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演奏技術,不考慮音樂處理,人類的手指機能是否已經達到極限了呢?


技術極限,應該還有很大的空間。因為技術大多是為音樂服務的;所以音樂與競技體育的技術需求有很大不同。很多競技體育技術已經到達人體極限。但是鋼琴技術應該還有一定的空間留給未來的作曲家們、

從幾個方面來說,

專攻某個技術點方面的樂曲:

1、戈多夫斯基的改編的肖邦左手三度練習曲已經算很難了,錄得人很少。但是左手鬼火還未問世。左手的大小六度雙音會是一個手指機能的門檻。

2、六度刮奏和十度刮奏尚未普及。八度刮奏很常見了,現代鋼琴作曲中三度刮奏已經多一些,六度較少,如果說 極難的,特指十度刮奏技術。

3、左右手的兩個八度音程(十五度)單音大跳已經很常見,但是左右手的十五度跨度的八度和弦或者十度和弦大跳就很少了(拉赫第三協奏曲的三樂章有部分音程沒這麼大的和弦大跳,就已經很難了)

還有連續的跨越十五度以上的大跳技術,出現很少。(也是因為會超出雙手的各自範圍略顯累贅不適合這麼寫)

4、單音技術已經很完備了。琶音,半音階,音階的速度對於很多勤於練習的人而言已經接近極限,不會有特別大的差距了。但是如同博爾特突破100米短跑極限,是否會有更快的單音跑動,誰又知道呢?但是我一直認為,鋼琴需要的不只是更快更清晰,那只是表明你在這個技術點進行了更多練而已。所以很少會有人單單拿速度去比,因為速度是為音樂服務的。

多聲部表達方面:巴赫已經把多聲部和音樂內涵的結合同時推到很高的高度了,但是是否會有人為了刻意挑戰手指表達多個音色的極限去寫出更多聲部的同時表達(十聲部,如每個手指一個聲部,或者更多聲部,通過部分聲部的休止輪換出現,這樣就解決了聲部過多難以連音問題)也未可說、

體能和技術的綜合考驗:拉赫的第三協奏曲,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協奏曲,乃至涵蓋大量不同類別鋼琴技術的鋼琴獨奏作品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題變奏,等等,是否會有篇幅更長且技術涵蓋量更多的作品,也未可知。(現代作品中存在一些冷門的,但是技巧經典性都不如以上作品),只是要同時有音樂價值,就很難說了。

還有一些技術,我覺得也會問世:

關於左手4,5指顫音和跑動的練習曲、

小拇指的刮奏二聲部(小拇指刮奏,1、2/3/4/指進行另一聲部的間接性和弦。)

4,5,指的快速跑動(並非3,4,5,無論左手還是右手的3,4,5跑動練習已經存在)

3/5 指 與4指 進行的快速雙音。

以及我認為最難的 左右手的135和24指 進行的快速雙音。

但是,畢竟,能清晰而熟練彈下來肖邦練習曲,對於絕大多數學琴者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技術門檻了。且不論要完成很多音樂處理需要更強的手指機能以及控制力。(諸如NO2右手的雙聲部)

畢竟,技術能力只是音樂中的一部分。

後記:補充。還有連續的快速八度技術《魔王》,如果改成左手版也會很有意思。會比八度大跳更吸引人

=(


看他是不是給人設計的樂譜,如果是給電腦演奏的各種無聊的黑樂譜,那人的卻不如機器


我覺得沒有,如果有,那也一定是像舒曼那種,彈鋼琴把手指彈壞了的,並且終身彈不了琴。啊哈哈哈紅紅火火,當然也可能存在不科學的練習方法。鋼琴的演奏技巧本來就是為表現音樂的嘛,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演奏技巧那完全可以找AI機器人來代勞,輸入好程序,他們的手指機能相信比我們要好很多倍,但是他們做不到生動的音樂處理。


呵呵,先趕上李斯特再說吧


首先,我認為答案是否認的

鋼琴基本上是現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了。(如果把羽管鍵琴也作為鋼琴來討論,那麼鋼琴的歷史將更為悠久)在幾百年的歷史中,鋼琴的製作工藝也是在不斷變化完善的。舉個例子,巴洛克時代,巴赫的平均律沒有那麼多華麗的肢體,講究的是各聲部之間的對位,而之後浪漫主義的很多鋼琴作品對於踏板的應用以及鋼琴肢體相比之下要複雜的多,這與當時的鋼琴製造水平也是有關聯的,可以這麼說,客觀的條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曲家的想像力和演奏家的演奏水平。

回到現在,鋼琴的製作工藝仍是在不斷發展的,這不管是對於作曲家還是演奏家而言,都更為有利於情感的表達。

另外,在當今這個作曲多元化的時代,一個作品的技術難度同樣也是評判作品好壞的標準之一。一些新穎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斷被開發出來,經過演奏家的嘗試與演奏後,其中的一些在逐漸變為常規演奏技巧。再舉個例子,關於glissando也就是刮奏,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從最初的單純白鍵刮奏,到黑鍵刮奏,雙音刮奏,再到和弦刮奏(演奏家的手就是這樣飽受摧殘的 cry~),曾經的新穎演奏法,如今已經成為常規操作了

其實,甚至可以這樣說,作曲家的想像力會決定一個演奏家的演奏水平哈哈哈哈

知乎首答哈哈哈,如有不足望指正。


宇宙在發展,萬物沒極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