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夫卡之前的小說,嚴格遵循現實的邏輯,比如一個人進入一個房間,文中出現的描寫不能超出角色的目光範圍,他命運的走向不能超越現實邏輯,這是好的小說。但是從卡夫卡的《變形計》開始,第一句就是格里高爾早上醒來變成了甲蟲,根本不管這一套,要的就是荒誕和虛無,這個奠定了二十世紀文學的基調。而21世紀已經過去五分之一,有別於先代的小說範式仍然沒有出現,也沒辦法被想像。也許已經在某個地方,另一個天才筆下已經完成,也許文學的太陽也如曾經的哲學,在這個世紀就要走向熄滅。


你如果讀過了《城堡》和《審判》,然後再去讀讀同時期著名作家的作品,比如康拉德的《吉姆爺》,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托馬斯曼的《魔山》等等,你就會顯而易見地發現,卡夫卡作品的形式是與其他人迥然不同的。這裡無關作品優劣,單說形式的新異程度,是凌駕於時代之上的,是同期的人無可想像的。而讓我個人對卡夫卡作品產生親和感的原因之一在於,他用如此詭異的故事講述了令我感到如此真實的體驗。

所以如果提出當代出現一位可與卡夫卡並列的人,那麼:

首先,我一定沒有能力設想他的樣子。如果連我都可以在想像中刻畫他的作品形態,那他就沒有達到卡夫卡對他所處的時代的超越。

其次,他的作品一定完全地超越了卡夫卡的作品。作為當代作家,已然站在了無數先輩的肩膀上,如果他的作品沒有全然超越200年前的里程碑作品,他就沒有資格說與卡夫卡並列。


新世紀以來,總感覺嚴肅文學早已經奄奄一息,文學在今後只能變成少數圈子的奢侈品吧。

要出現卡夫卡這種革命性的作家,太難了。


如果在國外文章也在國外,那還好,如果是國內的並且作品沒傳到外國,那估計他正準備轉行。


謝邀

有個粗淺的想法

按照閻連科說的,卡夫卡屬於零因果敘事,馬爾克斯是半因果

那麼有沒有亂因果?

就是因果沒有任何關係但就是這樣發生?比如抽一根煙之後一個瞎子就復明了。沒有科學依據但一抽煙就看得見?

以上


寫了很多小說,這次拿定主意,死之前全燒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