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或許作戰智商都差不多。但團長更理性,更從全人類的角度考慮。而阿爾敏則更感性,太重私人感性。劇中的社會更需理性,而非感性。更需要獸性,而非人性(這裡不是說兵長獸性,而是說這種狀態下的最優選擇。失去人性,失去更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弱弱說一句,我看了漫畫,所以更加這樣認為。


看團長之前跟利威爾的對話,可以看出團長已經很累了。他所謂的「為了自由」「向人類獻上心臟」只是一個幌子,他私心還是更想了解地下室的祕密,這纔是他的夢想。當現在他離真相就只有一步的時候,他卻害怕了,想起之前犧牲的士兵們。(由此看來團長並不是所謂的惡魔,私心與犧牲給他帶來的壓力一直很大)。

並且一開始團長站的立場是「絕對正義」的,無非就是調查驅趕巨人,瞭解真相。然而在瞭解地下室後就意味著他們的立場已經不是絕對正義的了,這場紛爭中已經沒有真正的對錯,而在這場紛爭中團長的立場就會很尷尬。

作為一個已經在人間地獄活的很累的人,他巴不得解脫了,所以帶領新兵衝鋒我覺得不止是為了鼓舞士氣,更是為了「必死」,他們想救活團長只是因為他是惡魔可以帶領勝利。作為摯友的利威爾知道他並非是好戰的惡魔,雖然不捨想打給團長,但還是遵從他的意願讓他就這麼放下了。在真相面前止步,永遠保持一種「我是為了正義而死」的狀態,是種解脫吧。


你有這種感覺就對了!別說作品之外的我們這些讀者,作品裡面幾乎所有看過作戰報告的人都覺得該救團長,弗洛克不是說過了嗎。

不過誰讓這個故事由於種種合理的因素導致了這種「本不該發生」的事情就這麼發生了呢。後悔也沒有用,發泄、責怪更沒有用,不如靜靜看著接下來的發展吧。這個「錯誤」的選擇,會在之後帶來什麼奇效也說不定。


1.借用當年自來也死亡而卡卡西復活的世俗邏輯就是:團長的死亡有充足的鋪墊,愛爾敏的死亡是沒有足夠的鋪墊的。

本季第一話,團長就指出:我已經硬點了,未來的第二代調查兵團就以愛爾敏為核心。

這是第五十話的截圖
這是第五十一話的截圖

團長在還能對全隊做指揮時,多次強調士兵們要聽從愛爾敏的指揮。幾乎就是安排好了後事:韓吉繼承大統,愛爾敏做丞相。

2.巨人擺出的選擇難題,有兩點很吸引人。

電車難題:你站在天橋上,看到有一臺剎車損壞的電車。在軌道前方,有五個正在工作的人,他們不曉得電車向他們衝來。一個體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邊,你發現他的巨大體形與重量,正好可以擋住電車,讓電車出軌,不致於撞上那五個工人。你是否應該動手,把這個很胖的路人從天橋上推落,以拯救那五個工人,還是應該坐視電車撞上那五個工人?

許多作品都有這樣類似的選擇難題,但是它們設定的電車難題要麼傻子都會選,兩個選項的收益差太多,比如Fate/Zero;要麼是聖母情節,比如反派抓了個不相干的孩子就當人質了,主角們還是喫這套。但是巨人這裡的難題恰恰相反,首先兩人都是主角團重要的一份子,觀眾也都很喜歡這兩個角色,其次兩人作用都很大,沒法說救誰更合理。既然救團長的選項佔上風,那我這裡就幫愛爾敏說兩句。第五十話愛爾敏對現狀的剖析,某種意義上就是對團長的批評:

團長一臉震驚:不愧是我兒子,腦袋真靈活(X

愛爾敏是這樣解釋自己推測出萊納在牆壁內的思路的:

但是,敵人每次都是用這種看似不可能的方法,使用巨人之力將我們逼入絕境。要是我們還停留在誰都能想到的常識範圍的話,就永遠不可能佔據優勢。

團長:我不要面子的啊!

這次的瑪利亞奪回戰說明瞭:在傳統的調查兵團建設上,團長強於愛爾敏十倍,但是如果想要有所突破,那就必須要有愛爾敏的存在。牆壁內的人類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團長和愛爾敏缺一不可,尤其是團長的領導作用更受認可;但是在不能未卜先知的情況下,無法確定救活誰日後的收益更大。

巨人的選擇難題還有一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諫山創反問出題人:你們在這裡爭論電車應該撞那五個人,還是胖子應該擋住電車,可是你們有考慮過胖子或者是那五個人的感受嗎?

這裡諫山創分別借紅毛和艾倫兩人之口回答了這個問題。

紅毛:我本想給他一個痛快的,但是那也太便宜他了。我在想是不是應該讓這個人繼續待在地獄裡。

艾倫:你聽過大海嗎?聽說是能一直眺望到地平線的巨大湖泊,愛爾敏說,有一天我們要一起穿越這牆壁,去看大海。

這雖是旁人之言轉述,卻是兩個人心態的真實寫照。

3.這是兵長的進步

當年兵長向艾倫語重心長地解釋該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夥伴,不過他的回答是:

オレには わからない、ずっとそうだ。

我也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的選項,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兵長常對團長說的一句話是:好,我就相信你的判斷。

韓吉反對救愛爾敏的理由是愛爾敏確實是奇才,但是他還不具備團長的經驗和統帥力。這理由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統帥力為什麼一定要愛爾敏提供?韓吉+兵長提供統帥力可不可以?

在稍前一點的地方,創哥特意安排了這樣的劇情:韓吉想要殺死萊納,可是讓對萊納動了惻隱之心,成功勸說韓吉不殺萊納,結果縱虎歸山。但是韓吉強調,這並不是讓的過錯,他只是提意見而已,做決策的是自己,所以承擔責任的也是自己。

同樣,這裡做決策的並不是三笠和艾倫,是兵長。 這是兵長第二次做決策,第一次做決策是放棄團長選擇戰勝野獸巨人的希望。

諫山創的價值導向,在我看來是歌頌人本身,讚賞人性中積極的成分,哪怕那積極的成分有些偏激。第一季三笠看到進擊的巨人打敗其他巨人時,自然地感到興奮,因為從這個巨人的身上她感受到了人類的憤怒。本季的胡佛,也就是超大型巨人,當他不再依賴萊納,選擇相信自己後,雖然變得偏激,拒絕了愛爾敏的溝通意向,但是另一方面也終於挺起胸膛地活著,做出了許多正確的決策,面對三笠的進攻也不再恐懼,「就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所以,最後想說的是,兵長選擇愛爾敏,也是意味著不再去依賴團長,要自己做判斷了。對此,團長怎麼想?團長很欣慰。


或許有意義吧,但是團長活的會更痛苦,然後就可以直接寫結局了。


當然是復活團長更有意義,是最理性的選擇,全世界都知道復活團長纔是正確的選擇,包括劇中的所有人,即使你去問諫山創,他也會告訴你團長纔是理性的選擇。然而巨人的故事有太多的偶然和不確定,不能一直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即使做出最優的選擇我們也不知道後果如何,否則也不會有團長這麼多的豪賭。所以這就是兵長感情用事做的非理性的一次選擇。作者也深知這一點於是借用劇中人物的口來吐槽。因為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纔是更真實的人性,纔有了精彩的故事。

類似的情節還有萊納直接告訴艾倫自己是愷之巨人讓艾倫跟他走的情節,也被艾倫吐槽這不理性——「再說了你說你是愷之巨人,我也不可能跟你說好啊那一起走吧」。

類似的還有第一次捕獲女巨人的時候,兵長說無論做出什麼選擇,都無法知道後果,團長說只侷限於採用最佳策略是無法戰勝敵人的。

不過就劇情創作而言這個劇情是很講得通的,前面已經大量描寫選擇團長纔是明智的選擇,甚至事後也有舊事重提,給的鋪墊已經很充足了。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會選擇復活團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