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風頭這事兒我可能要先澄清一下,是哪種什麼事都喜歡冒尖,讓大家注意到的狀態麼?

如果是的話,那這是一個基本正常的青少年。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青少年這個階段要完成的任務是「自我同一性」(埃裏克森),我要整合我各個角色,我要找到那個統一的自己,在這樣的前提下,之前的狀態會是什麼呢?答: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延伸——我自己了不得了!再延伸——想法:我如果跟別人都一樣,我就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了………………種種狀態背後,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件事——不停的展示出自己,並且磕磕碰碰,最後在磕碰中就知道自己到底幾斤幾兩了……

從畢業至今,我一直跟青少年一起工作,舉個栗子說下吧:初中的孩子,初三了,還會覺得自己能當NBA球星……這就是還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什麼位置,認為自己什麼都行的一種表現,當他後天磕磕碰碰後,會慢慢知道自己的。再舉個栗子:初中總有學生會格外喜歡「哲學」,「天體物理」……這樣的內容,為什麼?這是我獨特的領域,這個領域會充分的體現出自己,而之後,不論什麼場合,都喜歡在這些內容上誇誇其談,結果呢?被同伴嫌棄和鄙視後,他會慢慢有所收斂,但也會有自己的獨特……這就是一種整合和調整。

另一種心理視角:青春期在心理方面的任務就是獨立大人而存在,在這之前,務必要表現出自己的獨立性,而我自己怎麼知道自己有了獨立的能力?在各種地方表現出自己的獨立、成就、能力……這樣的前提下,愛表現就變得很自然了。

從腦科學的視角看:青少年青春期的大腦多巴胺會比平常時候多很多,這意味著什麼?好的事情會被無限擴大,而風險、危險會被覺察到格外的小——展示自己時出彩的事會被自己無限的擴大,但是不好(例如丟人),會被自己想的盡量的小……所以幹嘛不展示自己呢?另外,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多巴胺帶來的「容易嘗試新鮮事物,嘗試風險」的背後,實際上是創新的一個前提,人類發展總要創造新的東西嘛~~如果他們按照原本規則進行,這些可能也不存在了。

以上是我認為的原因,至少是幫我理解這些行為的理由。在這基礎上,我還是好奇題主問這句話時的角色,是不理解?還是好奇,如果是後者,可能還好,如果是前者(出風頭這幾個字看著不像是好詞,所以我猜也許多少都有前者的感覺)

如果一個青少年覺得、並且愛表現出自己「可能耐了!」,打壓是很難解決的,越攔著、越批判他越還覺得自己行,反之給一個平臺,磕磕碰碰後,他自然會知道很多的~~


首先我自己是個青年(高二玩家),對於愛出風頭應該不能用總來說,一些同學可能是如其他答主說的,一些可能歸納到自身經歷或者說童年經歷等等,當然我沒有什麼太深沉又豐富閱歷,就只能說說我周圍,抒一孔之見,各位玩家多多指點交流

高初中是塑形期,,很多高中生(至少我同班同學)很多都活得很迷茫,有些男生很喜歡錶現自己,表現在故意接老師嘴,(有很明顯的作秀給班上同學看的現象),在人多的時候插進來開一些玩笑(經管真的冷場且不好笑。),自尊心強好面子,等。我不知道他的經歷 ,但我知道他無知,消極。

個人認為是自卑心理,儘管他們不承認(可能我眼光不長遠判斷有誤。)但我能感受得到。因為我比多數人更瞭解自卑。(小學陰影不多提。)

另外的部分青年應該是如同上位答主所言,希望被人認可,希望嘗到成功的滋味而採用了更有朝氣的方式,個人認為每個年齡都有他應該愛 和去做的事,比如十幾歲的人普遍會去想玩一門樂器,二十的玩家可能更加迷戀圍棋或者國際象棋之類的東西,而立之年的人在意於工作,花甲耄耋的人都嘆氣黃昏等等。

出風頭沒錯,每件事都有它的意義,只是它作用發揮在將來。


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曾說: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虛榮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對付的是你的時刻想要衝出來想要出風頭的小聰明。

誠如毛姆這樣對人生、對生活有深刻認知的智者還有時刻警醒自己,那有何嘗是尚在塑構自己三觀的青少年呢?

其實,這個問題狹隘了,愛出風頭的不一定是青少年,青少年也有不愛出風頭的。

百度百科解釋:出:顯露。表現自己,自鳴得意地顯示自己比別人行。也作」出鋒頭」。「出風頭」是指故意引起別人注意,貶義詞。

哈哈,像我這樣的中年九零後老阿姨不也是想要寫出個出色的答案,出一出「風頭」嗎?哈哈哈

當然,也希望青少年們努力修鍊,真正的有「風頭」。加油。


青少年的一個特點是自我中心性,也就是認為自己是他人關注的中心。


荷爾蒙:基因讓我這麼乾的!

基因:我遺傳我媽爸!跟他們學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