是說,漢語中表音的基本單位是漢字,而英語 中表音的基本單位是音素,很明顯,漢字的數量遠多於音素。我們雖然可以通過漢字的字形,尤其是組成一些漢字的其他漢字成分推斷漢字的發音,但這往往不夠準確或確定。因此,樓主所說的「讀形知音」的做法在英語中會更適用些。

謝邀~~~

我一個搞古典文獻英譯的來答語言學問題也是蠻拼的!

最近在寫秦漢時期的衣冠服飾翻譯的論文,答期不定,但是歡迎大家來問我~~~&

完全不懂理論,理論課都是浮雲啊~~~ so 以下都是舉例子

現在幼兒英語教育裡面,有個非常流行的教程,叫做自然拼讀法。講的是26個字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怎麼發音,發什麼音。所以,有些字母和組合的發音是約定俗成的。

另外,發明這個詞的人,有定義的權利。《暮光之城》,貝拉和愛德華的閨女,取了個新的名字,是由很多人的姓名組合在一起造出來的。因此,他倆先說出來的這個音,就是標準音。

最後,口口相傳以後,會根據地方特色而改變啊,只要不是術語之類的,說起來都會有變化。舉個漢語的例子,你們可別打我。瀋陽有個口頭語,唸作「der」,一聲,兒化音很重。有個大連來的小夥伴生生給說出了旅順味兒,語音沒問題,語調很奇葩!想像一下,她回家以後,教家裡人說這個詞的時候,發音會如何變化。。。。。。
有意思的是,英語的native speakers 其實並不追求正確發音,只要求大家能聽懂就可以了。比如說banana,雖然很多人都念ba-na-na, 但是也有很多英語為母語的人念ba-nei-na,並沒有前者後者哪個正確,他們認為這都是對的。在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裡不同區域的讀音都差別明顯,比如蘇格蘭人受到蓋爾語的影響,發音和英格蘭人差別很大,紐約人的發音和邁阿密人加州人也有差別。但是讀音的差異並不影響這些地區的人們交流,這也跟我們普通話的發音差異是一個道理,不過我沒見過老美會去查字典去糾結正確發音(笑),反倒是我們常會糾正別人的普通話發音


謝謝劉柯的邀請。

以下是個人看法。

如果是某個地域的傳播,在題主設定的背景下,以書面形式大範圍傳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就只能靠人們口耳相傳。一般來說大多數字母組合都有其對應的讀音,是有規律可循的。

不好意思多說幾句。英語有美式、英式還有印度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多種,所以說不同地域的讀音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在同一個國家也是有方言的,單詞沒變可是讀音變了。所以說就世界範圍而言,「正統的英語」這一說法是不成立的,即沒有絕對正確的讀音。英國人以前曾認為英式英語纔是正統英語,並瞧不起美式英語,但是人們卻沒有那種公認(英式英語才正統)。


英語的發音,字母組合是有規則的,具體可以簡單地瞭解一下音位學。
一般都是先有讀音再有辭彙的書面形式,拼寫方法是適應語音存在的,這種情況在交流中聽就行了。如果說是書面創造新詞,常見的也就是術語和文學創造了。前者大多是幾個詞根、詞綴的合成,讀音可以推知;後者總有某種外語或者古詞根作為參照,實在沒有背景資料大概就只能按照拼讀規則推測了。當然也有隨便拼讀、以訛傳訛的情況出現,畢竟辭彙總要口頭傳播的。
比起上面大神的回答,不知道如何回答。這應該是涉及語音學的一個內容,如何記錄單詞的語音以及語音的再表達和傳播等等問題。同時,這與音樂的記錄的原理是一樣的,文字和音符一樣,都是為了記錄聲音的符號,通過這些具有特定發音的符號使聲音得以傳播,被人們所接收並理解。希望我沒有跑題啦,若回答不好,不要見怪了!
謝邀。放假在家,專業名詞都忘了就通俗地說一下 -= =。。。(學藝不精) 先有語音再有文字,應該說一個詞的正確讀音先出現,再固定為文字,所以不存在正確讀音的問題。不過題主說的這個情況應該是指的是網路新詞的出現,因為網路新詞都是以文字形象率先出現而不是讀音率先出現的。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所以我們在明白意思的情況下很容易就能讀出正確讀音(多音多義字對我們來說很容易選擇,因為漢語是字-音對立的文字,看見字我們就知道哪幾個讀音,再從讀音對應的意思或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中選擇就可以了)。但是英語之類的是音素文字,詞根詞綴詞尾等作用十分顯著。這種情況下產生網路新詞,不僅要注意拼接在一起的部分分別在原本的意思中讀什麼,還有組合成為新詞後應該遵守英語語音的規則,還有日常的使用習慣、大眾的心理認同都有影響。像很多縮寫詞語,就會產生一個縮寫時新的讀音。
謝謝邀請。我想說的是英語單詞發音往往沒有標準,受時間和地域影響很大。哪裡有正確的發音?但凡以英語母語的人看到拼寫,就能根據發音規則大致知道其發音,並且在同一時間地點,大多數人都能一致,這個發音就是正確的發音。英美澳發音懸殊,一國之內也大相徑庭。另外,某個詞在傳播的過程中,發音或許會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改變拼寫,而不是改變讀音。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同源的詞在不同歐洲語言中拼寫大同卻小異的原因樓上說native speaker幾乎不會因為讀音去查字典,據我所知確是事實。有一次我導師做項目需要一段英文視頻配音,請了一個英國兼職外教(不是專業教師,陪人練練口語那種),有許多術語老外不會,我們就用手機詞典查給他看,誰知他竟然連k.k.音標都不認識,要我們教他這個音標怎麼讀。順便說說中文,中文的好處其實在於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字的寫法是大致一致的,這歸功於中文不是拼音文字,不會因為發音這種較不穩定的東西改變寫法,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如果中文也是拼音文字,那麼可以想像,古漢語只有專家才能看懂,而北京話和廣東話定是兩種語言了。
謝腰,大家都提到了口耳相傳、尊重詞源讀音、通過形態學方法的母語感知來猜測讀音三點,我再補充一點,如果新造詞是由母語的既有詞素構詞而成,一般不會出現問題;然而如果是全新的簡單詞或外來詞,那麼每個人的讀音可能並不相同,而是千差萬別的,這時候就要靠交流時候的互相提醒來修改自己的讀法,並且,到最後大家公認的讀法未必是最接近語源的那個。例如,植村秀這個日本品牌在外國一般使用羅馬音的商標,shu uemura,而大部分外國人,甚至這個品牌的外國BA都會把它當作shuuemura這個詞用英語的讀法去讀,而有一些外國人則按照較為接近的羅馬音去讀,這兩種人在交流的時候很可能就不會理解對方所指的是自己已知的辭彙,搞清楚之後一般為了達成共識會選擇一個讀音,這就形成了唯一讀法的擴散。另外說,目前廣泛的讀法還是shuuemura(。
只能說是native speaker對語言的一種得心應手的熟悉發音慣性吧 其實現在大多數人遇到一個新的英文單詞時應該不會第一反應查音標,都會自己先大致拼讀下吧,十有八九發音也是正確的
這個詞被創造出來肯定有一定的使用語境,當這個情境出現時,創造這個詞的人會說,這是XXXX。。 以後便口口相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