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書籍內容完全可以用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越是學得通透的學者,越能用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社會理論。

另外,任何高深的理論,都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內裏。那些說不清道不明、概念來迴繞的理論,多半是蒙人蒙己的。他們之所以無法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理論,是因為一旦脫離了自己創造的術語網路,就難以自圓其說。


兩難哦。

如果用很不普及的術語寫,那麼多數人連字都會看不懂。

如果用很普及的白話寫,那麼多數人就會把所寫的內容引申濫用到他親爹媽都不認識。

社會學又有點危險,比起被拿去boom boom boom,還是稍稍讓人看不懂比較好。

再說了,你如果真感興趣,去查查維基百科,也不費多少力氣。

何苦非要執著於懂那些你沒有能力把握的觀點呢?


入門社會學並不難,只是研究的東西雜而多。首先要分清普通層次的社會學和社會哲學/理論,後者因為發源於各種現代哲學流派,所以難懂是正常的。但如果要大概理解也不難。

學習社會學,我的建議是,先找一兩本課本去看,瞭解一下基本概念,而且最好是國內的課本,不用有水平,要的就是簡單易懂。然後就在找一兩本介紹理論的書,這個就要找好的,因為好的理論書意味著講得明白。不過之中的一些理論仍然不好懂,因為要一些哲學基礎。

你會發現社會學理論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東西,批判的,實證的,解釋的。這三個之中,最為普通人熟知的是批判的。早期就是馬克思傳統,後來的法蘭克福、後現代(這個可能大多數人知道某些人但不知道是這個流派和傳統)。但這個流派卻恰恰是最難懂的,也並不是現在大多數研究社會學做的。反而偏向於所謂的『哲學家、思想家』做的東西(爭議較大)。

至於實證、解釋學派,裡面當然也有東西不好懂,但大多數都是你只要看個一兩遍,和理解中學課本沒什麼區別。

誤區就是上來就看什麼名著,什麼社會學的想像力。每個人都有社會的想像力,但要加上個學,你至少要知道他是什麼。社會學的想像力其實是個模糊其詞的東西,怎麼大家都在想,普通人也會考慮宏觀的東西,到你米爾斯這裡就不行了?而且不是普通人,他批判的其實是其他訓練有素社會學家,所以要搞清楚他的基本價值取向。

大多數人讀的所謂社會學書,其實都不算比較專門的社會學,而是偏政治、經濟、心理學,或者人類學。你當然可以廣義地包涵進來,社會學本身就是雜七雜八,但這對於初入者來說並不好,讀這些你會不知道社會學究竟是什麼。

那社會學是什麼呢?

社會學研究的重點,就是人的社會行動。社會的,就簡單意味著這裡有不止一個人,而且這些人會相互影響。當然,一個自然環境也是一個社會的必要條件。

由社會行動引申出來的,就有研究行動的整體模式的、行動者交流所運用的語言/符號的、研究行動者如何理解語言和符號的…… 而批判學派則想告訴人們一個好社會,一個好的人類應該是什麼樣的(價值感強烈)。

那麼,似乎仍然沒解釋明白社會學是什麼。我覺得,要知道社會學在幹什麼,不要從他的定義的出發,而是,從社會學要解決的問題出發。

這其實是個人類學誕生時的問題。當歐洲人初次來到其他大陸,發現世界上竟然有如此不同的人類。這不同當然不是說身體不同,而是社會行動的不同。在這番震驚中,文化人類學誕生了,就是研究是不同文化中的邏輯,什麼造就了這些不同的文化。

以往的學科中,其實已經有歷史學在幹這個事情,所謂『歷史原因』。但歷史學和社會學的差別是很大的……

社會學的獨特之處可以參考一下馬克思的觀點:人不僅收到自然界、性格缺陷的影響,而且還受到社會關係的制約。

在自然條件、心理學以外,社會關係如何導致了人/羣體之間的不同?這就是社會學的核心。

而社會關係中的重點,就是合法性問題,這聽起來似乎是個法律問題,也確實可以理解為法律問題。不過,這些是大家沒明說、沒書寫出來,甚至都不甚理解,說不明白的法律/規範。但是卻是他們在行動(包括身體的行動和語言)的時候會體現的東西。

社會合法性是一個模糊的地帶,社會學的任務就是試圖去澄清這個地方。合法性會有很多解釋,這裡可以當做比較廣義的一種。一個需要提及的問題就是,合法性一般是與暴力區分的,這也是其為何是『合法』的原因。有時候這兩者也可能會有交集。

最後說一點,社會學中批判傳統只是社會學流派中的一種而已。而且其實是不太社會學的一種。馬克思的社會學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屁股決定腦袋』。而我們的任務是理解具體是怎麼決定的?

人類學/社會學不僅在那種跨文化的震驚中被發現,在日常中高度相似的兩個人/羣體之間也可以找到這種奇異的震驚。把這些差異/相似往所謂的社會心理學上靠,你會發現社會心理學/心理學似乎能解釋好多,但為什麼每一次的解釋內容都差不多?既然(心理學)原因是差不多的,為何人們之間的差異還這麼大?

社會行動——社會關係——合法性,就可以當做社會學中三位一體的東西。


分享一點讀社會學書籍的想法。

首先,很多社會學的書籍很難讀,一是因為真的是目前的認知水平還讀不懂,難理解,這個會很正常,我相信,很多在校學生認真讀過老師推薦的必讀書籍,也未必能讀懂,關鍵是,老師們也不是真的要你讀懂,只是要大家感受下這個氛圍,找點感覺,二是很多書籍是翻譯的,你很難捕捉原生的語境,讀起來難上加難。

第二,有沒有淺顯的?個人有碰見過文字看上去很接地氣的,但是沒遇到內容很淺顯的。不過不同人的對什麼書屬於社會學的書,可能有不同的判斷。比如梁漱溟、費孝通,文字就很平易近人,接地氣,但真的太深奧。

第三,其實讀不太懂是好事,一方面,書只是介質,是穿越時空傳遞思想的介質,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不存在誰全懂,或者誰更懂。另一方面,感覺太深奧,讀起來很難,是我們繼續探索和進步的動力。當然,也有人直接勸退。勸退也沒什麼,人應該多嘗試適合自己的東西,包括知識。


可以

請移步unequal childhoo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