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關於二語習得方面的理論,其中就有母語干涉的說法。雖然說現在基本上念過書的都能說普通話,但是仍有很多人鄉音不改,有年老,有年少。就拿我外公舉例吧,生於1925年,老家河南,少小離家,出來讀書,參軍,工作,在江南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可是一口濃重而緩慢的河南口音至今未變。不是不去學普通話,而是學不會。(部隊的大喇叭白喊了麼?)所以我很好奇,是不是他聽我們說話,都是自動轉碼成家鄉口音的?

還望諸位大大根據自己的觀察予以解答,在此謝過。


謝邀。

我是魔都人,當然會魔都語,但是不會轉碼。

說話的口音涉及到很多方面,很大一部分和無意識的習慣有關,並不是很容易學會的,但是其實不涉及思考,特別是在語言系統相近的時候,他不會說普通話,並不表示聽到的普通話就無法理解了,更不用轉碼。就好比,英文學熟了之後,你聽到英文,並不是需要轉碼成中文才能理解。英文都能這樣,更不用說普通話和方言了。


好問題!結合我自己所學談談看法吧。本人修過的SLA(二語習得)課程,和題主說的算是搭個邊。。

如題主所說,影響二語習得的五個主要因素中有一個就是母語幹擾,但在討論前,首先我覺得將方言和普通話定義為母語和二語是不夠準確的。因為無論是發音還是一些語法特點,方言和普通話的差異顯然不足以差出一個語種吧。不過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我們暫且用一些SLA的理論試著解釋題主提到的現象唄。

我想題主描述的問題大概有三個點可以切入:

1. 題主所提到的母語干涉理論。2. 為什麼老人家在南方那麼久,鄉音未改,不是不學而是學不會?

3. "轉碼" 這個問題是否存在。

首先注意到題主所說,家裡的老人在南方數十載生活但鄉音未改,這大概是屬於fossilization現象,中文大概就是語言石化現象,我還不能解釋原因,只能描述一下這種現象本身。

石化現象的定義大概是 「the cessation of learning. permanent plateaus that learners reach resulting from no change in some or all of their inter-language forms」. 大意就是語言學習者的輸出(二語)會在某個階段」石化「,到了一個無法再上升的階段。

從觀察的角度來說,有論文裏寫到這是一種ceiling effect,比如說我腿折了,喫止痛藥,喫一粒感覺好些,兩粒更好了但仍有痛感,等喫了三粒四粒甚至更多以後,痛感沒有雖劑量增加而明顯再降低了,這就是一種屋頂效應。而二語習得理論中的石化現象就是語言學習中的屋頂效應。

定義中的interlanguage也是個挺複雜而且眾說紛紜的概念。。大概指的就是非母語學習者的語言習得的一種抽象產物。。

額。。越說越虛啊。。還得再去看書,先碼到這裡吧,,,


我還真的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想從題主問的問題的反面來解釋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我國東部的南方人為主),跟北方人呆久了,說話容易被北方人的口音帶跑。因為我就是一個特別容易被別人的口音帶跑的人,並且深感苦惱。

我基本上是在哪裡生活就說哪個地方的口音,在北京呆久了就說北京口音的普通話,在山西就說山西口音,身邊濟南朋友多就會來幾句濟南話,要是跟港臺人在一起時不時會蹦出幾句港臺腔。

回到老家,又是滿口老家口音的普通話了。剛回去的幾天還會說帶有回家之前地方的口音的普通話,但是回家住上幾天,跟朋友們一聊就會恢復到老家的口音。

我覺得這個主要的原因是母語語系,當然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也因為成長環境,受的教育,個人的心理原因(社會從眾心理和自信),還有基因決定的模仿能力等相關方面的因素。

這裡只說主要原因,別的細原因意會就好了。

眾所周知我國漢民族,分八大語系(有的人說是九大或者十大) ,

北方系(中原語系,以北京話為基調定的官話普通話,北方大部分地方,川,以及很多曾經當過朝代都城的城市,比如南京話杭州話就有很多官話成分。),另外有吳(江浙滬徽),粵(兩廣南湘),贛(江西湖北),閩北,閩南,還有客家話。

整體而言,我覺得北方語係為母語的人,更不容易被其他語系所帶跑,而其他語系,比如說吳語人羣,跟北方語系的人呆久了,難免會被北方語系的人帶跑。 也就是說,一個浙江人跟一個東北人呆一塊兒,不排除別的因素(東北人故意學上海腔,來幾句 「阿拉藏黑寧」啊什麼的),潛意識裡,上海人是更容易被東北人帶跑的。

但是像上海這樣的以非北方語係為母語為大城市又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由於上海人從小受到的普通話教育「極為」充分,因為太充分了,而且帶有一種充分的地方色彩,所以上海人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普通話發音方法,相信所有人跟上海人相處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為什麼上海人說話都跟周立波一個味道的。 這點觀察可以發散到英語教育裏,上海人的「B,C,D」的發音都是第二聲,全世界別的地方都是第四聲,這個就是教育的力量。因為上海這個城市好多地方都是這麼教,這麼說的。

還有一個情況,就是像我媽媽那樣,她跟一個北方人交流的時候一點口音都不會帶跑,為什麼,雖然她說普通話,但是她說的是半吊子普通話,或者說是根本不會說普通話,像她這樣的人在我老家(浙江)很多,她們所說的普通話,在語法上,甚至詞語上,都是直接從普通話裏找個接近的字或者音,但是她用的詞和語法還是吳語的詞和句法,讓人聽起來特別彆扭,雖然大部分時候也能聽懂。

由於現在普通話屬於北方語系,以北方語系方言為母語的人,比如說太原人,當他想要用普通話表達一個事情的時候,基本上,我是說基本上,都能找到在太原話裏相替代的辭彙或者句法,因為本來語系就是相同的,表達方式自然相通,所以他有一個熟悉度。但是相反一個吳語語系的人,本身吳語裡面的語法就和北方語系不同,有時候狀語和定冠詞是倒裝的,有時候是省略賓語謂語的,找不到類似的替代詞語或者句法的時候,就會使用對話中的對方的口音和句法,所以就是被帶跑了。

明白了這個,再反過來看提主的問題。你的姥爺是河南人,河南話和普通話同屬中原語系,他在說普通話的時候無須轉碼,好比同是寫字,你爺爺是幼圓體,普通話是宋體,無須轉換輸入法,僅僅是字體不同,別人也能看懂,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有熟悉度和舒適度,他就懶得也沒有必要改變這一字體了。 畢竟現在在江南,平時通用的時候也是在說普通話的。 要是換一下,你叫一個江南人,去河南住幾十年,我就不信他還能保持一口純正的吳語方言在河南生存 (當然前提是他得學會說一點普通話了,哪怕是帶一點河南口音,如果他普通話完全學不會則另說,真有這樣的人,永遠學不會除自己母語之外的語言)。

同理髮生在臺灣,臺灣的官話也是以當年普通話為基準的,當年國軍撤退到臺灣,帶回了來自國內各個地方的軍人,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以北方中原語系地方的人尤甚,往往還保持著自己的口音。
題主,可以問問你是哪裡人嗎?
本人瀋陽人,普通話和瀋陽話可以不轉
我認為是ta把一部分轉碼成家鄉話,一部分直接和具體事物聯繫,形成外語那樣的效果。你想想,你有時候想到一個東西,會否有隻想到英語,但中文一時想不出來的時候。這就是你把英語直接和具體事物聯繫的關係。而且我認為,隨著外語的多次重複,本人將盡量減少聯繫聲音和事物的時間,所以一開始和母語聯繫,後來直接和事物聯繫了。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聽的時候並沒有轉碼的過程,但是讀和寫得時候,尤其是聊天文字,是有轉碼的。所以我打字聊天,務必合乎老家母語的轍韻。讀別人的聊天文字,腦中也會有個老家的小人給我用母語讀出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