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裡?幾個人?做什麼事情?會開心嗎?還會孤獨嗎?


以我們一代的情況來看,我們至少得到65才退休,很大的可能是70歲才退休。

那時最大的願望就是父母還健在,自己能每天都陪伴在他們左右,陪他們度過餘生。

第二件事就是需要能親自輔導孫子孫女的學業,把自己這輩子的所見所得告訴他們,盡量讓他們少走點彎路。

第三件事就是需要到時候能夠把現在自己想做而不得的事給完成了。能和自己的愛人扛起相機,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發現祖國的美。

能在晚年把這幾件事完成,我也就知足了。


老年生活應該是自由自在的吧,睡到自然醒,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個問題,我不敢想。

我今年30歲。有一次,突然想和一個多年未聯繫的朋友聊聊,直到看到朋友圈上他的黑白照片,才得知他因為疾病離開了我們。

最近我的父親得了肺癌。後來才發現,我身邊其實年歲不大的朋友親人,倒在疾病或意外面前。有的是家財萬貫的私企老闆,也有企業高管,甚至有比我還小的努力工作的年輕人。

在各種疾病和意外面前,所有人,都變得無助和渺小。他們最後的意義變成了研究或統計的其中一個數字,他們的生活圈,也被湮滅在社會的洪流中,再難找到他們的蹤跡。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做財務自由。其實更像是我們這一輩對於退休的美好幻想。更像是我們這一輩,對於退休的既奢望又恐慌。

我們這一輩,正常退休起碼要到65歲。

想要度過自己的老年生活,首先活到那個歲數吧。


跟我現在的老公隱居在山裡。是那種美式農莊,有壁爐,腳下有條大狗,安安靜靜的窩在腳底下,聽著壁爐裏的柴火聲伴著外面的雪聲,我們在搖椅裏搖呀搖


不放棄打扮。塗口紅、染頭髮、穿裙子、繼續抽煙繼續喝酒,繼續去泡年輕的男人。即使躺在牀上動也不能動了,腦子裡還要想著夏日的海灘,年輕的靈魂。


最近自己在思考這個問題,老年生活如何度過才快樂。如果身體健康,想每年去適合季節的不同的省份旅遊,在那裡生活居住一段時間,如果有條件,可以出國去旅遊。比如泰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稍微呆的時間長一些。在國內聯繫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給孩子教英語。在國外,教當時人太極拳,推拿,做一些免費的公益活動,這樣與社會形成互動。年輕時為了家庭,孩子,父母不能遠遊,年老時讓自己有探索的大把時間。像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香奈兒品牌的創始人加布裏埃·香奈兒晚年都不是在家裡度過,而是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愛斯基摩人到他們生命最後一段時間是自己劃一個獨木舟向遙遠的海濱去,漂泊等死。這未嘗不是一種美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希望到了我們老年的時候,社會的資源信息更加的廣泛,不是我們被動的被送進養老院,而是我們自己去找尋屬於自己的安度晚年的方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